99久久99久久精品免费看蜜桃,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va视频,精品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人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夸人的詞語

夸人的詞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夸人的詞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夸人的詞語范文第1篇

關鍵詞:向;向格;時空隱喻;時間副詞;認知;類型學

中圖分類號:H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62X(2015)05-0171-006

引 言

對時間、空間概念的感知是構成人類共同經驗的組成部分。認知語言學家指出,空間概念是許多抽象概念得以建立的基礎,人類利用空間經驗對“時間”進行思考以及概念化,是一條具有跨語言普遍性的認知規(guī)律,這一過程常常借助“隱喻”等手段得以實現(xiàn)。

在漢語史上,“向”先后演變出多種詞性和義項。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中收錄了“向”的以下義項(1):

向1:(a)方向;(b)動對2著,特指臉或正面對著(跟“背”相對);(c)<書>將近,接近;(d)動偏袒;(e)介引進動作的方向、目標或對象;(f)(Xiàng)名姓。

向2:(a)<書>從前;舊時;(b)副向來。

“向”的詞義系統(tǒng)中存在著一個由“時-空”義所構成的詞義子系統(tǒng)?,F(xiàn)有研究在“向”由動詞演變成為具有空間指示功能的介詞這一過程上取得了不少成果,而對于介詞、副詞“向”的時間指示功能,以及時、空指示功能之間的關系的討論則比較少。本文將從語法化、認知和跨語言對比的角度對“向”的“時-空”詞義系統(tǒng)、“向”類空間詞組的時間走向以及介詞“向”與其他語言中“向格”形式的對比等問題進行考察。

一、“向”的空間義

“向”本來是名詞。一種看法是,“向”的本義是“向北開的窗戶”?!对娊?豳風?七月》有“穹室熏鼠,塞向戶”一句,《毛傳》釋“向”為“北出牖。”《說文》亦作此解。馬貝加(1999a)提出,處所介詞“向”“顯然不是從名詞直接發(fā)展而來的”[1]43。但也有研究者認為“向北開的窗戶”只是“向”在特定語境下的隨文釋義,主張“向”之本義應該是“窗戶”。滕志賢(2000b)指出,早期字書如《玉篇》、《廣雅》中,“向”、“窗”、“牖”之間是可以互訓的,“向”并無明確方向性。[2]又據(jù)徐灝《說文解字注箋》:“古者前堂后室,室之前為牖,后為向,故曰北出牖?!备鶕?jù)古代建筑“前堂后室”的特點,“向”如果是“后窗”,則必定有朝向。

Heine(1991a)等人提出了“范疇隱喻(categorical metaphors)”概念,不同范疇之間由于相關程度的不同而形成了一個隱喻的提取序列:

PERSON>OBJECT>ACTIVITY>SPACE>TIME>QUALITY[3]

即:人 > 物體 > 行為 > 空間 > 時間 > 性質

處于該序列左側的范疇具有向其右側范疇領域隱喻擴展的能力。漢語中名詞“向”在“窗戶”(“物體”范疇)這一基本詞義的基礎上發(fā)展出“面向”、“朝著”等具有“行為”義的動詞“向”的用法在先秦已經完成,是介詞“向”的語法化來源。

據(jù)馬貝加(1999a)等人的研究,漢代之前,動詞“向”的兩個主要義項是:(a)面對……(記為“向a”);(b)向……進軍(記為“向b”)[1]43,主要出現(xiàn)在三種句式中:(A)N1+V1(向)+N2;(B)V1(向)+N1+而+V2+N2;(C)V1(向)+N1+V2+N2。

“向”進入連動結構中第一動詞的位置,是其虛化為介詞的第一步,進入無“而”連接的連動式是其進入“動―介”虛化的關鍵步驟。[4]動詞“向”的抽象過程的完成,以及表方向的介詞“向”的成型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1]45處于謂語動詞前的介詞“向”來源于“向a”,處于謂語動詞后的介詞“向”來源于“向b”,“由于在句法結構中出現(xiàn)別的表移動意義的動詞和施事成分的擴展,兩種‘向’的義素都抽象化了”[5]170。

介詞“向”在南北朝至唐這段時期產生了內涵豐富的空間義,實現(xiàn)了范疇隱喻序列上“行為>空間”的隱喻擴展。馬貝加(1999a)將具有空間指示功能的“向”分為五個小類(見表1)[6]45-47:

二、 “向”的時間義

(一) 時間介詞“向”

介詞“向”在漢代已有表達“臨近點”意義的表時功能[6],例如:

(1)上素康壯無疾病,向晨欲起,因失音不能言,晝漏十刻而崩。(漢紀?成帝紀四)

(2)清晨插步搖,向晚解羅衣。(沈滿愿?戲蕭娘詩)

這種用法延續(xù)到近代漢語時期:

(3)天色向晚,東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三國演義?四十八回)

