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大自然的文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小學語文;環(huán)境教育;環(huán)保意識
一、開展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環(huán)境問題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我們要將現代化的教育模式應用到小學語文教育中,使學生學習效率大大提高。把環(huán)境教育作為語文教學的內容,讓小學生知道環(huán)境保護的意義,讓他們體會到社會責任感。我們要開展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保護環(huán)境的活動,教師制作活動課件以方法、步驟、目的為活動提綱,讓環(huán)境教學開展得有實效。比如,我們要在平常生活中分類垃圾、不用的舊電池應該回收,在日常生活中不開車,騎自行車綠色出行等作為每次活動的題材。制訂環(huán)保計劃、有目的地完成實踐活動,能讓學生學習積極性快速提高。多開展類似的活動,讓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深入了解現在的環(huán)境問題比較惡劣。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把環(huán)境教育運用到教學實踐中。
二、引用語文教學材料內容,學習好環(huán)境教育
我們的語文課本中有很多關于環(huán)境教學的題材,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教學材料,更好地了解環(huán)境對人類的重要性。課本中有很多描寫大自然美景的文章,能夠體現出環(huán)境與人類之間的密切關系。老師教學生學習與環(huán)境相關的課文時,引導學生對環(huán)境的美好聯(lián)想,也能對大自然了解,從而能使學生看到大自然的美麗,對大自然的欣賞,對大自然的美好向往,既能讓學生學到更多知識,也能讓學生更好地愛護環(huán)境。生活在美麗的大自然中,與我們的生活、學習、生產勞動有著密切聯(lián)系。如果環(huán)境遭到破壞,造成污染,給我們的身心和生活就會帶來不幸和災難。課本中還有是敘述人類對環(huán)境的影響和如何治理的,可以讓學生充分學習科學知識,掌握環(huán)境知識。讓學生知道目前地球上可供人類利用的資源已經不多了,不允許再一味浪費和破壞,養(yǎng)成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到保護我們的環(huán)境。老師在教小學語文的同時,要根據學科所學內容認識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保護環(huán)境的行為。課本中還有一些古詩詞和散文,表現了人類對大自然的依賴和諧共處的需求。文章中作者表達了一種博大的愛國情懷,對大自然的贊美和熱愛之情。此類文章通過對自然美景的贊美,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從文章中體會到作者的意境,對學習語文更有幫助,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老師應該從平時學到的古詩詞、描寫大自然的課文中讓學生熟讀并運用到寫作中,把自己對環(huán)境的熱愛、保護之情表達在自己的作品中。還有一些文章是寫有一些人只顧眼前利益去破壞環(huán)境的不好行為,讓學生認識到保護環(huán)境的意義,為保護我們的環(huán)境,出自己的一份力,努力學好文化知識,用知識來改變社會問題。從而有了學習的動力,更好地實現現代化教育,使現代化的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完善。
三、以環(huán)境教學為基礎,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日常生活學習中,要讓學生養(yǎng)成多觀察、多思考的能力。多看書提高閱讀水平,才能寫出好的文章。把環(huán)境教育運用到平時的寫作練習中,作文題目以環(huán)境問題來給學生布置課下作業(yè),使學生的寫作水平不斷提高,逐步養(yǎng)成留心觀察發(fā)現事物不同點的好習慣。關心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提高環(huán)保意識,養(yǎng)成愛護環(huán)境的習慣。
