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久久99久久精品免费看蜜桃,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va视频,精品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人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論林學專業(yè)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論林學專業(yè)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林學專業(yè)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

摘要:微生物學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微生物學實驗課程的開設對學生系統(tǒng)理解相關理論知識及掌握微生物學基本實操技能至關重要。長期以來,林學專業(yè)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教學存在教學內容與林學專業(yè)背景脫節(jié)、教學時間安排不合理、學生參與度低等問題。文章分析了出現(xiàn)這些問題的原因,并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措施。

關鍵詞: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改革

微生物學作為生命科學領域的專業(yè)基礎課程,對林學專業(yè)學生掌握微生物基礎理論、提升綜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1]。林學專業(yè)大多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微生物學課程,其配套的實驗課程往往不開設或所占學時數(shù)較少。林學專業(yè)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是理論課程的延伸,其目的在于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微生物實驗操作技能,進一步理解微生物與林業(yè)的關系,為學生將來深入學習林木病理學、菌物學等課程及從事相關研究奠定基礎。長期以來,在林學專業(yè)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如實驗教學內容龐雜零碎且與林學專業(yè)背景脫節(jié)、教學時間安排不合理、學生參與度低等。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微生物學實驗課程的教學效果?;诖?,本文綜合分析了林學專業(yè)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教學改革方案,以期為提高微生物學實驗課程的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1林學專業(yè)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1微生物實驗教學內容龐雜、零碎

目前,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教學的參考教材主要有徐德強等主編的《微生物學實驗教程》(第4版)[2]、沈萍和陳向東主編的《微生物學實驗》(第5版)[3]、朱旭芬主編的《現(xiàn)代微生物學實驗技術》[4]以及路福平和李玉主編的《微生物學實驗技術》(第2版)[5]等。這些實驗教材涉及的實驗內容多以基礎性實驗為主,包括微生物基本實驗操作、微生物形態(tài)觀測、微生物的自然選育、微生物的生長及測定、微生物的生理特征及分子生物學特征等多個板塊的數(shù)十個小實驗(見圖1),內容非常龐雜,很難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完成。另外,這些實驗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度不高,學生獲得的是零碎的實驗技能,不利于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微生物學實驗技能并對其進行應用。

1.2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教學內容與林學專業(yè)背景相脫節(jié)

如上所述,微生物學實驗課程的教學內容多為零碎的基礎實驗,相互關聯(lián)度不高,且實驗設置與林學專業(yè)大背景也無關聯(lián)。因而,在教學過程中經(jīng)常有學生質疑微生物學學習的必要性,更有很多學生認為微生物學與林學沒有關系。這導致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積極性不高。

1.3實驗教學時間安排不合理

作為選修課,微生物學實驗課程的教學課時嚴重不足,無法在有限時間內完成實驗教學任務。同時,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教學多安排在理論教學之后或在理論教學開始幾周后進行,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的進度往往不一致,學生在開始實操學習時往往對實驗所對應的理論知識印象不深或早已遺忘。這就需要增加額外的時間向學生再次講授理論知識,進而導致實驗時間進一步被壓縮,不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系統(tǒng)掌握。

1.4實驗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參與度低

實驗教學屬于實踐類教學,需要學生進行實際操作。然而,目前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教學多以教師實驗示范+小組實操的方式進行,受硬件設施及實驗性質的限制,很多微生物學實驗僅允許少數(shù)學生進行實操。如培養(yǎng)基的滅菌實驗,一般微生物實驗室僅有1臺高壓蒸汽滅菌鍋,而單次培養(yǎng)基滅菌至少需要消耗2小時,因而單次教學僅能由一位學生實際操作;微生物學實驗的各類接種操作均需要在超凈工作臺上進行,而一般實驗室僅有1至數(shù)臺超凈工作臺,單次操作同樣僅能有少數(shù)同學參與。整體而言,學生實操的參與度較低,不利于對各類微生物學實操技能的掌握。

1.5實驗教學考核方式不合理

在考核方面,微生物學實驗課程多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考核,評分方式也多以考勤和實驗報告作為依據(jù)[6]。在這種考核方式下,很難實際衡量每位學生對實驗操作技能的掌握情況,并可能導致學生產(chǎn)生重實驗報告撰寫、輕實驗操作的想法。事實上,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單個小組內通常僅有少數(shù)幾位同學生可熟練掌握相關的操作技能,多數(shù)學生存在僥幸心理,不主動參與實操訓練。這嚴重影響了實驗教學效果。