“向”后面所支配的NP已不再是具體的處所,而是抽象的時間概念,削弱了“向”的運行義。由表1可知,處所介詞“向”并沒有產生表示“臨近某處”的用法。因此我們認為,介詞“向”表“臨近點”的用法與“向b”直接相關?!跋騜”處于無“而”連動式第一動詞的位置,是其虛化為介詞的句法結構基礎;“向……進軍”這一具有位移特點的動詞適于在依靠意向圖示“路徑”的映射域內被激活,同時得到“變化-運動”、“目的-目標”等相互關系的支持。由某一地點“接近”另一地點的空間屬性,與時間域由某一時刻“接近”另一參照時刻的時間過程具有相似性。在這兩種合力的作用下,促生了具有“臨近點”這一概念的時間介詞“向”。

此外,時間介詞“向”在近代漢語時期具備介引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點”的功能,該用法只見于唐五代[5]171,其來源是“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之處”的介詞“向”,由空間上的處所義(猶“于”、“在”)映射出時間域上的時點關系,例如:

(4)日日拾薪于晚后,朝朝采果向齋前。(敦煌變文集)

(5)金牌上無名,直須向佛未出世時體會取。(祖堂集?卷十二)

(二) 時間副詞“向”

在近代漢語時期,“向”還可以做表持續(xù)體概念的時間副詞,猶“從來”、“自來”。例如:

(6)自小父母早亡,我向住在哥哥嫂嫂家里。(元曲選?殺狗勸夫)

(7)臣向蒙國恩,刻思圖報。(三國演義?二十八回)

這種用法的來源可能與表示“始發(fā)處或由來”的介詞“向”有關。在近代漢語里,介詞“向”與“自”、“從”的功能相似,都可表示方向、始發(fā)處或由來、所在處、經由等。而“自”、“從”也分別經歷了向時間領域擴展的語法化歷程,句式“自……以來”、“從……以來”分別演變而成了復音時間副詞“自來”、“從來”[7]111-114,空間上由“始發(fā)處”到說話地點的空間區(qū)間,“映射出時間域上的時段關系”[8],激活了持續(xù)體的時體概念。自漢代起,“向”的詞義系統(tǒng)中已經包含了時間概念,“持續(xù)體”的時間概念要求時間的勻質狀態(tài),不強調某一具體參照時刻。因此,在詞義聚合關系的影響下,當“持續(xù)體”的時間概念進入“向”的詞義系統(tǒng)之后,“向”后的具體參照時刻必須脫落(如例6、7),“向”和其后動詞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

三、“向”類詞組的時間走向

在漢語史上,一些原先表示空間概念的“向”類詞組逐漸演變出表達時間概念的功能,凝固為一個具有時間義的復音時間副詞,有些詞沿用至今。

(一)“向前”和“向后”

“向前”本是一個表示方位、方向的詞組,例如:

(8)忽起向前去,本不是吾宅。(王梵志詩校注?卷二?身如大店家)

唐以后,“向前”逐漸發(fā)展為具有兩種時間指示功能的時間副詞:第一,“向前”可以表達一般基點前時的時制概念,猶“以前”。這種用法漢代已經出現(xiàn),近代漢語時期仍沿用[7]47,例如:

(9)向前不信別離苦,而今自到別離處。(張安石?苦別)

(10)我向前在一老宿處,有個師僧同過夏。(祖堂集?卷六)

第二,“向前”可以表達一般基點后時的時制概念,例如:

(11)苦至向前二三月后,舊谷已盡,新麥未熟,民間必轉更饑乏。(司馬光奏議?卷二十八?乞不添屯軍馬)

為什么表示空間概念的詞組“向前”會投射出兩種截然相反的時間義呢?這可能與漢語水平維度的空間參照策略有關。意象圖式“前-后”所激活的“水平維度的空間表達常常產生歧義……歧義主要是由參照策略(reference strategy)的不同造成的”[9]120。Clark(1973)等人將英語水平維度的空間表達分為內在的(或“參照物內在的 inherent”、“非指示的 non-deictic”)空間參照系統(tǒng)(intrinsic system)和指示的(或“自我中心的egocentric”、“相對的 relative”)空間參照系統(tǒng)(deictic system)。[10]同樣,在漢語水平維度的空間表達上也有類似的兩種參照框架。參照框架和策略的不同,將導致我們選擇不同的空間概念來對同一時間關系進行陳述。郭銳(2008)對母語為漢語者進行調查后發(fā)現(xiàn),漢語“前-后”表達的參照策略在個體間的差異較大,“順向投射策略”和“鏡像投射策略”都可能被選來表達空間上的“前-后”位置關系[9]131。因此,當空間概念“向前”經由隱喻而向時間領域投射時可能會產生歧義。在漢語、英語這兩種使用人數(shù)眾多的語言中,確乎有兩套相反的體系來表達時間。例如英語既用“ahead of (在……之前)”表示未來時間(In the weeks ahead of us,在未來幾周),也用“preceding(前面的)”表示過去時間(In the preceding weeks,在過去幾周)[11]41;在漢語里,我們用“前”來表達過去(“很久以前就來過”),也用“前”表達未來時間(“人得往前看”)。Lakoff和Johson(1980)給出了這樣的一個例子:

