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論文關鍵詞:系統(tǒng)功能語法,經驗功能,及物性,詩歌翻譯
《送元二使安西》又作《渭城曲》或《陽關三疊》,是唐朝詩人王維為送別友人出使安西所作的一首贈別詩。詩中作者運用婉轉含蓄的表現(xiàn)手法,寓情于景。綿綿細雨潤濕了輕塵,朋友即將遠行,潮濕的空氣凝結了多少離愁別緒;“柳”與“留”諧音,道不盡心中難舍的情懷。“朝雨”,“客舍”,“柳色”,本是春意盎然之景,卻悄無聲息,勾畫出離別時悲涼的景象。后兩句借酒抒情,表達友人之間的深情厚誼。結句更是直抒胸臆,難舍難分之情表達得暢快淋漓。前人對此詩的評價就非常高畢業(yè)論文ppt,唐汝詢認為,“唐人餞行之詩以億計,獨陽關擅名”。這首詩情真意切,可為送行詩之上乘。本文擬從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中的小句經驗功能理論出發(fā),對唐朝詩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及其五種英譯文進行對比分析(其英譯文作者分別為:楊憲益和戴乃迭、文殊、郭著章、孫大雨、許淵沖),以考察該理論在詩歌翻譯研究中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
一、理論研究
系統(tǒng)功能學派認為,語言最基本的意義成分是具有功能的成分,是語言的各種功能的總體構造建構或實現(xiàn)了意義[1]。韓禮德把語言的純理功能分成三種:概念元功能、人際元功能、語篇元功能小論文。概念元功能包括經驗功能和邏輯功能兩個部分。經驗功能指的是語言對人們在現(xiàn)實世界(包括內心世界)中的各種經歷的表達,主要是通過“及物性”(transitivity)得到體現(xiàn)的。[2]及物性是一個語義系統(tǒng),韓禮德認為,及物性系統(tǒng)把世界的經歷通過語法進行范疇化,形成一套可控的過程類型。韓禮德所說的過程原則上包括三個要素,即過程本身,過程中的參與者以及與過程相關的環(huán)境因素。過程是及物性系統(tǒng)中的核心成分,它與參與者和環(huán)境呈現(xiàn)衛(wèi)星狀的輻射關系,一個過程可以關系到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參與者和環(huán)境。[1]
韓禮德把人類的經驗分成六種不同的過程:1)物質過程,是表示做某件事的過程,涉及“動作者”和動作的“目標”;2)心理過程,是表示心理活動的過程,一般有兩個參與者,一個是心理活動的主體,“感知者”,另一個是客體,即被感知的“現(xiàn)象”;3)關系過程,指的是反映事物之間處于何種關系的過程,可分為“歸屬”和“識別”兩大類,各自又可進一步分為“內包式”、“環(huán)境式”和“所有式”三種。在歸屬類中畢業(yè)論文ppt,有一個表示“屬性”的成分以及該屬性的“載體”;在識別類中,被確定身份的實體稱為“被識別者”,起確定作用的實體被稱為“識別者”。在任何一個識別小句中,都有一個實體是“標記”,一個實體是“價值”;4)行為過程,指的是諸如呼吸、咳嗽、哭笑等生理活動過程,一般只有一個參與者,即“行為者”,而且行為者一般是人;5)言語過程,是通過講話交流信息的過程,“講話者”把“講話內容”傳達給“受話者”的過程;6)存在過程,表示有某物存在的過程,在每個存在過程中都必須有一個“存在物”。[2]
二、對原詩和譯文逐句的及物性分析比較
1、“渭城朝雨浥輕塵”
過程
參與者
環(huán)境
物質過程:浥
動作者:朝雨
目標:輕塵
地點:渭城
楊、戴譯[5]
物質過程: has settled
動作者: A morning shower
目標: the light dust
地點: in Weicheng
文殊譯[6]
物質過程: has settled
動作者: the morning drizzle
目標 :all dust
地點: At Weicheng
郭譯[7]
關系過程:(Identifying): is
被識別者(價值): What’s got Weicheng’s path dust wet
被識別者(標記): the morning rain
地點: in this town of Wei
孫譯[8]
物質過程: doth moisten
動作者: The fall of morning drops
目標: Its dust light
許譯[9]
物質過程: is raised
目標: No dust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方法指導
新的課程標準和課改理念,為教師確定了新的角色定位:轉變教學理念,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在課堂中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活潑、興奮的狀態(tài),同時擁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去探究、合作、體驗和創(chuàng)造。預習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嘗試,也是課堂相互交往的前提。
