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久久99久久精品免费看蜜桃,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va视频,精品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人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民族音樂論文

民族音樂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民族音樂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民族音樂論文

民族音樂論文范文第1篇

中國的民族器樂藝術,發(fā)展可謂非常久遠,從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到古典的《春江花月夜》,在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瑤族舞曲》,都有著具有十分獨特的魅力,以及十分廣大的群眾基礎。所以現(xiàn)階段我國流行音樂的創(chuàng)作很多都是以此為靈感進行創(chuàng)作的,如“花兒樂隊”的《化蝶飛》與卓依婷《化蝶》之中,都采用了傳統(tǒng)民族器樂《梁山伯與祝英臺》的部分器樂曲調。對于器樂的運用,既有簡單地使用其曲調加以填詞進行演唱,也有對于傳統(tǒng)民族器樂進行的現(xiàn)代化演繹,很多現(xiàn)代化演繹,往往區(qū)別與傳統(tǒng)器樂,使用現(xiàn)代樂器進行演奏,這些演奏都收獲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日本走紅的“女子十二樂坊”更加是直接對于我國民族器樂進行流行化的演奏,受到了廣大聽眾的熱烈歡迎。

2中國流行音樂中的戲劇曲藝元素

中國的戲劇曲藝早在元代就開始發(fā)展壯大了,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既飽含了古典音樂的魅力,也包含了傳統(tǒng)中國文化的深厚內涵與底蘊,將這種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戲劇與曲藝吸收到中國流行音樂的創(chuàng)作之中,為我國流行音樂增加了新的魅力。京劇在我國一直被稱為國粹,尤其是現(xiàn)代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等都是中國普通民眾耳熟能詳的藝術作品?;▋簶逢犜凇陡F開心》之中就吸收了《紅燈記》的部分元素,其中甚至有原話、原曲的引用“一顆紅亮的心”一句。又如蔡國慶所演唱的《大碗茶》其中就是包含了京腔京味。所以,流行音樂對于我國傳統(tǒng)以及現(xiàn)代戲劇、曲藝的創(chuàng)作手法,以及創(chuàng)作風格的借鑒,使得流行音樂在經典之中創(chuàng)造出了極其鮮活的新的生命力(。李玉剛的《新貴妃醉酒》和信樂團的《北京一夜》是典型)

3中國流行音樂中的民族樂器元素

中國傳統(tǒng)的民族樂器,有哀傷的二胡,有婉轉的葫蘆絲,有悠揚的古箏,有韻味久遠的古琴,有易動易靜的琵琶等,可見中國的民族樂器種類繁多,且歷史悠遠,而運用民族這些民族樂器到中國流行音樂之中,相信是獨具中國特色的中國流行音樂的必然選擇。例如,曾在我國流行音樂榜首的唐朝樂隊,其樂隊鍵盤手的網友,雖然其是中國搖滾的先驅,但是他始終在作品之中強調對于民族樂器的運用。例如《,往生》這一作品,以柳琴、笙簫、古箏等樂器進行創(chuàng)造,民族樂器與搖滾元素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顯得整首音樂具有傳統(tǒng)風味,與流行特征,表現(xiàn)出了極強的感染力。同時,曾格格等人利用傳統(tǒng)樂器對于流行歌曲的演奏,將民族樂器與流行元素結合得恰到好處,形成了時尚唯美的新流行樂。

4中國流行音樂文本內容中的民族元素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所有的中國流行音樂都是民族,在樂曲之中表現(xiàn)的是中國人對于世界的理解,對于生活的感悟,對于愛情的憧憬,對于審美情趣的要求等等,是對于中國從古典到現(xiàn)代生活的基本演繹,是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的有機表現(xiàn)。例如,星光大道走出來的歌手米粒,在演唱《枉凝眉》的時候,就是借用的元曲的形式,對于文本的來源則是我國傳統(tǒng)的四大名著《紅樓夢》。再如,寶島臺灣的著名歌手鄧麗君其很多歌曲,無論是名字還是歌詞都來源于我國傳統(tǒng)的宋詞之中,比較著名的是其《但愿人長久》,與《獨上西樓》,這些對于古典詩詞的再譜曲與演唱,形成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新的流行音樂。同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種具有本民族文化特征的文化形式,也廣受世界各個民族所喜愛。這些也正是“女子十二樂坊”等中國傳統(tǒng)演奏組合走紅的很大原因。