(12)We are looking ahead to the following weeks.[11]41

我們在看前面后面的星期。

我們正在展望未來幾周。

在這里“前”、“后”都用來表達未來時間。例(11)也與之類似,在“向前二三月后”這一表達中,“前”、“后”都表達未來時間。我們利用“自我在動(ego-moving)”和“時間在動(time-moving)”兩套隱喻方式來認知時間。在“自我在動”隱喻模式下,觀察者沿時軸前進,未來時間在“前”,過去時間在“后”;在“時間在動”隱喻模式下,時間面向觀察者前進,猶如一個與觀察者相向而行的物體,先經過觀察者的時間(過去時間)在“前”,后經過觀察者的時間(未來時間)在“后”。漢語空間詞組“向前”的兩種時間走向正體現(xiàn)了這樣的認知規(guī)律。

在近代漢語時期,時間副詞“向后”沒有體現(xiàn)出這樣的歧義,與“向前”在同一時期的詞義演變并不對稱。唐以后,“向后”可以作表示遠基點后時概念的時制副詞,猶“以后”、“往后”。例如:

(13)汝向后不得怪著我。(祖堂集?卷六)

(14)據(jù)你說起來,乃是一個行孝的君子,向后必有好處。(西游記?第一回)

呂叔湘先生指出,漢語里有許多“不對稱現(xiàn)象”,“‘前’可以指過去,也可以指未來;‘后’只能指未來,不能指過去”[12]182。在漢語史上有大量的例子體現(xiàn)了這種不對稱性。但在現(xiàn)代漢語里,事實并不如此,例如:

(15)成功的人士總是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

蔡淑美(2012)統(tǒng)計了“介詞+前/后+V/VP”在“自我在動”(視角一)和“時間在動”(視角二)兩種不同的視角下表示過去、未來的情況,在該研究所涉及的語料范圍內,“介詞+前+V/VP”在視角一的參照策略下“表未來”的指向性更為明顯(2670例),“介詞+后+V/VP”在該視角下“表未來”的指向性較弱(65例);而在視角二的參照策略下,“介詞+前+V/VP”有36例具有“表過去”的指向性,有128例的“介詞+后+V/VP”具有“表未來”的指向性。也就是說,在現(xiàn)代漢語里,“向后”也同時具有表過去和表未來兩種時間指向功能,“向前”、“向后”的時間指向功能露出了由“不對稱對稱”發(fā)展的端倪。

(二)“一向”和“向來”

“一向”本義是朝著一個目標或方向,是表示空間概念的詞組,例如:

(16)并敵一向,千里殺將。(孫子?九地)

(17)寒雁一向南去遠,游人幾度叢。(邵大震?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到了唐代,“一向”具有了表達時間概念的功能。可以做名詞,猶“一晌、片刻”,指很短的一段時間,例如:

(18)傷時惜別心交加,支頤一向千咨嗟。(韓?寄友人)

可以做時間副詞,表達“持續(xù)體”的時體概念,猶“從來”、“自來”,表示某種動作或狀態(tài)從過去某一時間到參照時刻為止沒有改變,例如:

(19)一向石門里,任君春草深。(王維?燕子龕禪師)

(20)經濟那邊陳宅房子,一向教他母舅張團練看守居住。(金瓶梅?八十五回)

或猶“一直”,表示某種動作或狀態(tài)在一定時間范圍內沒有改變。例如:

(21)今人讀書,多是從頭一向看到尾。(朱子語類?卷一二)

近代漢語里的“一向”也常和近指代詞“這”連用,表示“過去的一段時間”,例如:

(22)祖師道:“你這一向修些什么道來?”(西游記?第二回)

(23)好快,斷七過了,這一向又早百日來。(金瓶梅?七十三回)

“一向”做時間名詞表“一晌、片刻”可能與“向”假借做“凇庇泄??!端滴摹罰骸冢不久也?!倍巫⒃唬骸笆肯喽Y曰:謖呶嶙尤枋鼓騁,請還贄於將命者。注云:冢曩也。按:禮注謐只蜃鬣l(xiāng),今人語曰向年、向r。向者即謐忠病S衷灰簧危曰半晌。皆是謐種俗?!?/p>

時間副詞“一向”表示“朝著一個目標或方向”而不改變,體現(xiàn)著一種空間區(qū)間內的均勻狀態(tài),這一空間屬性直接映射到時間域,激活了“在一定時間內持續(xù)不變”的時體特征。

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向來,指示時間之辭;有指從前者,有指近來者,有指即時者。”“向來”指示的時間概念有三種:第一種用法,猶“剛”、“剛才”,可以表達近基點前時的時制概念,這種用法晉代已有,元代以后消失,例如:

(24)向來道邊有賣餅家蒜齏大酢,從取三升飲之,病自當去。(三國志?魏書?方技傳)

(25)向來所議,于我三人,甚適本至,然莫埋沒石頭宗枝也無?(祖堂集?卷五)

第二種用法,猶“即刻”、“立即”,可以表達立即基點后時的時制概念。這種用法大概產生于唐代,例如:

(26)遲暮堪帷幄,飄零且釣緡;向來憂國淚,寂寞灑衣巾。(杜工部集?謁先生廟)

