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久久99久久精品免费看蜜桃,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va视频,精品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人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小學語文教育理論

小學語文教育理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學語文教育理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小學語文教育理論

小學語文教育理論范文第1篇

一、 人本主義教育理論中的教師角色

人本主義教育理論認為:人的自我實現(xiàn)則是人的潛能不斷得到發(fā)揮的一種動態(tài)的、形成過程。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創(chuàng)造最好的條件促使每個人達到他所能及的最佳狀態(tài),幫助個體發(fā)現(xiàn)與他的真正的自我更相協(xié)調的學習內容和方法,提供一種良好的促進學習和成長的氣氛;因此,必須制定出適應的課程,培養(yǎng)作為促進者而不是權威者的優(yōu)秀教師,來作為實現(xiàn)這一教育目的最可靠的載體?;谶@些認識,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扮演好“兩種角色”,一是促進者,一是提問者。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如何知覺和認識他本身是極為重要的,教學的基礎之一就是幫助一個學生發(fā)展積極的自我概念。因此,人本主義教育家坎姆勃斯認為:“教師的任務不僅是規(guī)定、傳統(tǒng)、模板、發(fā)號施令、欺哄,它也是管理存在的過程。這個角色要求教師是促進者、鼓勵者、幫助者?!碑敽谜n堂教學的促進者,是教師的首要任務。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沒有問題的學生不是學習的自然結果,沒有使學生積極投入到材料中的教師不是教師。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知識水平,善于提出問題,扮演好提問者的角色,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充分發(fā)揮其學習的主體性,讓學生真正實現(xiàn)“自我”,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問題的形式,盡可能切合學生的興奮點,以引起強烈的共鳴,實現(xiàn)教與學和諧統(tǒng)一;要主意問題的梯度,體現(xiàn)教學對象的個性差異;要以民主的態(tài)度組織好學生進行討論,對于問題的解答,不追求千人一面,肯定有偏頗的答案,允許有不同的答案,鼓勵有創(chuàng)意的答案。

二、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樹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人本主義教育理論極其重視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系的作用,它把教師角色定義為促進者、合作者、指導者、探求者。認為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過程,應建構新型的教師與學生合作的關系。從教師的角度講,好的教師是從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開始的,它是促進教學中的信息交流、認知期待和情感轉換的一種情緒媒介,能夠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產(chǎn)生重大的影響。作為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多一些寬容與理解,對學生的感受要多一些關注。在語文課上要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對自由的活動情境,誘發(fā)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大膽嘗試,豐富學生的想象力,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個性??梢杂杏媱澋亟M織學生討論,為學生提供思維摩擦與碰撞的環(huán)境,為學生的學習搭建更為開放的舞臺。因此,教師必須不斷追求教學藝術,在教學活動中一方面積極鼓勵學生,熱情參與學生的活動。另一方面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養(yǎng)與教學藝術,引到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

三、 在教學活動中加強人文情感教育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模式是一種唯理性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崇尚抽象、概括、提煉,崇尚邏輯思維能力,卻忽略情感、審美情趣的介入,使最具有人文性、審美性、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語文教育變成了機械訓練。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中要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學,注意培養(yǎng)學生悟情的能力。當然,情感是以認識為前提的,只有被感知過的事物,才能對這一事物產(chǎn)生一定的情感。因此,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不但要善于運用講解的方法,講清與文章有關的背景故事,更要引領學生體察、徹悟課程所表現(xiàn)出來的作者的情感。從而達到以理激情、情理交融的境界。小學語文在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過程中,要寓教于樂,使學生在閱讀和欣賞時自覺地受到美的熏陶、提升人格、凈化心靈,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此外,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一種與被感知對象相似的熟知的教學情境,以喚醒知覺表象,從而過渡到對認識對象的體驗上。教師引領學生在感知描述性優(yōu)美語言時,依據(jù)已有知識經(jīng)驗,在頭腦中形成表象,像過電影一般。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從而透過語言文字達到領略作者表述之情的目的。也可以通過學生自己朗讀課文讓其從整體上感受文章中的人、事、景、物,引起情感反應,從而體驗書中的優(yōu)美滋味。