5結語

民族音樂論文范文第2篇

中國的民族音樂是華夏五千年文明積淀的產物,也是華夏民族漫長生活歷程最生動最基本的信息載體。漢樂府曾經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歷史,取得了中國藝術史上的巨大成就。漢樂府的成功首先得益于當時政府的高度重視,不僅建立了完備的樂府機構,而且召集了當時一批頗具實力的民間音樂家和文人到樂府工作,除司馬相如、李延年等著名詞、曲作家之外,當時漢樂府中專門寫歌詞的幾十位文學家和八百多名從全國各地召集來的民間藝人,借漢樂府興盛之機,對民間音樂的收集、推廣作出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在他們的努力下,全國各地的民族音樂元素得到了融匯貫通和大力傳播,特別是武帝到成帝間的一百多年,出現(xiàn)了民族音樂史上的一大繁榮局面。這一時期是中國民族音樂史上少有的輝煌時期,奠定了中國民族音樂在整個音樂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時也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二、振興民族音樂刻不容緩

魯迅先生說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每個民族的民族音樂都是獨一無二的,只有首先尊重自己民族的音樂文化,保護自己音樂文化的獨特性,才能獲得本民族文化在世界上生存的權利。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越來越多的西方音樂元素涌入中國,并被許多人接受,我國民族音樂在全球化的沖擊和市場化的競爭中失去了優(yōu)勢,逐漸陷于式微的境地。以漢樂府為桿桿來看中國的民族音樂,不難發(fā)現(xiàn),漢樂府傳承和推廣的民族音樂對于從特定的角度反映特定時期的藝術成就、社會面貌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F(xiàn)在,如果我們對民族音樂不加以重視和推廣的話,必然會造成藝術史的缺失和斷裂,而且也將會大大影響民族精神的傳承和研究。

三、如何使民族音樂再次騰飛

中國的民族音樂發(fā)展到現(xiàn)在面臨著諸多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沒有做好繼承與發(fā)展的工作。漢樂府時期民族音樂的繁榮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更好地立足現(xiàn)代,繼承傳統(tǒng),使民族音樂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局面呢?筆者認為可以實施以下幾個措施:

1.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及執(zhí)行的力度近年來,國家對民族音樂的重視程度逐步加大,但筆者認為還遠遠不夠。其實,在中小學音樂課本中民族音樂所占的比例不少,特別是把一些經典的少數民族音樂選為音樂教材的做法應該給與極大的肯定,但是,這些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并沒有深深植入學生們的心。主要原因是教育部門對學校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僅僅是副課而已,學生當然不會重視,音樂教師所能做的也只能是普及而已,深化民族音樂的教學很難做到。教育部門如能把音樂課作為必修課,那么音樂課的教學效果必然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何愁民族音樂不能深深植根于學生心中?另外,通過主流媒體加大對民族音樂的宣傳以及推廣工作還有待加強。近年來,央視音樂頻道開設了專門推廣民族音樂的欄目,但收視率還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從內容的編排,精彩程度,播放時間以及所占音樂頻道的分量都還可以做得更好。以漢樂府為借鑒對象,為何兩漢時期的民族音樂能夠達到如此高的藝術成就,關鍵在于政策的支持及執(zhí)行力,國家設立專門的音樂機構,指派一大批才華橫溢的文人和音樂家專門從事民族音樂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國家有關部門需反思在民族音樂方面工作的得與失,包括政策的制定,執(zhí)行力度的考核,將民族音樂在整個國民音樂生活中置于何地,都是值得去思考和探索的。音樂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它的產生發(fā)展及演變過程無不體現(xiàn)著某一民族濃厚的歷史文化,對當世及后代的影響甚為深遠。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我們的歷史文化是后人們的責任和義務。國家的教育和傳媒部門應充分利用自身所處的優(yōu)勢地位在傳承民族音樂歷史文化方面應該肩負起這個歷史責任,為民族音樂的傳承與振興充分發(fā)揮自身的能量,使越來越多的青年一代有接觸、學習民族音樂的機會,真正培養(yǎng)他們欣賞民族音樂的能力和興趣,這樣,才能為民族音樂一步步恢復生機奠定良好的群眾基礎。