第三種用法,猶“從來”、“自來”等,可以表達持續(xù)體的時體概念。前面說過,在近代漢語時期,介詞“向”和“從、自”是同義詞,“從來”和“自來”都成為了具有表達持續(xù)體概念的時間副詞,“向來”在詞類聚合作用的影響下在唐代產生了類似的用法,并沿用至今,但在近代漢語時期還不常見,例如:

(27)自稱向來有力,祈錢十萬。(朝野僉載?卷六)

(28)第三件,你娘向來沒有身孕,如今他怎生便有了?(金瓶梅?六十四回)

從構詞的角度來看,“向”和詞綴“來”的結合是“向”的時間指示功能的進一步擴展,符合漢語詞匯雙音化的發(fā)展趨勢。我們認為,在“向來”的三種時間指示功能當中,第一、三種用法與時空映射有關,第一種用法的來源與動詞 “向”表“接近、靠近”的用法有關,第三種用法的來源與時間副詞“向”表持續(xù)體的用法相同。而第二種用法的來源,可能是受到了“凇北懟安瘓謾鋇撓跋臁

四、介詞“向”與“向格”的跨語言比較

陳昌來(2002)指出,當有多個句法成分出現(xiàn)在動詞周圍時,關系較為密切的成分(如施事、受事)“傾向于采用無標記的形式出現(xiàn)”,關系較為疏遠的成分(如工具、處所、時間、依憑、關涉對象、目的、原因等)“傾向于采用有標記的形式出現(xiàn)”,在形態(tài)變化豐富的語言中,這些“標記”常以“格”形態(tài)顯示,而在漢語等缺乏形態(tài)變化和形態(tài)標記的語言中,多采用介詞的形式來顯示某成分與動詞之間的句法語義關系 。[14]22-23

Blake(1930)等人提出,如果將“格”視為一種“含義明確的”、“處于底層的語法-語義關系”,而以“格”的形式來指稱語言中“某種格的關系的表現(xiàn)形式”,那么無論是否“表現(xiàn)為附加在體詞上的詞綴”,“格”都可以進行跨語言的比較。也就是說,任何語言都有自己的一套用以表達各種“格關系”的標記系統(tǒng)。[15]

我們發(fā)現(xiàn),漢語史上介引方向、處所、對象、時間等成分的介詞“向”,同一些語言中的“向格(allative case)”形式具有相似之處。不少語言學家已經看到了漢語中前置詞的格標記功能,例如Li和Thompson(1981)認為,語序和前置詞是漢語的兩個格標記手段。[16]而Starosta(1985)采用“詞格語法(lexicase grammar)”對漢語中的格標記進行了分析,指出漢語中的前置詞是“方位性格標記”,是表示格關系的常用手段之一。[17]在此理論的基礎上,我們將介詞“向”看做是漢語中表達向格意義的形式之一也未嘗不可。(2)至少在以下四個方面,介詞“向”與其他語言中的“向格”形式相似:

第一,從句法位置來看,有些語言用前置詞表達向格關系,如德語(zu)和阿爾巴尼亞語(p?r)。這與漢語中表方向、方位關系的介詞“向”一致.

第二,從語義的復雜程度來看,介詞“向”和許多語言中的向格形式一樣,并不是單純指示“方向”的成分,而可能兼表向格、位置格(locative case)、離格(ablative case)、與格(dative case)等關系意義。(3)例如現(xiàn)代維吾爾語中的四種向格標記(-κа/-qа,-gε/kε)有趨向、目的、對象、主體、時間、狀態(tài)、手段、允讓和空間等九種意義(4);漢語介詞“向”也具有表示方向及各種空間義,引介目的、對象、主體、時間等功能。

第三,從語法化過程來看,介詞“向”與許多語言中的向格形式都演化出了表達或引導時間成分的用法。根據(jù)Heine和Kuteva(2002,2012)等人的考察,向格形式演化出表達(抽象)時間概念的用法,可能是一條具有跨語言普遍性的語法化路徑:

(29)德語 zu,向格前置詞>時間前置詞。

(30)阿爾巴尼亞語 p?r:“到”,方向前置詞>“在……內”、“在……之內”,時間前置詞。

(31)萊茲金語z:“到”,方向標記(名詞性后綴)>時間標記。[18]46-47

第四,從來源的角度來看,介詞“向”的來源是動詞“向”,與埃維語、沙姆語、阿尼語等語言中的向格形式的來源相似,可以概括為“帶有某種顯著語義特征的過程動詞語法化形成表達格關系的語法標記” [18]218-219。從“過程動詞―向格―時間”可能是一條完整的語法化軌跡,空間概念(包括空間移動)是形成時間表達的結構平臺。

因此,漢語中介詞“向”的諸多句法-語義功能以及語法化軌跡,可能有著更穩(wěn)定、廣泛的經驗和認知來源。這些反復出現(xiàn)于不同語言中的語法化路徑及其后的語法化機制,“是人類語言‘歷時共性(diachronic universals)’的體現(xiàn)……是形成人類語言‘共時共性synchronic universals)’的直接原因,因而是人類語言中真正的共性。”[19]