四、通過閱讀讓我們更好地保護環(huán)境
在課余時間多閱讀關于環(huán)境保護的書籍,從而提高小學生對事物的感知能力、判斷能力。在學習語文課堂知識的同時,更能多閱讀、多思考。讓學生多接觸大自然,在一草一木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更好地珍惜和保護環(huán)境。愛護花草、植樹造林,是它們默默付出,為我們凈化空氣,讓我們可以自由呼吸??砷喿x關于環(huán)境保護的書,如《寂靜的春天》《資源節(jié)約和綜合利用》等,讓學生學習更多知識,啟迪學生的智慧。從閱讀中提高學生的思想感悟,為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而努力。改變從我做起,感染身邊的人一起愛護環(huán)境。
總之,地球是我們的家園,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方,只有每個公民都有環(huán)保意識,才能讓我們的環(huán)境更美麗,做到可持續(xù)發(fā)展。要讓人們更好地保護環(huán)境,就要依靠教育的力量從小學生抓起,把環(huán)境教育作為小學生課堂教學的一部分。讓學生樹立愛護環(huán)境的良好品德,積極參加植樹造林活動,愛護身邊的花草樹木,為改善環(huán)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積極動員每個社會公民,為了社會為了我們自己把環(huán)境保護這項事業(yè)做到最好。我們的責任就是維護自然生態(tài)的平衡,讓每個學生都有強烈的環(huán)保意識,靠大家的力量保護環(huán)境,讓地球環(huán)境更美好。
參考文獻:
廣東一考生
小的時候,你帶我看草長鶯飛,細雨朦朧。
我長大后,我教你去細數花名,測天看云。
仍記得小時候,父母外出,我住在鄉(xiāng)下,外婆你總是帶著我忙農活。正當夏季,天氣炎熱,忽然一場大雨,你放下農活,笑瞇瞇地翻過我趴在床板上的身子,說:“囡囡,熱了吧?走,外婆帶你涼快去?!币粋€激靈,我魚躍而起。你打著把破舊的傘,肩上騎著小小的我便出了門。你所說的“納涼好去處”竟是村里的一片蓮藕地。那里有一小方的淺池塘,有一間破木屋,我們進去時已濕了身,外婆順手摘了片荷葉搭在我的頭上,仿佛我正是荷花欲開時剛醒來的花仙子,我離荷塘是多么地近?。〈笥隂_刷了盛夏的暑氣,連人身上的毛孔都是清涼的,溢著花香的。
荷花淡淡開,在風雨中舒展身姿,綠色的裙擺隨風揚起。我偎依在你懷里,用糯糯的聲音問道:“外婆,為什么下雨了就會涼快?為什么荷花夏天開?為什么……”“哎喲,可問怕外婆了!外婆哪里知道啊,外婆只曉得看看天,就知道明天下不下雨?!薄澳呛筇炷兀蠛筇炷??”我追著問,你捏了捏我的小臉,說:“那要等囡囡長大后才能教外婆了。”我心中略有惆悵,這片荷塘已離我有些遠了。
是啊,長大了,我會了。我會牽著你去散步,瞧見路邊開得正爛漫的小野花,我可以指著它,告訴你:“外婆,那是忍冬藤,有清熱解毒之用……那是金錢草,因為它的葉子圓圓的像銅錢……”你笑而不語,臉上盡是自豪。你突然看看天,我知道你想看明白天上的云是怎樣的狀況。但你瞇著眼,總是看不清,覺得天更高更遠了,你自嘲地說道:“哎!老了,眼睛不中用了?!蔽遗呐哪愕氖直常朔謾C里近幾天的天氣預報,說:“外婆,明天又是晴天呢,這個星期都不會下雨,我們去看荷花吧,我可以告訴你荷花有哪些藥用價值哦?!蔽覔P了揚手機,天空就在這里,自然也在這里,不遠。我們可以離那片荷塘更近。
很感謝你,帶我去看荷賞雨,讓我親近自然,獲得感性認識;現在,我?guī)闳タ春苫ǔ善?,給你講講荷花的藥效,讓我們理性認識自然,不留遺憾。
我們,去看花海成片,細數花名。
1.簡單自然,返璞歸真。本文從命題、結構到選材都突出一個簡單樸素。文字淡雅,敘述自然親切,由景入情,由情至理,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
2.娓娓道來,凸顯主旨。文章前半部分寫外婆帶“我”看草長鶯飛,自然之美,后半部分寫“我”教外婆細數花名,最后明確了要“親近自然”同時要“理性認識自然”的主旨。全文結構嚴謹,主旨鮮明。
遠近結合,感受自然
廣東一考生
看天光云影,能測陰晴雨雪,然限于目力所及;通過電視,可知全球天氣,卻無觀云之趣。觀草木于林間,未必能道出花鳥之名;輕點鼠標,可知生物之屬,卻難聞花果之清香、叢林之氣息。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太遠。
何不將遠近之利相結合而感知自然呢?