2.有選擇地繼承并加以創(chuàng)新漢樂府時期,以著名音樂家李延年為代表的樂府工作人員都很注重從民間音樂中汲取大量的靈感或音樂元素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包括少數民族音樂在內的民間音樂在漢樂府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說是漢樂府許多作品的基礎或靈感引線,這對我們當代的音樂創(chuàng)作具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流行音樂更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觀點,這就需要我們的音樂工作者在創(chuàng)作音樂時對現(xiàn)有的民族音樂加以選擇,擇其優(yōu)者,并在其基礎上加以創(chuàng)新。在諸多民族音樂中,藏族音樂無疑走在了時代的前列,許多膾炙人口的以藏族音樂素材創(chuàng)作的流行歌曲深入人心,如《青藏高原》、《天路》、《在那東山頂上》等受到了男女老少的喜愛。我們應該感謝這些音樂創(chuàng)作者,他們的成功為民族音樂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開創(chuàng)了一條光明之路。所以筆者認為中國民族音樂的發(fā)展首先要抓住本源,在保留民族音樂精華的基礎上加入現(xiàn)代元素和符合時代特色的內容,使其既保留了民族音樂的藝術特點和優(yōu)良傳統(tǒng),又符合現(xiàn)代審美,這將為民族音樂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提供更加有力的條件。

3.回歸大眾并走向市場從漢哀帝撤銷樂府機構以后,大量曾在樂府從事專門音樂工作的樂人回歸民眾,依然從事音樂工作,因而漢樂府的大量作品能最終以詩歌的形式保留下來,音樂回歸大眾也是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中國民族音樂要走向大眾走向市場,關鍵是要有好的作品和市場運作。毫無疑問,好的音樂作品需要有優(yōu)秀的音樂創(chuàng)作者來完成,筆者認為僅靠幾位音樂家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有一個專門從事創(chuàng)作民族音樂的強大的創(chuàng)作團隊,包括音樂創(chuàng)作的核心人物,演唱和演奏所創(chuàng)作音樂作品的歌手和樂團人員的組成,音樂后期的包裝,都需要有優(yōu)秀的音樂工作者的團結合作,再加上強有力的市場運作團隊,一定會讓以民族音樂素材為創(chuàng)作背景的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作品以全新的面貌呈現(xiàn)在世人眼前,相信會有更多像《青藏高原》那樣的優(yōu)秀作品涌現(xiàn)出來。另外,從我們在國內和國外的演出看,如果國內能有更加完善的推廣民族音樂的機制,有專門的機構和經紀公司來運作,中國民族音樂會擁有廣闊市場,這也是我們發(fā)展民族音樂的一條嶄新之路。