四、 突出愛國主義,塑造健康人格

人格是個人相對穩(wěn)定的比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總和,這些心理特征包括個人的能力、性格、氣質、 興趣、愛好傾向等。健康的人格一般來說是理性、意志、情感的統(tǒng)一,是人的個性朝著健康人格方向發(fā)展,從而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健康人格與愛國主義的形成過程是主客體交互作用的過程,它的實現(xiàn)必須依靠教育的培養(yǎng),所以愛國主義教育應從娃娃抓起。除了教唱國歌,教認國旗、國徽,讓孩子從小就對祖國有感性的認識,培養(yǎng)其親敬感。要把升旗儀式,教唱愛國歌曲,開展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班團隊會活動納入學校教育的常規(guī)。同時,要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強化愛國主義內容,要把讀愛國文,國事,當愛國者用為對小學生的基本要求。幫助小學生建立系統(tǒng)的愛國主義觀念。我們應通過歌詠會、演講賽、辯論會等形式,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注入愛國主義教育,通過語文課堂教學有機滲透愛國主義。只有形成常規(guī),學生才會銘刻在心。隔三岔五地喊幾句口號,灌輸幾個概念,效果不會好。愛國主義信念的培養(yǎng),既是一個自發(fā)的過程,更是一個需要不斷引導鞏固強化的認識過程。

五、 結束語

小學語文教育理論范文第2篇

關鍵詞:干農(nóng)活;賞農(nóng)景;記農(nóng)事;寫農(nóng)民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是我國現(xiàn)代最有影響、最具有批評精神和創(chuàng)造精神的教育開拓者。他的生活教育理論是其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它強調生活是學生學習最廣闊、最重要的場所,學生只有在生活中學習,才能使知識不斷由“有限”走向“無限”,才能使知識不斷得到驗證和“增值”。課程改革的今天,實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更顯重要。《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的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利用生活資源,開拓語文學習的空間,可以使之呈現(xiàn)更多活力。

今年秋,響應教育局號召,有幸去金壇市水芹之鄉(xiāng)――朱林鎮(zhèn)中心小學支教。我所教的是一批淳樸的農(nóng)村小學生,他們生在農(nóng)村,長在農(nóng)村,色彩斑斕的田園風光和草草葉葉蘊含著無盡的知識和無限生機,是語文學習的重要資源,利用“山水田園”這些農(nóng)村資源,培養(yǎng)小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和實踐能力,是農(nóng)村小學語文教育工作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農(nóng)村孩子受教育的獨特優(yōu)勢。實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讓孩子們到田野到果園去,賞農(nóng)景、干農(nóng)活、記農(nóng)事、寫農(nóng)民……讓農(nóng)村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正常生活充滿泥土和草葉的芳香,蘊含山水和田園的浪漫氣息。

一、干農(nóng)活,品嘗艱辛

陶行知先生曾對教學提出獨到的見解,即“教的方法根據(jù)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jù)做的方法?!苯膛c學都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農(nóng)村孩子或多或少都參加過一些農(nóng)業(yè)勞動,但一般都是在家長的要求下才去做。教師鼓勵學生平時在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務,要求節(jié)假日和周末同家長一起干農(nóng)活,把在干活時看到的、聽到的和怎么做的說出來、記下來、畫下來。這樣,學生對語文的認識寬闊了,對勞動的理解提升了。學生一旦對農(nóng)村生活產(chǎn)生興趣,就會有深刻體驗,寫起來就會順手得多。只有讓學生做中學,學中做,他們的生活才會充實起來,才學會做事、做人,才會表達和抒發(fā)出真情實感。