由于學習內容與學習要求的不同,課文類型的不一,教學思路與方法的各異,預習的方法也就是多種多樣的。因此,不同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預習方法,這樣能更有效地提高預習效果。
一、任務落實預習法,即教師布置預習任務,學生帶著明確的預習任務去預習
教師設計好預習任務,讓學生帶著任務去預習,能做到有的放矢,針對性較強。教師先要對自己提出高標準、嚴要求,對相關學習內容要進行了認真研讀,提出既有一定的價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探索興趣的預習任務。如在預習課文《幸福是什么》時,教師讓學生帶著以下任務去進行預習:(1)找出文中的新詞,并選擇其中三個各造一個句子;(2)用自己的話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3)思考:這3個孩子是怎么尋找幸福的?用“――”畫下有關句子,再用自己的話說說他們是怎么認識“幸?!钡??有了明確的任務指向,學生在預習時就會有所目的,不至于顯得無所主張。課堂上的檢查反饋表明:學生預習效果非常好,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課本標記預習法,即在預習時,邊閱讀邊用特定的符號做出標記,并在書上空白處提疑問、寫預習日記或者寫預習心得
教師在引導初期,可以讓學生用簡短的幾分鐘閱讀課文,在課文中做些簡單的眉批,寫下自己的隨思隨想;也可以用幾十分鐘,細細地反復研讀課本,在圈點批注的基礎上,把自己比較深入的理解、體會或獨特見解寫在書上的空白處。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做摘錄筆記,就是預習后,在筆記本上摘抄含義深刻的句子或者課文的關鍵語句等等,以加深對重要知識的記憶、理解,并簡單地記下預習過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處,也可以記錄自己在預習中的收獲。
如在預習《電腦住宅》時,教師讓學生分別用“―――”和“■”表示電腦住宅的“神奇”和電腦住宅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最后在課文的空白處寫一寫自己想設計的電腦住宅的樣子。
三、溫故知新預習法
這是針對新舊知識聯(lián)系的預習法,是十分適用于一些有關聯(lián)的課文的,如在預習古詩《送孟浩然之廣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時,我們讓學生去尋找以前所學過的送別詩,回憶那些學過的送別詩所表達的情感,并從中受到啟發(fā):送別詩表達的都是與友人在離別時的情感;再在新詩中自己去想:詩人是如何來表達這份送別之情的?這樣既加強了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又促使學生開動腦筋去探索新的問題。
四、嘗試練習預習法
對于新授課、練習課,預習時先進行嘗試練習,遇到疑難再返回預習例題,然后再嘗試練習。通過嘗試練習,可以檢驗學生預習效果,這是語文預習不可缺少的過程。比如,對每組課文后的“回顧拓展”進行預習時,學生就可以將《作業(yè)本》上提供的習題作為練習題,先自己去做一做,遇到有困難的題目,再參考課文進行練習。
五、動手操作預習法
對于某些操作性較強的知識,要求學生在預習過程中親自動手去實踐,通過自己參與活動,體驗、感悟新知識?!秲蓚€鐵球同時落地》,教師讓學生在預習時除了讀通、讀透課文,完成常規(guī)預習任務之外,還應動手去操作,看看實踐結果,再讀讀課文,最終形成自己的思想。因為課前有了充分的實踐和準備,當課堂上討論“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這句話的深層意思時,學生就有話可說,有話要說了。句子的含義到此也就不攻自破了。
經過實踐,我們認為,其他方式的預習也可以找機會進行必要的小組討論。特別是閱讀理解式練習,如果老師事先給了學生預習題,則可以集體對答案,并就某些問題展開討論,發(fā)表不同意見,這樣保證在課堂教學中不同意見的學生都能暢所欲言。
必須指出的是,每次預習并非只用一種方法,而可能是幾種方法的綜合運用。另外,不同的課型需要有不同內容、不同方法的預習,每個課時的預習都有不同,針對不同教法的預習要求也會有差異,比如課文整體教學和分段教學就有不同的預習要求。教師只有在緊密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的前提下,把預習作為教學設計、教案設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預習,使預習的作用得到更好的發(fā)揮。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北京教育出版社,1980-10.
[2]張秀良,朱祥倫.論新形勢下的素質教育.中國石油教育學會,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