四、結語

民族音樂論文范文第3篇

通過音樂旋律可以表現(xiàn)出音樂的風格、類型、題材、背景以及民族特性,可以說,音樂旋律是音樂創(chuàng)作的基本元素。在我國,旋律的真正來源是民族音樂,而民歌更是旋律的鼻祖。對于最能代表民族音樂特色的民歌而言,風格化的旋律是必不可少的。傳統(tǒng)的民歌旋律的主要特點是:主音上的大三度音連續(xù)出現(xiàn),并給后者降音,多次出現(xiàn)同音的反復,而后音多采用降音進行,從而構成了獨特的調式色彩;民歌在旋律上往往頭尾一致,旋律線低起低落或高起高落,以求得首尾的一致性;在民歌的旋律中,時常用某個音連續(xù)出現(xiàn)三或五次來構成一種特殊的旋律狀態(tài)。如多聲部情歌的旋律,歌曲織體的主要聲部旋律起伏較大,節(jié)奏較緩慢、自由,男女兩個聲部的旋律緊密相連,配合默契,相映成趣,形成“相嵌”“互補”的形式,旋律有時是“你進我出”或“我進你出”,有時是“你繁我簡”或“我繁你簡”,有時又合二為一或鑲嵌在一起,然后支聲分離。充滿著彈性和張力的民歌的旋律在現(xiàn)代音樂創(chuàng)作中獲得了廣泛的運用。在現(xiàn)代音樂創(chuàng)作中,這種旋律構成主要通過兩種方式表現(xiàn)出來:一種是將原有的原生態(tài)旋律為穿鑿基礎,配合現(xiàn)代音樂的和聲織體等技術來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另一種是抽象出民族音樂的旋律特點,在現(xiàn)代作曲技術的指導下創(chuàng)編出新的作品。第二種表現(xiàn)形式更能夠照顧到民族音樂元素與現(xiàn)代音樂創(chuàng)作的審美需要。例如,將苗族原有的音樂元素與現(xiàn)代音樂創(chuàng)作技法的抒情歌曲《苗山雨》,旋律的引子用自由的、寬廣的慢板速度,A段連接處轉為歡快的6/8拍子,旋律上揚自由延伸,B段連續(xù)的四度跳進,形成旋律的層次對比,表現(xiàn)出明顯的苗族“飛歌”旋律結構。

二、民族音樂中調性和聲元素與現(xiàn)代音樂創(chuàng)作技法的結合

由于歷史原因,很多民族的很多族群經過許多次遷徙,最終長期居住于與世隔絕或者半封閉的村落中,他們的音樂也慢慢的演變?yōu)榫哂袇^(qū)域特征的多種調式結構,每一種調式類型流傳的村落往往只運用一種傳統(tǒng)的調式音階。因此,民族音樂在調式調性與和聲方面具有極強的自由性和靈活性,在音樂文化史上具有很高的價值。民族音樂曲調常見的有宮、商、徵、羽四調,其曲式結構主要以四音列為基礎音列,甚至只有四度加二度的三音列,其調式常常交替或混合運用,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在表演中又往往不采用統(tǒng)一的十二平均律,未形成三度重疊和弦為基礎的功能和和聲系統(tǒng),立體性較弱。在民族音樂中,調式交替、泛調融合現(xiàn)象極為普遍,除了五聲調式體系外,還有大調四聲、三聲、二聲的模糊調性存在,為了使曲調高亮有力,其旋律線由低到高,常常在七八度音程上下大跳?,F(xiàn)代音樂創(chuàng)作中,調性和和聲觀念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對民族調式和自然和聲的發(fā)掘和運用。而苗族民歌音樂形式本身所具有的模糊的調性和音階間平等的關系使其具有了極強的可塑性,增強了融入現(xiàn)代音樂表現(xiàn)內容和形式的適應性。例如,在管樂協(xié)奏曲《神曲》中,瞿小松便巧妙地引入了民族音樂的這種多調式的五聲性特征,并加以變化和發(fā)展,使樂曲展現(xiàn)出濃郁的民族音樂特色。另外,民族音樂的構成大多采用第一樂句的主要樂節(jié)作為全歌的“核心音調”和發(fā)展基礎,同時在曲式結構上多采用重復式的或者變化重復式的簡單樂段或者樂段擴充。這種曲式結構也經常被引入現(xiàn)代音樂創(chuàng)作之中。如南京藝術學院作曲家王建民所創(chuàng)作的古箏獨奏曲《幻想曲》中,樂曲的一、二小節(jié)即是“核心音調”,短短的兩個樂句中,“核心音調”重復出現(xiàn)四次,構成了樂曲的部分主題,之后又在第二十八小節(jié)處二次出現(xiàn),經過大段的發(fā)展和三次轉調后,在一百八十一小節(jié)處再次出現(xiàn),體現(xiàn)了主題音調的核心地位。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民族陰雨曲調元素的本原性體現(xiàn)。