在科技無比發(fā)達的今天,人們可通過便捷的信息技術來認識世界,感知自然,這固然是好,然而卻少了對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的切身感受。而在古代,人們只有對自然的感性體驗,而不能完全理解自然,認識自然。二者有其利,亦有其弊,那么,就讓我們合二者之利,全面地去感知自然吧。
回溯古代,杜甫能體驗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概,李白能感受到“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山之險要,蘇軾有對長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贊嘆,有“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的淋雨漫步之悠閑……古人對自然有著無比豐富的體驗與感受,他們與天地為伴,與日月同行,然而,卻缺乏對自然的深刻認識,不能把握天地之屬性,世界之本原,樹木之綱屬,因而不能利用自然規(guī)律,改造自然,以造福于人類。跟古人相比,我們是有優(yōu)勢的,我們可以利用完備的信息系統(tǒng),把握自然的本質及規(guī)律,獲知大自然的信息。既可親近自然,又能了解有關于自然的深層信息,遠近結合地感受自然之魅力。
然而現在,不少人僅僅滿足于“數字自然”,缺少對大自然“身臨其境”的感受,難道“百度網上動物園”就能體現鷹翔狼嘯的氣勢?難道一張張圖片就能盡顯花木之美?難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就能描述出長江之氣勢如虹,珠峰之直入云霄?現代人也許能說出很多關于自然的信息,然而當被問及草木之氣味、花鳥之姿態(tài)時,卻啞口無言。那么,就讓我們放下手機,離開電腦,走進大自然,去親自體驗“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的恬適,去感受“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淡然……
大自然離我們很近,也很遠,但我們可以利用既有方法和手段,拉近與大自然的距離。人們創(chuàng)造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用最原始的方式去體驗自然之魅力。將二者相結合,我們便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
1.立意深刻,論證充分。文章主張將直接體驗自然和運用科技間接感受自然相結合,圍繞這一觀點,運用舉例、對比等論證方法,說明了要“遠近結合”的主旨。全文思路清晰,富有思辨性,體現出了作者較高的思想水平。
2.層次分明,表達流暢。文章從古今對比入手進行分析,然后將二者綜合起來,闡述自己的看法,邏輯清晰,表達流暢。
宏通科學之道,微感自然之美
廣東一考生
古諺有云:“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边@是世代積累傳承的觀天經驗。看云卷云舒,從微末中推測天氣變化,是種享受與樂趣,而回頭開啟電視,世界范圍內的天氣預報映入眼簾,兩種感知自然的途徑不同,卻無外乎都為觀得天氣,殊途同歸。自然無須劃分出孰“近”孰“遠”。
對于自然,人類理應借助科學發(fā)明和經驗去了解、通達宏觀層面,同時用細膩的心仔細體會和感受身邊的微觀自然之美,只有這樣,方可達成“宏通科學之道,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實現人、科學與自然最終的“和諧”。
科學與自然從不曾分離。從古代各種水利工具的發(fā)明應用到如今發(fā)達的天氣監(jiān)測預報系統(tǒng)的發(fā)展,人類生產力的提高和科學進步一直相輔相成。人之于自然,甚為渺小,人類沒有能力親自去一一探尋自然的所有奧秘,因此自然似乎離人很遠。而科學應用,正是解決人類想在宏觀上更好了解自然需求的有力工具。通過電視,人類可以“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地獲取天氣信息、地理資訊,以此增長自然知識,彌補人類自身能力和視野的局限。同時,科學知識對人類形成科學的思想也大有裨益。很多生物學家對自然的興趣正是從前人的科學著作中萌生的,其中的科學理論,如生物的綱目屬種,對他們形成嚴謹的科學思維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可見,利用科學感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于培養(yǎng)自然科學思維,正是“仰觀宇宙之大”的好方法。
而“俯察品類之盛”則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人生于自然,也歸于自然。漢字“性”中由一心和一生構成,可見人性之真必然離不開生態(tài)自然。中國古代有“生”的哲學,生生不息、物我一體是古代哲人們不懈的追求。王維醉心于自然山水,感受天光云影之變,細觀云飄水動之美,創(chuàng)作出“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這樣反映人與自然渾然一體的傳世佳句。人的生命,融于自然生態(tài),與自然同呼吸、共命運。因而多留心身邊微觀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樹,方可融入自然,“微感自然之美”。
中國儒家學說中重要的“和諧”思想,要求各方面達成統(tǒng)一與協(xié)調。在當下,人既不能肆意丟棄傳統(tǒng)感受自然的方式,也不可抵抗科技發(fā)展的潮流。因此,務必達成人、科學和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就像時興的觀星活動,利用高科技望遠鏡觀測遙遠星體的人們,也同時在夜晚的山上感受涼風與蟬鳴,“信可樂也”!