結 語

在漢語史上,“向”的“時-空”義項的獲得發(fā)生在魏晉南北朝至唐五代這段時間。就語法化過程來看,“向”的詞性經歷了由“名詞>動詞>介詞>副詞”的變化,其語義的變化軌跡可以大體概括為“物體>行為>空間>時間”。其中,從表空間概念的介詞“向”到表時間概念的副詞“向”,以及從具有空間指向功能的“向”類詞組到具有時間指向功能的“向”類時間副詞的發(fā)展演變,既體現(xiàn)著漢語詞匯發(fā)展的基本特征,也體現(xiàn)著認知等因素在語法化過程中的介入。

經過歷時考察和跨語言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向”的介化結果使其具有了承載“向格”的范疇意義的能力,其語法化來源以及向時間領域映射擴展的能力,也帶有跨語言的普遍性,同時具有一定的預測性,使這一問題具有了語言共性和類型學的意義,關系到人類基本的時空認知規(guī)律以及時空參照方式等問題。我們分別從句法位置、詞義復雜程度、語法化過程以及來源四個角度對比了漢語中的介詞“向”與其他語言中“向格”形式的相似之處,初步驗證了它們的共性所在。

注釋:

(1)本文所列“向”的義項及書寫體例,參照《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1424-1425頁。

(2)在漢語史上,介詞“向”還有一些同義詞,例如“從”、“自”、“朝”等,這些介詞都多少表達出了“向格”意義。這可能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梳理和比對的句法語義集合。

(3)實際上,這些復雜的語義關系體現(xiàn)著“向格”的語法化程度,以及“向格”與其他格意義的關系。

(4)見楊承興《現(xiàn)代維吾爾語語法》,新疆大學出版社,2002年。轉引自安占峰、楊《漢族學生維吾爾語學習中“向格”的偏誤分析》,《語言與翻譯(漢文)》,2010年第4期。

參考文獻:

[1]馬貝加.處所介詞“向”的產生及其發(fā)展[J].語文研究,1999,(1):43-47.

[2]滕志賢.“向”字本義考――兼論訓詁與字義[J].辭書研究,2000,(2):143-147.

[3]Bernd Heine,Ulrike Clufdi,F(xiàn)riederike H?nnemeyer.Grammaticaliza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91:48.

[4]張成進.漢語表方向介詞“向”的產生及其動因[J].江淮論壇,2009,(6):168-174.

[5]蔣紹愚,曹廣順,主編.近代漢語語法史研究綜述[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6]馬貝加.近代漢語介詞[M].北京:中華書局,2000:145.

[7]張.近代漢語時間副詞研究[D].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8]魏本力.地點介詞短語的時間變體功能[J].外語學刊,2006,(1):34-37.

[9]郭銳.空間參照理論與漢語方位表達參照策略研究[C].當代語言學理論和漢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120-135.

[10]Clark,H.H.Space,time,semantics and child.In T.E.Moore(eds),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the acquisition of language[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3:27-62.

[11]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12]呂叔湘.語言里的不對稱現(xiàn)象[C]//呂叔湘文集(第五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13]蔡淑美.現(xiàn)代漢語“前、后”時間指向的認知視角、認知機制及句法語義限制[C].當代語言學(第14卷).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129-144.

[14]陳昌來.介詞與介引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5]Blake,F(xiàn)rank.A Semantic Analysis of Case[M].Curne Volume of Linguistic Studies,1930:34-49.

[16]Li,C.N.&Thompson,S.A.Mandarin Chinese: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nia Press,1981:19.

[17]Starosta,S.Mandarin case marking:A localistic lexicase analysis[J].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1985:216-266.

夸人的詞語范文第2篇

選自蘇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

設計意圖:

識記生字是低段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尤其是在第一課時。本課時設計,圍繞識“字”于“文”展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明字理”“識漢字”“促閱讀”“知文意”。并通過寫字指導,培養(yǎng)學生的書寫技能,有效落實課時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5個生字,會寫4個字、1個詞。同時習得識字、寫字的方法,重點寫好左右結構的字。

2.學習并積累詞語,如“賠著笑臉”“眼珠一轉”等。借助課文插圖、聯(lián)系上下文及生活經驗,理解積累詞語。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重點:

識寫生字。

教學難點:

多種渠道積累詞語,寫好左右結構的字。

教學過程:

一、質疑課題,引發(fā)期待

1.小朋友,今天老師給你們講一個寓言故事。故事中有兩位主人公。瞧,他來了!一位是(貼圖:狐貍)誰來說說狐貍的樣子?狐貍是一種小動物,所以“狐貍”兩個字左邊都是反犬旁,“貍”單獨讀第二聲,在這個詞里讀輕聲。(板書:“狐貍”,部首用紅色筆書寫)

2.我們再熱情地請出另一位主人公(貼圖:烏鴉),烏鴉給你留下什么印象?(板書:烏鴉,書空“烏”字)

3.這個故事的題目就是由這兩位主人公的名字組合而成的。(齊讀課題)

4.小朋友,結合畫面,猜一猜他們倆之間會發(fā)生什么事情。

【評析】學貴有疑。教學伊始,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課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然地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期待。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過渡:狐貍和烏鴉之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呢?答案就在文中,請小朋友把書翻到第68頁。