三、結語

民族音樂論文范文第4篇

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是學生在學習藏族文化音樂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首先讓學生了解該民族音樂背后的一些知識,讓學生對其有一定的認識,打消學生的陌生感及恐懼感。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傳統(tǒng)和文化傳統(tǒng)的地方,它的地域位置與民族獨特的宗教傳統(tǒng)文化決定了藏族當地民間音樂的特色性。藏族人民通過自己的辛勤勞作創(chuàng)造了很多燦爛的音樂。他們能歌善舞,性格開朗,熱情奔放,而所唱的歌曲更是旋律優(yōu)美遼闊、婉轉動聽、高亢嘹亮、曲調悠揚,將該地區(qū)獨有的高原藍天遼闊的景象淋漓盡致地通過音樂形式展示給聽者,讓聽者感受到濃厚的高原文化。而且在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過程中,由于藏族音樂的獨特性,其不斷地滲透到其他民族,甚至西方一些國家的音樂當中。我們在生活中了解到不少漢族和西方音樂中已經融入了藏族音樂的一些元素。

如韓紅的《青藏高原》,這首歌曲將音樂中通俗的唱腔與藏族音樂中的民間歌唱方式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全新的處理模式更加展現(xiàn)了藏族音樂的激情及感染力;容中爾甲的《神奇的九寨》中,歌唱家充滿磁性的歌唱聲音及其獨特的藏族音樂文化氣質,能夠讓學生通過這首歌曲的訓練不僅了解到民族文化背景知識,也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藏族民族音樂素養(yǎng)。在正規(guī)戲劇方面也有藏族民族音樂的展現(xiàn)方式,如,藏族傳統(tǒng)歌劇《格薩爾王》,這是一部將藏族民族音樂與當地的民俗文化及風土人情緊密相連的歌劇,通過這臺歌劇,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學習藏族民族音樂,也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的了解藏族文化,感受藏族民族音樂的靈魂。

二、加強音樂教學資源建設,拓寬教學途徑

目前,學生獲取音樂基礎知識的主要來源就是全國統(tǒng)一音樂教學教材,教學資源和設施相當匱乏,一定程度也束縛了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學生接受知識的途徑仍比較單一,對最基本的音樂常識了解甚少。更談不上通過對音樂作品的了解而體會到人文情懷及音樂的發(fā)展途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難形成對音樂的廣義理解。對藏族音樂知識的學習和了解基本上是通過學唱教材上零星的具有藏族風格的歌曲獲得,這明顯是不夠的。學校應該增加藏族音樂教學資源,學生不應該只是單學習課本知識,而且要通過其他可行途徑了解和學習藏族音樂。第一,充分發(fā)掘學生資源實施模塊教學。教師的能力是有限的,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很多學生都在音樂方面有著獨特的長處。比如,一些班上的同學掌握一些教師所不了解的藏族音樂,這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來進行課堂表演,以點帶面。第二,利用區(qū)域音樂教師的資源。我校聘請一些校外的教師來進行授課,有條件的話,聘請一些藏族的音樂教師,這樣更能讓學生感受到藏族音樂的原汁原味。第三,利用社會資源。社會上會有一些藏族音樂社團或者演出,學??梢匝埶麄儊磉M行演出,讓學生進行觀摩。第四,充分利用校園廣播等設施,讓學生在生活中時刻感受到藏族音樂的魅力。