宏通科學之道,微感自然之美。人既與自然親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視角認識自然。心有宏觀看待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觀細嗅身邊的“薔薇”。
1.思維辯證,內容深刻。文章提出采用科學認知與親身體驗相結合的方式,感知自然,具有思辨性,內容深刻,議論鞭辟入里。
2.思路清晰,結構明了。文章采用總―分―總的方式構架行文,層次分明,論證有理有據,令人信服。
3.旁征博引,文采斐然。文章多處引用名言、諺語、詩文,起到畫龍點睛、啟人心智的作用,極富表現力和說服力。
走進香山之中
廣東一考生
北京的香山就是一個小小的自然圈,尤其到了秋天,滿山紅葉,美不勝收。
走在香山的林間小道,踩著落葉吱吱作響,微風吹動,一片片綠的、黃的、紅的樹葉輕飄飄地散落下來,帶著自然的清新味道蔓延在人們的嗅覺之中。香山的土地是那么的柔軟,踩上去如同踩在一塊海綿上,時不時浸出一點水來,使鞋子沾滿泥土的氣息。落葉鋪在地上,形成一道火紅的小徑,待秋天一過,它們化為養(yǎng)料,化作春泥,使香山的樹長得更加茂盛,也讓這里的風景更加美麗。
茂盛的樹上有鳥類鳴叫,婉轉的歌聲猶如天籟之音,引得我們幻想這些鳥類的模樣,它們的樣子肯定是極可愛的吧!一只不知名的鳥兒從一處枝頭撲棱撲棱地飛向空中,看著它帶著自己的希望向天邊飛去時,我不禁感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鳥兒帶我更加走近了香山。
秋天的香山,美的是這里的樹葉,紅中夾帶著黃與綠,錯落有致;樹的根須向地下垂直蔓延,透露出它們的年齡以及經歷過的滄桑。這里的樹我大多叫不上名字,但又何必去了解它們的名字呢?我們是來親近自然,而不是辨別自然的。自然這么美,為什么不多去體驗呢?看著這火紅的樹葉飄散,你是否會想起“霜葉紅于二月花”?看著這美麗的景象你是否也會“停車坐愛楓林晚”呢?自然啊,你為何這么美?讓我站在香山中為你駐足!