二、賞農(nóng)景,親近自然

陶行知先生認為:要把學校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深入到社會生活中去。于是,我們經(jīng)常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按季節(jié)的變化把學生帶入到大自然的懷抱,引導學生觀察化凍的泥土、柳樹的嫩芽、泛青的小草、回歸的燕子、飄動的白云。只要教師增強生活教育的意識,讓他們有意識地去看去想去記,他們就會發(fā)現(xiàn)身邊事物的無限美。學生寫野花:“樹葉還沒長出來呢,路邊、橋頭,野花就開滿了。有淺藍色的喇叭花,黃色的芽花,白里透紅的縛苗花,她們先把春天迎來了?!焙⒆右坏┍牬笱劬θグl(fā)現(xiàn),去尋找,世界就像一個五彩繽紛、變化無窮的萬花筒,呈現(xiàn)在他們面前!大自然給予他們學語文無窮的天地。

三、記農(nóng)事,培養(yǎng)情趣

村村有故事,家家有故事。學生看到什么事,聽到什么事,做了什么事,都要求學生收集起來。事無大小,雞毛蒜皮,瓜秧豆菜,只要是學生感興趣的人和事就值得寫下來。當然,孩子寫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事情會更容易些,像捉知了,跟媽媽去賣西瓜,下河洗澡摸河蚌……都可以寫得童趣十足。寫寫身邊的事也不難,鄰居買了一輛新摩托車,家里兩只大公雞斗架,燕子在屋檐下筑了巢,稻子大豐收……至于他們聽到的,如爸爸媽媽飯桌上說話,鄰居乘涼時的閑聊,爺爺和村長的小小爭吵,都可以從中捕捉到有意思的內容。哪怕只寫短短幾句,也有農(nóng)村風情躍于紙上,成為寶貴的習作材料。

四、寫農(nóng)民,感受淳樸

土生土長的農(nóng)村孩子,自有農(nóng)家生活的小天地,引導學生走進自己的廣闊天地,去尋找習作的豐富“原料”之礦,使農(nóng)景、農(nóng)事、農(nóng)活成為豐富的習作源泉,自然而然農(nóng)民就會成為孩子們心中“最可愛的人”。為了讓學生多角度表達,多種形式發(fā)散,多種類型聯(lián)想,拓展習作空間,教師指導學生寫農(nóng)村的人和事時要做到“三不一

要”?!叭弧奔磧热莶徽?,愛寫什么就寫什么;篇幅不限,能寫多少就寫多少;形式不拘,愛怎么寫就怎么寫?!耙灰本褪且磉_真情實感。這樣寫,學生沒有顧慮,沒有束縛,當然會努力把自己采集的千百朵花釀出蜜來。我又組織了一個“雛鷹文學社”,辦了一份手抄報“雛鷹文學”,凡是表達真情實感的,哪怕是幾句,都可以在“雛鷹文學”上發(fā)表,并將優(yōu)秀作文推薦給有關報刊,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不運用社會的力量,便是無能的教育,不結合生活的教育,便是無用的教育?!睂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人性靈性。書本以外的農(nóng)村生活是農(nóng)村孩子學習語文的廣闊天地,是語文能力培養(yǎng)的源頭活水。

參考文獻:

[1]金林祥,張雪蓉.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師讀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小學語文教育理論范文第3篇

國外學者對小學班級教育有著不同的見解,但總體可以概括為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的理解。狹義的理解較為單一,即教師為了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創(chuàng)造出更適合學生學習的環(huán)境,以此達到基本的教學目標;而廣義上的理解是指教師從各個方面的因素考慮班級建設,無論是授課方式還是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都在教師的日常工作之內。在某種意義上,廣義的教育理解更適合我國現(xiàn)階段的小學教育。這也說明現(xiàn)階段小學教育不僅僅是要傳授給學生知識,還要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讓學生學會合作和相互激勵,以此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二、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假設和擬創(chuàng)新點

1.研究目標

教師要使學生從小養(yǎng)成好習慣,培養(yǎng)高尚品德,做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好學生。