三、在課堂上營造濃厚的音樂氛圍

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和外部環(huán)境有很大關系,為學生創(chuàng)作一個氛圍濃厚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可以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可以更加容易地學好藏族音樂。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培養(yǎng)了藏族人民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性格,鑄就了他們自古以來能歌善舞的良好習慣及生活態(tài)度。獨特的地理位置及環(huán)境孕育出了特色的藏族音樂,這個將民俗音樂、宗教音樂及宮廷音樂融為一體的少數民族音樂,使得藏族人民在中國文化遺產方面留下不可磨滅的作用,這仿佛是在驗證著一句話“:越苦難的民族其歌聲越美。”13世紀前后就出現(xiàn)了論述藏族民族音樂的著作,如薩迦班達智•貢格堅贊的《論音樂》等。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該為學生營造一個適宜學習藏族音樂的學習環(huán)境,擺脫外界的干擾,注重學生在具體唱歌、舞蹈及樂器方面的訓練,并讓學生對自己所學知識進行反復的練習。比如,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著名藏族舞蹈家卓瑪表演的《珠穆朗瑪》《雅魯藏布江》及《母親》,讓學生通過這些舞蹈的演繹感受到藏族民族人們堅韌的性格及不屈的個性,并進行具體的實踐訓練,讓他們學習藏族音樂中那種獨特而又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風格,了解藏族歌手由于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而造就了他們高亢嘹亮、聲音集中、穿透力很強的音質,這在其他國家和民族中是很少見的,了解到優(yōu)美的歌曲離不開歌手的演繹,提升自己本身音樂演繹能力及水平。

四、增加藏族音樂展示交流活動

音樂只有在不斷地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中才能夠適應時代的需求,才能夠源遠流長,成為世界的主流音樂。所以要積極擴展和增加藏族音樂展示和交流渠道,應該建立長期的交流合作的區(qū)級或更高級別的平臺,增加音樂交流活動。讓學生盡可能地多參與更高級別的展示或比賽活動,不僅可以推進教學事業(yè)的發(fā)展,而且還可以提高教師和學生自身的專業(yè)技能。通過音樂交流活動可以把優(yōu)秀的經驗更好地應用到各自學校的課堂教學或藝術活動中去,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為學生學習藏族音樂指明道路和方向。五、采取多元化教學方式,促進藏族音樂的與時俱進藏族音樂從本質上而言是一種古老的民族文化,所以其古老性的特色長久以來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當代音樂舞臺上,藏族音樂多以靈活多樣且獨具特色的特點閃耀,首先,教師應該讓學生在藏族民族舞蹈、藏族民族樂器、當代樂器相結合的前提下進行適當的訓練,將藏族民族的特性及時代性巧妙地進行結合。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其他音樂模式的訓練,避免學生學習的單一化、枯燥化。其次,及時地吸收、整合外來音樂文化的優(yōu)秀部分,融入現(xiàn)代西方音樂的成果。藏族音樂中不乏高亢嘹亮的旋律,卻也多了一絲平緩的通俗音樂。還有藏族搖滾歌曲,用新的音樂手法、新的器樂和新的表達方式來演繹藏族歌曲,典型的有“唐古拉風暴系列”風靡雪域高原,而且傳唱于大街小巷。最近用新科技產生的電子音樂演繹藏族宗教音樂,用超代音的混音處理,使原本單調的祈禱表達得極具音樂性和藝術性。豐富多彩的藏族音樂為我國音樂文化歷史匯總增添了豐富的藝術文化色彩。

五、總結

民族音樂論文范文第5篇

中國的民族音樂有著豐富的內容和珍貴的藝術價值,是任何國家音樂所不能比擬的,也是任何西洋音樂所替代不了的。中國民族音樂存在了數千年,由于歷史的變遷,以及各個歷史時期人民的意識形態(tài)不斷發(fā)生變化,民族音樂也隨著發(fā)展、變化,而且一直都在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民族音樂不僅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人民的精神面貌,也用音樂這個特殊的方式記載著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和人文背景。民族音樂經歷數千年的發(fā)展,已經形成了一個特點比較鮮明的體系。

中國民族音樂一般分為五大類,即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和器樂。每類音樂又各有多種體裁、形式、樂種和作品,如歌曲又有古代歌曲和民間歌曲之分;民間歌曲中又分勞動號子、山歌、小調、長歌及多聲部歌曲等不同的體裁;同是山歌,又因地區(qū)、民族的不同而風格迥異,各具特點。又如民族樂器,早在兩千多年的周代就有七十多種樂器了。現(xiàn)在經常使用的樂器已達兩百多種。按其演奏方法和性能,可分為吹管樂器、拉弦樂器、彈弦樂器和打擊樂器四類,這些樂器既能獨奏,又能組合成各種形式和樂隊進行重奏和合奏,并具有獨特而豐富的藝術表現(xiàn)力。