天氣不似預期,忽然風起云涌,樹葉沙沙作響,散落的葉片層層堆疊。雨,毫無預兆地下了起來,香山中的花果清香、叢林氣息霎時間融入雨水中,人們似乎在雨水中更能走近自然,感受它的美。當我撐起雨傘走上半山腰,再俯視山下的樹林時,看到雨模糊了香山,卻為香山奏起了一首動聽的交響樂,也給香山繪制出了一幅美麗的油畫……這等美景是在電視與電腦中體驗不來的,因為這里還有自然的氣息與自然的聲音。
雨漸小,自然的氣息依舊彌漫在空中。可惜時間給予我領略自然的機會太少了,我只能匆匆忙忙踩著混合著樹葉與雨水氣味的土地,帶著這里的自然味道跟隨旅行團離去。但是自然的清香早已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里。
尊敬的冰心奶奶您好,我讀了您的作品深深地感動了。
我從您寫的《別踩了這朵花》這篇讓我感受到了您對大自然的熱愛,對小生命仁慈。我從“你們頭抬得高,腳下的重,小心在你不知不覺中,把小黃花的生機斷送”這句話讓我明白了我們要愛護花草樹木,保護地球。尊敬的冰心奶奶您放心我們一定會愛護大自然,保護地球的。冰心奶奶您知道嗎?我從您的作品《再寄小讀者》中明白了您不僅愛護花草樹木,還喜歡孩子。因為我從網上查了您的作品,知道了您的作品大多數是關于我們小孩子的。冰心奶奶我從《只揀兒童多處行》這課看到了春天和孩子的歡樂的笑聲。
尊敬的冰心奶奶我從您的文章中知道了我們要愛護大自然、保護地球,盡管只是小事。
關鍵詞:自然色彩;藝術
1 自然韻律的美為設計開辟新途徑
1.1 藝術將進入與自然的聯(lián)盟時代
古代人看來大自然是智慧的源泉,是萬物的母親,所以中國古代便有天人合一的說法。但到了近代,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工業(yè)社會成了一個把世界拆零了的時代,現代科學的發(fā)展,使人們意識到該是結束這種局面的時候了,則進入了一個把拆零了的世界重新組裝的時代,建立人與自然的聯(lián)盟以及藝術與自然的聯(lián)盟時代。
美國匹茲堡藝術學院安吉洛·西奧堤教授的作品正是這一時代的體現,他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種史前的原始風格,他認為這是最接近自然本色的一種藝術形式。在他的作品中,??吹酱笮⒉畈灰坏慕鹱炙汩L滿植被的土堆,還有原始洞穴般的建筑物。通過他的設計,原先雜亂無章的廢墟,變成了別出心裁,具有藝術情調的綠郁蔥蔥的休息勝地。其目的就是讓人和自然融合在一起,追求人類和大自然最初的那種感情。
安吉洛·西奧堤教授說,畫家是用筆來繪畫,而他是用植被表達自己的藝術思維,達到所追求的藝術效果。這些植被是大自然賦于人類最美最豐富的色彩。他的藝術行為給人類生存的空間環(huán)境帶來了清潔、帶來了美麗、帶來了藝術,同時也給我們開辟了一個新的、廣闊的藝術創(chuàng)作領域。
1.2 自然韻律的美為包裝設計開辟了新途徑
在科技高度發(fā)達的當今,現代包裝設計的觀念和理論已日趨完善,但各國的設計家對新形態(tài)、新技術是使用材質和處理手法的發(fā)展,自然韻律也就是從材質和處理手法上更直接地運用大自然本身的美。
時下,“返璞歸真”已成為人們的新追求,時裝、飲食都已成為先例,自然韻律的美為包裝設計也同樣開辟途徑。四川美術學院裝璜環(huán)藝系的一組包裝設計就是很好的實例,他們用竹筒包裝了調料,用木盒包裝了山貨,竹皮編成小簍包裝了大棗,給人一種親切的自然美。
2 肌理美在包裝設計中的運用
肌理,書面語言原指生物體表面,皮膚羽毛紋理而言。飛禽走獸斑斕美麗的皮毛,花草樹木的花紋、年輪等天然紋理。
2.1 肌理美是大自然的杰作