(一)讀書小提示

1.標自然段序號,在生詞下面畫橫線。

2.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3.注意課文中帶“一”字的詞語。

(二)檢查讀書情況,把握教學起點

出示帶“一”字的詞語,指導讀準“一”的變調。

一棵樹 一開口 看了一眼 一溜煙

一片肉 眼珠一轉

“一”在第一行詞語中,都讀第四聲;在第二行中,讀第二聲?!耙弧弊衷诓煌脑~語中,讀音會有變化喲?。ㄌ嵝褜W生標上不同聲調)

【評析】此處教學,只抓住帶有“一”字的詞語進行辨讀、強化,突出重點。

(三)整體感知:狐貍和烏鴉之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出示填空:狐貍看見烏鴉 ,就想 ,結果 。

【評析】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從低年級教學就要滲透,而不要等到高年級再培養(yǎng)。教師通過鋪設語言的引橋,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來表達,順學而導,讓學生自然地攀上了“概括內容”的橋身。

三、再讀課文,隨文識字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過渡:這個故事是怎樣開始的?誰愿意讀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

1.相機出示:一棵大樹

(1)“棵”字由哪兩部分組成?

(2)我們在一年級的時候還學過一顆星星的顆(果和頁),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3)比較字形和意思的不同。

依次出示:一棵小草、一棵大樹(詞語和畫面)

一顆星星、幾顆珠子(詞語和畫面)

過渡:狐貍來到一棵大樹下,他看見誰了?(烏鴉)烏鴉運氣真好!嘴里叼著一片肉。

2.相機出示:叼著一片肉

(1)這兩個生字被老師請到田字格當中了。(出示:叼肉)

(2)指導識寫“叼”“肉”“臉”。

叼:烏鴉“叼著肉”就是把肉怎么樣?

看圖講解:看,食物一半在嘴里一半在外面,這就叫做“叼”。因為“叼”和嘴巴有關系,所以左邊是什么旁?右邊最后一筆是“提”。(讓學生書空練習)

肉:你喜歡吃肉嗎?(雞肉、牛肉、豬肉……)古時候的肉是這樣寫的。(出示:■)

仔細看看和肉像嗎?經過人們的加工改造,最后“肉”字寫成了現(xiàn)在的樣子(出示“肉”),和古文字比一比,哪兒像?(出示:■肉)

原來“肉”字是我們的祖先照著肉的樣子畫下來的象形字喲。

臉:課文中還有一個生字里藏有“肉”的字。(出示:臉)

能找到哪部分表示“肉”嗎?臉是人身體中的一部分,因此在這個字中,“月”字旁和肉有關系,是“肉月旁”。想一想,我們身體還有哪些部位的用字也是“肉月旁”?(肚、腿、腳……)

過渡:狐貍看見烏鴉嘴里叼的肉,饞得直流口水。

3.相機出示:饞得直流口水

(1)口水流到哪里呢?在這個字上能找到嗎?(把下面的兩點描紅了)

(2)肉紅通通的,確實叫人眼饞??!此時,狐貍會想些什么呢?猜猜看!

【評析】此環(huán)節(jié)教學,老師巧妙設境,依本溯源,將識字寓于故事、情境、意義之中,讓每一個漢字都穩(wěn)穩(wěn)地扎根在民族智慧的土壤之中,彰顯了漢字獨特的藝術魅力。

(二)學至四自然段

過渡:狐貍饞得直流口水,他為了吃到那片肉,會想些什么辦法呢?

要求:請小朋友從二至四自然段中找到狐貍說的話認真讀一讀,并用“——”畫出來。

1.狐貍對烏鴉說了幾次話?(3次)

2.學習第二自然段。

(1)出示詞卡:眼珠一轉

提醒:“轉”是多音字,這兒讀第四聲,識寫“轉”。書空練習,注意右邊的第三畫是“豎折折”。

(2)誰來表演一下狐貍“眼珠一轉”的樣子?喲,真是一只( )的狐貍!

(3)指導讀出討好語氣的對話:親愛的烏鴉,您好嗎?

3.學習第三自然段。

(1)出示詞卡:賠著笑臉

①(認識“貝”字旁):“貝”字旁和錢、財有關系。

②擴詞練習:損壞了別人的東西,要——賠錢;對別人犯了錯,要——賠禮;你還知道賠什么?

③表演:賠著笑臉。

④理解:這種笑不是真笑而是皮笑肉不笑,假惺惺地笑。

(2)思考:什么情況下才要“賠”呢?狐貍為什么要向烏鴉賠著笑臉?

(3)教師范讀:親愛的烏鴉,您的孩子好嗎?

(4)學生朗讀。

4.學習第四自然段。

(1)問候之后,狐貍是怎么進一步夸他的?(夸羽毛漂亮),烏鴉的羽毛真的漂亮嗎?(出示圖片比較:麻雀烏鴉)

(2)既然不好看,狐貍為什么還要夸他呢?

(3)是啊,一定要烏鴉開口!誰能讀得讓烏鴉動心。

(三)學習五至六自然段

1.如果你是烏鴉,狐貍這樣夸贊你,你會怎么樣呢?