中國民族音樂是人民群眾在長期生產帶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中集體創(chuàng)造的,它反映的是最底層、最普通人的生活。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音樂源遠流長,而且中國人民自古就有著交流融合的習慣,海納百川的豁達和融會貫通的精神。中國傳統(tǒng)音樂經過數千年的發(fā)展,積淀了各民族的藝術智慧和創(chuàng)造才能,具備了鮮明的民族個性,在不斷的交流和融合中它們相互輝映,相互競爭、衍生發(fā)展。同各種其他藝術相同,民族音樂也經歷了漫長的發(fā)展過程,逐漸融合了周邊民族音樂的精粹,演化出了本民族獨特的音樂藝術和音樂傳統(tǒng),比如南方民歌的山歌、東北二人轉等。各民族的藝術在歷史長河的演變中注定要吸收其他民族的特色,取長補短,共同發(fā)展,這樣每個民族的藝術都會長存,只要是本民族音樂中的好的部分,就會被其他民族所接受,乃至傳唱,如此一來民族音樂自然會生生不息,不斷發(fā)展。某些民族早已被歷史的慢慢長路所模糊,但他們留給后世的藝術財富卻沒有被抹殺,這些民族的存在就有了其意義,民族音樂及藝術的存在也就有了極大的價值。

中國民族音樂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民族性,體現(xiàn)了一個民族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質與審美情趣,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珍貴的財富。它是中華民族精神與人格精神的審美體現(xiàn)與高度升華,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柱。它對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民族精神、民族意識以及繼承中華民族文化等方面有著積極的潛移默化和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在民族文化傳承方面有著深遠意義。如何讓這種文化的傳承發(fā)展下去呢?在發(fā)展中國民族音樂事業(yè)中,突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加強藝術表現(xiàn)力是能否提高中國民族音樂水平的關鍵所在,作為民族音樂的愛好者以及藝術類院校的學生就成了民族音樂文化繼承與發(fā)展的重要群體了。為此,對大學生進行民族音樂文化教育刻不容緩。

所以音樂教育者必須引導學生學好音樂知識,給學生展現(xiàn)民族音樂的機會,要特別強調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重要性,讓他們知道現(xiàn)在的許多優(yōu)秀音樂作品都是從民間音樂當中汲取了營養(yǎng)。著重培養(yǎng)他們對民族民間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樹立起他們對民族民間音樂保護和挖掘的意識,擔負起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傳承人的主要責任。

時代在發(fā)展、在前進,人們的觀念思維和生活的節(jié)奏都在發(fā)生變化,人們對音樂的追求和欣賞習慣也都給民族音樂提出新的要求,因為世界上任何藝術精品都是與時代相呼應的,要充分挖掘我國音樂文化遺產,豐富民族音樂藝術內容,改革民族樂器,改編民族器樂,就要培養(yǎng)民族音樂理論人才,培養(yǎng)民族音樂作曲家,堅持正確的發(fā)展方向,保證其健康的發(fā)展。民族音樂要發(fā)展,只憑高水平的演出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民族音樂聽眾,普及民族音樂文化,營造良好的民族音樂環(huán)境。使人民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豐富的內涵,以此提升人們的都市文化品位,最終使民族音樂文化在各地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傳播,民族音樂應讓更多人接受,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只有這樣,傳統(tǒng)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才能得以存活、延續(xù)、創(chuàng)新、發(fā)展,才會有更強的藝術生命力。

參考文獻

[1]程幸培.淺談當代大學生學習中國民族音樂的意義及現(xiàn)狀[J].科技信息(學術版),2008,4.

[2]潘曉紅.試論高校民族音樂文化教育[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