大自然的美,大自然的紋理美是早在人文之實已被人類發(fā)現,并運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及民間藝術出現拍打泥坯成型規(guī)整的拍打紋、繩索紋等條狀、點狀肌理,這種無意的制作,卻流露出大自然的美,至于古老絲綢、民間的編織物、玉器、金銀器皿等實用品色彩紛呈的人工肌理美,無處不在美化人類生活。到了近代,隨著藝術觀念更新,石木紋理、刀法鑿痕、水印油漬、噴滴熏灸等藝術肌理早已突破了“筆是唯一的繪畫工具”的傳統(tǒng),這些形式各異的工藝技法,令人耳目一新。
2.2 肌理的包裝設計運用的基本規(guī)律及其獨特意義
肌理美作為一種形式美,運用于包裝設計中,如:即產品形象、商品特色、銷售地區(qū)、消費對象、設計定位為出發(fā)點,或選取自然肌理,或設計人工肌理,這都應由設計者對產品研究調查后來決定。
包裝肌理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就產生不同的意境、不同的趣味,它的運用正好與千奇百怪的商品相匹配,相得益彰。
(1)肌理美,肌理效果在包裝中巧妙運用,是刪繁就簡、快捷精練地傳達信息的促銷手段,其中以群體出現的展示商標(或標志或文字)的肌理美,強烈的裝飾效果,深刻的記憶力、沖擊力,為創(chuàng)名牌創(chuàng)造了條件。如今充滿各個大小商店的懸掛pop廣告,整體上看重復出現的文字,商標產生一種肌理,使人們增強了對產品的印象,從而促進了產品的銷售。
(2)肌理美與肌理效果不是單純附于造型表面的飾物。明快質樸的肌理有利于突出牌號、名稱,肌理本身有耐人尋味的意境,遠觀、色調和諧統(tǒng)一。對主題:有紅花靠綠葉扶持之功;近觀,肌理之美溢于言表。使得一件貌似敦樸,簡練明快平常的包裝產生“有東西,耐端詳”的藝術效果。
被譽為日本現代玻璃工藝先驅者的藤田喬平,設計的一個首飾盒《海之彩》正是一件“有東西,耐端詳”的藝術品。從一個小小的盒面,讓人看到了大海那容納百川的氣勢,更感到浮動藻類形成的那種自然肌理的美。
(3)借助于肌理的包裝畫面上的空間作用,可十分容易地調整形象、主次空間層次、色彩關系,一掃過去盲目地在畫面上堆砌形象干擾視覺的弊病。
(4)肌理美與肌理效果本身蘊藏的秩序,勻稱、韻律、節(jié)奏反映了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和諧與大自然的奇險之美。“對偉大的藝術家來說,自然界的一切都蘊藏著獨特的性格”(羅丹)。人工肌理、設計肌理反映出的音樂美、幾何學的比例美有助于包裝設計的現代感。諸如亞里斯多德指出:“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勻稱與明確”。恰當而巧妙地設計肌理,運用肌理美與肌理效果,會凈化包裝畫面擯除其形象上的堆砌、瑣碎與零亂,獲得包裝物體形象的一次開花。
3 自然色彩在包裝設計中的運用
色彩是作為人類的一種共同語言而存在著,在大自然的色彩中,有很多的經驗直接影響著人對色彩的感覺,如橙色在自然界的包裝代表有橘子,多用于食品類的包裝上;紫色在自然界的包裝代表是茄子,神秘、高貴的印象使其常用于女性化妝品上;靈感來自于藍天、大海、藍色寧靜、清爽、冰涼的印象使其都用于藥品及冷凍食品上。
4 自然韻律的運用
4.1 品牌上自然氣息的流露
關于飾品的包裝,包括頭飾、胸飾、鈕扣等,取名“氏族”,一來代表其品種多,二來讓人感到一種最原始的自然氣息。
4.2 肌理上自然韻律的運用
通過市場調查,發(fā)現飾品多數都被擱置在小塑料袋中,簡單的放在一起,與其價值很不相符,于是選用了盒飾,提高了其自身價值。盒子用純天然木質結構,用其木紋的自然肌理,傳達飾品的自然美效果;有采用木盒結構,用人工木紋肌理做其裝飾紋樣,配以深褐色底蓋,再加上銀色裝飾,使得沉穩(wěn)、大方。完成后加上精致小巧的標志,恰似萬綠叢中一點紅,突出了主題。雖然沒有過多的文字說明,但那份精巧,會讓人對產品產生無盡的聯(lián)想,你一定擋不住它的誘惑!