2.那烏鴉這次的反應如何呢?(齊讀第五自然段)

3.出示詞卡:一溜煙

剛才我們見過這個詞?!傲铩笔莻€多音字,還有一個讀音讀一聲,“溜冰”的“溜”。

4.從這個詞語可以看出狐貍跑得怎么樣?

【評析】在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朗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巧妙地將識字、學詞、積累感悟、朗讀融為一體,水融,體現(xiàn)了語言文字學習的綜合性、實踐性特點,也增強了課堂的容量與張力。

四、對照板書,梳理脈絡

請小朋友們看黑板,我們一起講講故事的大概內容。

“狐貍在____看見____叼____,饞____,他____一轉____賠著____搖搖尾巴,烏鴉____得意____,狐貍____”。

【評析】教師利用圖文并茂的板書,形象地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作反饋性的梳理概括,使得學生對故事有了直觀感知,再次體現(xiàn)了對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

五、鞏固字詞,指導寫字

1.復現(xiàn)詞語。

老師想和小朋友做個游戲,讀詞語,在心里默默地讀,不出聲音。如果你會讀了,就朝老師點頭微笑;如果不會讀,可以到生字表中看一看。

2.開火車讀詞。

直流口水 眼珠一轉 沒有回答 賠著笑臉 搖搖尾巴 唱了起來

3.指導寫字:剛(左寬右窄)

(1)做寫字操。(2)學生寫字,強化正確的姿勢。(3)反饋,欣賞評價。

【評析】識字寫字是二年級教學的重頭戲。此環(huán)節(jié)先通過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鞏固了本課的生字新詞。在指導書寫時,注意引導學生讀帖、描紅、臨帖,習得寫法,并付諸實踐,促進了書寫任務的扎實落實。

夸人的詞語范文第3篇

下面我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實踐,結合課例,介紹幾種不同類型的板書。

1. 概括點撥式

在板書設計中除了提煉關鍵詞語作為板書內容主體外,有時也可以加上一些教師編擬提示語。這些提示語必須是十分必要,能夠起畫龍點睛作用的。以下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四冊《夸家鄉(xiāng)》一課的板書設計:

夸家鄉(xiāng)

宿松縣――我美麗的家鄉(xiāng)

山水美物產美

建設美人心美

把家鄉(xiāng)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第一步:教師進入課堂,以客人的身份,正話反說,覺得宿松這地方給人印象,只是三個字:真糟糕。激起學生迫不及待地向老師介紹,宿松山水美:有著名的長江絕島小孤山,有南國小長城“白崖寨”,有國家森林公園石蓮洞,有古典名勝“太白書臺”……教師表示疑問,導出主題:宿松縣真的有這么美麗嗎?那你們就來夸一夸吧!引入課題并板書:

夸家鄉(xiāng)

宿松縣――我美麗的家鄉(xiāng)

第二步:當學生以“導游”身份向“小客人”夸家鄉(xiāng)時,教師可以在學生收集的材料中,選出長江絕島小孤山的繪畫作品(課前已布置并提示可以畫一畫宿松縣的風景名勝),貼在黑板上,并出示宿松縣風景名勝掛歷。

第三步:學生在小組內向“客人”作介紹后,由客人推薦優(yōu)秀導游,參加班級擂臺賽,提到以下幾個方面時,教師就適時板書。

山水美物產美

建設美人心美

第四步:教師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家鄉(xiāng)、建家鄉(xiāng)的思想教育時,給學生提出建議、樹立目標:確立建設好家鄉(xiāng)的宏偉目標。

把家鄉(xiāng)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2.畫龍點睛式:

板書應該著眼于課文的關鍵字詞。如:人教版一年級語文第二冊課文《荷葉圓圓》。從課題《荷葉圓圓》入手,抓住荷葉圓、綠的特點,指導學生讀文時,提出中心問題:有誰喜歡圓圓的、綠綠的荷葉?以問題為主線,引出小水珠把荷葉當搖籃,小蜻蜓把荷葉當停機坪,小青蛙把荷葉當歌臺,小魚兒把荷葉當涼傘。這樣的板書線條流暢,字跡美觀,利于學生復述課文,進而背誦課文,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可以讓學生參與板書。

荷葉圓圓

3.線條連接式:

即在板書設計中借助于各種線條的連接,以確切而又簡潔的方式表達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借助于線條可以表示連接、跳躍、總括、強調等各種含義,不僅可以節(jié)省語言表達,而且使人一目了然,在“緊縮”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

如六年級第十二冊17課《草船借箭》一文的板書設計(如上)。這里借助弧線、曲線、箭頭等各種線條,配以精煉的文字,形象直觀地再現(xiàn)了“赤壁之戰(zhàn)”的歷史背景及相關戰(zhàn)況。這樣的板書設計,將作戰(zhàn)雙方的地理位置、兩軍對壘的情勢(曹北周南,隔江相對、兵力懸殊),故事發(fā)展的過程和結果等關系表現(xiàn)得機理清晰、有條不紊,從而讓學生明了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懂天文、識地理、知人善任、神機妙算。如果不借助這些線條的連接,就不可能使板書設計成為一個有機聯(lián)系的整體,就不可能包孕如此眾多的信息量。