2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

2.1實驗教學內容改革

微生物學實驗課程內容繁多且相互間關聯(lián)度不高,不利于學生的系統(tǒng)掌握,可通過開設綜合性實驗將各個相對獨立的實驗操作串聯(lián)起來。這樣有利于學生系統(tǒng)掌握微生物學實驗基本操作技能,同時有利于學生了解微生物學的研究思路。林學專業(yè)微生物學綜合實驗可重點關注林木根系內生菌(包括內生真菌和內生細菌)及共生微生物(如菌根真菌、根瘤菌等),這些微生物往往對植物生長有益,在林業(yè)生產(chǎn)中有很好的應用前景??砷_設“林木根系內生菌研究”的綜合實驗,將微生物學基礎實驗串聯(lián)起來,同時將林學知識與微生物學知識相結合。在“林木根系內生菌研究”綜合實驗中,林木根系內生菌(包括內生細菌和內生真菌)的分離、純化、培養(yǎng)、鑒定、回接驗證等實驗內容涉及了微生物基本實驗操作,后續(xù)的篩選、培養(yǎng)條件優(yōu)化及接種效應評價進一步將微生物學與林學知識相結合。這能夠幫助林學專業(yè)學生直觀地認知微生物與林木的關系及其對林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性。

2.2實驗教學時間調整

應適當增加微生物學實驗課程的教學時數(shù),使之保持在25~30個學時。實驗教學進程可靈活設置,不應集中在幾周內完成,應當根據(jù)具體實驗進程合理調整授課時間。如在“林木根系內生菌研究”綜合實驗中,內生菌的分離、純化需要的實驗間隔較短(接種后需要實時觀測),建議實驗開始后前3周每周設置4個學時,而后續(xù)的鑒定、回接驗證等實驗內容對時效性要求并不高,每周設置2個學時即可。微生物學課程的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不應相互獨立,而應該相互配合、穿插進行,堅持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檢驗并深化對理論的理解[1]。具體來說,實驗教學應當配合理論教學進行,以周德慶主編的《微生物學教程》教材[7]的教學進度為例,在理論教學進行到第四章“微生物的營養(yǎng)與培養(yǎng)基”時開始實施實驗教學比較合適,此時有關微生物的主要類群及其特征已學習完畢,學生對微生物的基本類群有了基本認知,配合實施實驗教學將更有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直觀認知。

2.3實驗教學方法改革

鼓勵學生參與實驗設計。在教師講授完綜合實驗的目的和實驗原理后,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行設計實驗,設計內容包括具體實驗對象的選擇,實驗內容、涉及的儀器和試劑以及實驗進度的安排等,并在課堂上進行匯報交流。實驗教學的特點是以學生動手為主,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實驗教學中,重點講清實驗成功的關鍵和學生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要求每位學生獨立操作,掌握實驗技能[6]。針對實驗器材(如高壓蒸汽滅菌鍋、超凈工作臺等)有限的問題,可以小組為單位(5人為宜)分批次進行實驗,以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實操機會。

2.4實驗教學考核方式改革

合理的成績評價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實驗操作,提高其微生物實操能力。建議改革實驗教學的考核方式,以實際實驗技能的掌握程度作為主要考核內容,同時考核學生對實驗原理的掌握情況及自主進行實驗設計的能力。具體成績評定可按考勤(個人考核,占10%)+實驗原理掌握情況考核(個人考核,占20%)+實操考核(個人考核,占50%)+實驗設計能力考核(小組考核,占20%)的方式執(zhí)行。其中實操考核主要基于學生在小組綜合實驗中的表現(xiàn)及現(xiàn)場實操(主要考核學生無菌操作的規(guī)范性及其對顯微鏡的使用等)情況進行評定。在考核方式改革后,學生成績的評定主要基于個人表現(xiàn),這樣會減少部分學生對他人的依賴性。同時,以小組為單位考核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可增強學生間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

3結語

文中所述教學改革措施將有效解決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學生參與實驗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將微生物學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結合,最終提高微生物學課程的教學質量。這些改革措施必然會增加教學成本,占用任課教師大量的課外時間,因而需要學校及學院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持。

參考文獻

[1]孫學廣.淺談林學專業(yè)《微生物學》課程的重要性和教學改革[J].亞太教育,2015(5):267-268.

[2]徐德強,王英明,周德慶.微生物學實驗教程(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沈萍,陳向東.微生物學實驗(第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朱旭芬.現(xiàn)代微生物學實驗技術[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5]路福平,李玉.微生物學實驗技術(第2版)[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20.

[6]鄧百萬,陳文強,彭浩,等.基于能力培養(yǎng)的微生物實驗教學手段與方法的改革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2):7-10.

[7]周德慶.微生物學教程(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作者:孫學廣  單位:貴州大學貴州省森林資源與環(huán)境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