4.3 色彩上自然韻律的運用
黃色在自然界中包裝代表是香蕉。它有一種光感,給人留下光明、輝煌、燦爛、輕快、柔和、純潔和充滿希望的印象?;适业倪\用加強了崇高、智慧、神秘、華貴、威嚴和慈祥的感覺。在設計中為了達到一種樸實、豐厚、自然的效果,也為了配合那種純天然的木質肌理便采用了黃色做基調,再加上具有高級感的黑色(文字和標志)以及優(yōu)雅的銀色做點綴,增強了其表達效果。
4.4 材質上
時下正流行粗糧細做,受其啟發(fā),選用純天然產物——高粱桿制作了一組中高檔裝飾品包裝。用大針將其固定在鏤空的泡沫板上,外表包裝自然,內在飾品典雅,體現了自然韻律的獨特之美。
看天光云影,能測陰晴雨雪,但難逾目力所及;打開電視,可知全球天氣,卻少了靜觀云卷云舒的樂趣。
漫步林間,??床蓍L鶯飛、枝葉枯榮,但未必能細說花鳥之名、樹木之性;輕點鼠標,可知生物的綱目屬種、遷徙演化,卻無法嗅到花果清香、叢林氣息。
從不同的途徑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遠”。
要求:①自選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文體不限。
②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義的范圍。
⑧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感悟自然的遠與近
深圳市翠園中學初中部初二 劉政博
自然是非常美妙的。住在城里的我們總以為自然非常遙遠,卻不知道自然就在身邊。
自然在美好的早晨,每當我們起床時、迷迷糊糊地睜開眼時,自然就悄悄地來了。當我們走出家門,望著天空,自然就會像戀人般與你面對面。太陽緩緩地從地平線爬上來,白云早已飄蕩在高遠的天空中;為出生不久的鳥兒覓食,鳥爸爸早已在枝頭飛來飛去尋找著美味的早餐……這就是自然,竟然離我們如此近。
而那些宅在家里、成天面對著電腦、拿著手機的人們,卻離自然太遠了?!罢濉毖壑械淖匀皇翘摷俚?,如果你與他們聊天,聊到自然,你發(fā)過去一張你在野外游玩的照片,他們會不屑一顧地說,這有什么呀,網上的圖片不是有的是嘛!他們感受不到真正的生命,聞不到花香,聽不到蜜蜂嗡嗡的聲音,感受不到陽光曬在身上的溫熱。
其實,自然離我們很近。下雨時,自然就向我走來,烏云告訴我:“我們來了,好久不見,過得怎么樣?”閃電告訴我:“嗨,兄弟,我們又見面了,上次我從電線里溜過來發(fā)現你還在補作業(yè)呢,現在你寫完作業(yè)了嗎?”雨點跟我說:“朋友,最近天氣很熱啊,我來給你降降溫吧!”風兒也過來說:“我來帶給你涼爽……”
這就是自然,奇妙而美麗的,如果你細心聆聽它的語言,你會發(fā)現它離你多么近!