夸人的詞語范文第4篇

縱觀歷年來特殊孩子在人生的這個特殊階段所出現(xiàn)的問題,以及對問題的解決,我想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1 身體狀態(tài)的劇變

1.1 生活上做孩子們的朋友。在老師的角色分類中,“朋友”也是教師應該扮演的一個角色。你只有做了孩子們的朋友,他們才對你有話要說、有話想說、無話不說。就我們學校的現(xiàn)狀而言,大部分學生是寄宿制,再加上家長和朋友因為交流上的障礙,不能和他們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所以教師的任務就顯而易見。除了上課,課下更應該和孩子們多接觸,多交心,讓這個階段青春期的躁動能夠有一個疏導的渠道和傾訴的平臺。

1.2 課堂上正確的“傳道”,及時的“解惑”。曾有專家把初中教育形象地比喻為“幫助少年起飛”。而初中教育的對象也正屬于少年期的范疇。這個比喻從另一方面闡述了少年期教育的關鍵和重要。在這個時期,教師應該把“保健”和“性教育”堂堂正正的引入課堂,讓孩子們懂得青春期生理變化的必然性和意義,從而使他們理性地看待這些變化,消除心理上的不安情緒。對某些孩子“不好意思”的疑慮,教師應當及時的“解惑”,避免不良后果的釀成。

2 內心世界的發(fā)現(xiàn)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不再對父母和老師言聽計從。也不再愿意被動地服從,模仿別人,而是力求成為生活中主動的探索者、發(fā)現(xiàn)者和選擇者,這是人生過程中由單純對外部形象世界的探究到關注內部精神世界的變化的轉折時期,對個體的成長具有關鍵的意義。作為教師的我們,每天要和這些對人生似懂非懂,又想渴求自主,又力求擺脫成年人束縛的孩子交往,必須具備以下幾點素質:

2.1 教育的藝術性。新時期的教育不再僅僅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更越來越明顯的凸顯出來。正所謂:一流的教師用眼神,二流的教師用語言,三流的教師用懲罰,形象的把教師的“教”提高到“藝術”的層次。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單靠說教,會出現(xiàn)兩個極端:一是言聽計從,二是叛逆。所以,一定要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融情于理、理中有度”,方能做到“審時度勢,來者不拒?!?/p>

2.2 機智。有個詞語叫“胸有成竹”,比喻做事已有全面的計劃或主張。處于少年期的孩子,會有許多奇怪的問題等你來解答,會有一些比較出格的行為讓你頭疼不已,特別是我們的這些聾啞孩子,他們因為平時缺乏與外界的接觸,再加上知識的貧乏,形成了不善于明辨是非,不考慮得失與后果的局面。作為他們的朋友和師長,我們必須對他們多進行正面的教育,避免負面事例的出現(xiàn),以干擾他們正確的判斷和識別。

3 自我意識的覺醒

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把自己當作意義上的“成年人”,他們會覺得自己“無所不能”。我們應抓住這個特征,利用孩子爭強好勝的心理,為他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利用多種機會讓孩子多接觸高尚的人和事,在情感體驗中培養(yǎng)崇高的道德理想,使他們掌握評價自我的多維標準,方能做到遇事從容自信。有人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蹦銓γ@啞孩子伸出的一個“大拇指”,遠比伸出一個“小拇指”更能讓他接受你,欣賞你,崇拜你。而這里的“夸”,一定要夸“優(yōu)點”,指“缺點”。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顯著提高,他們會逐漸分清身邊的事和人。所以“夸”一定要夸的到位,“批評”也一定要批評的徹底,不能摸棱兩可,含糊其詞。

自我意識的覺醒,是少年期培養(yǎng)自我認識能力的起始階段。俗話說“良好的開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所以我們必須并且有責任讓這個階段的孩子每一步都走的扎實。

夸人的詞語范文第5篇

2、培養(yǎng)幼兒從小誠實待人的好品質。教學重難點:讓幼兒知道誠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活動準備:音樂《誠實的好孩子》、幼兒用書、ppt

活動過程:

一、音樂導入:

1、小朋友,在剛才的音樂里面你聽到了什么?

2、歌曲中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3、那生活中你遇到過這種情況嗎?你是怎么做的?

二、欣賞故事

1、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一個好聽的小故事,要求你們都要認真傾聽并思考,等下看誰能回答老師的問題。2、故事里面發(fā)生了什么?(幼兒自由表述、講述)

師小結:誠實是美德,不誠實的人是不受到小朋友歡迎和喜歡,長大了還是不誠實的人是要受人歧視的,得不到別人的信任和尊敬,找不到自己的工作,影響自己的前途----因此從幼兒開始,我們要爭取做個誠實的孩子,以后長大了更要做一個誠實的對社會樂于奉獻的人。

三、禮儀三字經

講誠信,人人夸,做不到,不亂應,

勇認錯,不掩飾,不吹牛,不說謊。

四、活動延伸:播放配有錄音的課件(手捧空盆的孩子)

相關期刊更多

大家健康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吉林省衛(wèi)生廳

孔子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

體育研究與教育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山西省教育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