教師點評
這篇文章美得有點兒像童話了,它把我們日??吹降木拔锖吞鞖庾兓瘜懙脴O其生動。是呀,如果我們保持這種美好的心態(tài),自然就會離我們很近,也會變得很可愛。
(黃琬雅)
感悟自然
深圳市翠園中學初中部初二學生劉政博的媽媽
宏偉壯觀的三峽大壩,沙漠中崛起的迪拜世界第一高樓,從不同方向徒手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的挑戰(zhàn)者……無不彰顯著人類征服自然的豐功佳績。可是在人類征服自然的同時,自然也在征服人類:昔日繁華的古樓蘭,現在留給我們的,只剩下殘垣斷壁。草原、耕地不斷沙漠化,使得北京等多個城市遭受沙塵暴的襲擊。尾氣、廢氣大量排放,使得空氣質量惡化,許多城市籠罩在灰霾之中。工業(yè)廢水直接排入河流,造成水源污染,水中生物大量死亡……
當人們都戴著口罩,呼吸不到新鮮空氣,喝不到潔凈的水,吃不到安全食物時,我們該反思什么?該為自然做點什么?自然養(yǎng)育了我們,可我們卻離它越來越遠。
大自然就是這樣:尊重它,它就造福人類,給予我們生存的空間,離我們很近;踐踏它,它就會毀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遠離我們。美國的龍卷風,所到之處頃刻間變成人間地獄;連續(xù)不斷的暴雨,可使山體滑坡,河流暴漲,沖毀良田房屋,造成生命、財產損失。
俗語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好好利用自然,自然就能造福人類;隨意破壞它,它就會威脅甚至報復我們。自然如此,一個政權亦如此??v觀歷史,百姓猶如自然,執(zhí)政者尊重百姓、關注民生,百姓豐衣足食,過上好日子,百姓自然擁護它,他們的心離得很近。如果執(zhí)政者只顧自己享受,無所顧忌,只準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那百姓同樣可以拋棄它,這時百姓的心就離執(zhí)政者很遠。
尊重自然,就是尊重我們自己;保護自然,就是保護我們的家園,讓我們共同努力,與自然融為一體,成為地球真正的主人,自然終將離我們很近很近。
教師點評
成人的思考角度就是比較寬闊,這篇文章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很好的思路,從對自然界的認識拓展到對社會的認知,這種寫法值得同學們學習。
(黃琬雅)
自然的遠和近
凌君柔
你看我時很遠,你看云時很近……
――顧城
從不同的角度或途徑感知自然,自然似乎離我們很“遠”,似乎又離我們很“近”。
自古以來,人類感知自然的途徑是豐富的,或行萬里路或讀萬卷書,還可以在網絡上搜尋……
一路上或荊棘叢生,或繁花似錦。內心澎湃著對新事物的好奇,激發(fā)我們不斷探索。行走在路上,可以體驗大自然帶給我們的無窮樂趣,穿過溪流與叢林,留下的是探索的腳印,可見,自然因此離我們很“近”。讀萬卷書,遨游于知識的海洋,用最短的時間打撈自然界的前世今生,獲得很多關于自然的認知,知識量很豐富,卻很難讓我們真正了解自然,因此,自然就離我們很“遠”。
有的人喜歡行走在路上,從一座城市走向另一座城市,從一個鄉(xiāng)村走向另一個鄉(xiāng)村,從一個國家走向另一個國家。永遠在路上行走,他們可以感受到無法用語言形容的世界,可以欣賞到無數美景。而有的人,喜歡待在實驗室里,依靠一條條數據獲取對大自然的認知,從中發(fā)現大自然帶給我們的美好。
夏天邁著急促的腳步到來時,滿池塘都是婀娜多姿的荷花,幾乎看不到池水。晶瑩透亮的水珠在荷葉上打滾,在陽光的照射下光彩奪目;美麗的荷花像亭亭玉立的少女。魚兒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戲,時而躍出水面,劃過一道銀色的弧線;時而圍著荷花打轉,似乎在說:“我愿永遠留在你的身邊?!笨墒球滉柸缁穑嗌偃擞行那樾蕾p它們?當秋天邁著輕盈的腳步來臨時,落葉紛飛,它們像歌唱家又像舞蹈家,唱出秋天里哀婉的曲子,跳著悲傷的舞蹈……枯黃的葉子紋理縱橫交錯,構成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可是又有多少人愿意欣賞落葉構成的畫卷呢……沉迷于數據的人,往往缺少與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很難真正意識到自然之美。
如果想真正認識自然,只有把兩種感知自然的方式結合起來,才能充分體驗這種“遠”和“近”,才能既欣賞大自然的千山萬水又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自然,似乎很“遠”,又似乎很“近”。
教師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