2.研究假設和研究內容

(1)為了把學生培養(yǎng)成有道德的人,應該怎樣進行管理。

(2)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

(3)選拔積極向上的班級干部,協(xié)助教師管理班級,創(chuàng)造輕松愉快、內容充實的班級生活。

(4)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發(fā)展,激勵學生學習”的條件。

(5)利用評價功能,激勵學生改善小學生之間的關系。

(6)小組互動,互相激勵。

(7)加強與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聯(lián)系。

3.創(chuàng)新點

小學語文教育理論范文第4篇

高校歷史教育教學的改革創(chuàng)新是研究的熱點與實踐難點。近年來,以講述歷史的方式,弘揚傳播我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為目標與內容的央視節(jié)目《百家講壇》,自開播以來取得了巨大成功,這為高校歷史教學改革提供了積極的啟示。作為一所匯集各路精英教師(學者)的“開放式大學”及其“歷史科目”,其“教育教學”成功之處在于:

1.合理的定位。以講述我國著名的歷史內容為載體,在專家、學者和廣大百姓之間架起“一座讓專家通向老百姓的橋梁”,達到普及優(yōu)秀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

2.注重名人效應。講師們都是在學術界有著廣泛影響力的“學術大腕”,通過《百家講壇》,實現(xiàn)了日常普通老百姓聆聽到他們講座的心愿。

3.語言通俗易懂,表達幽默風趣,一改歷史語言中艱澀難懂的術語、文言。

4.選題的“可講性”,史文學類題材具有較強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同時也突出時代性。

5.多種電視手段的綜合運用,講座提綱制作成課件,演講時投影演示,圖、文、語、手勢同步進行,立體感強。

電視節(jié)目和歷史教育教學固然有區(qū)別,但在如何有效地傳播歷史文化的宗旨上卻是一致的。因此,高校歷史教育應借鑒《百家講壇》的有效經(jīng)驗,找準歷史教育的目標定位,從課程體系到治學態(tài)度、教學觀念、教學方法進行積極的改革。一是要借鑒其合理定位,明確歷史教育的目標。要明確區(qū)分非歷史專業(yè)的歷史教育和歷史學專業(yè)教育課程的差異,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二是要借鑒其多元教學方式,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盡量減少照本宣科,多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將教學內容、引用的材料、圖片、文字、聲音等通過多媒體設備傳遞給學生,讓歷史知識“活起來”。三是要借鑒其“一家之言、百家爭鳴”,給學生創(chuàng)造寬松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F(xiàn)在高校的歷史教學,限定性的結論太多,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少,固定的結論又讓學生對歷史產(chǎn)生逆反心理。倡導學術自由,讓學生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在允許范圍內形成自己的觀點。

二、構建立體化的教育教學方法,推動高校歷史教育發(fā)展

1.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增強自主學習方式的運用。高校歷史教育教學方法中,最容易忽視的是對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開發(fā)。因此,要增強自主學習方式的運用,鼓勵學生圍繞教學難點與社會熱點,從歷史的角度進行思考分析,豐富自身的歷史知識結構和邏輯思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依據(jù)其性格、愛好、知識面等方面差異,自由組合、組建成不同的歷史學習小組,注重自主學習與分組合作學習的高度聯(lián)動。

2.利用網(wǎng)絡技術,增強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F(xiàn)代化的網(wǎng)絡教育技術具有生動性、即時性等便捷性優(yōu)點,這種手段在高校歷史教育教學的運用,從多個角度、跨越時空提供聲、像、文等信息的歷史“再現(xiàn)”,讓學生在課堂中也能領略到聲音、圖像帶來的歷史沖擊力和歷史厚重感,生動形象的圖片和歷史故事會鐫刻在學生的腦海里,使他們的歷史觀、想象力、知識面同步得到提升。此外,以網(wǎng)絡教育為依托,構建歷史教育網(wǎng)站、論壇等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也有利于學生自我探索。

3.結合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拓展研究性教學方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雖然能讓教師更好地傳播知識,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動力未能真正調動起來也是不爭的事實,導致大學生歷史意識和表達能力不夠。因此,要結合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運行,鼓勵大學生在歷史教學與歷史體驗中,進行研究型的學習。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可以開設“歷史沙龍”、“尋根問底”、“以史為鑒知天下”等主題活動,讓學生通過研究型的學習,帶著問題、帶著任務、帶著思考去學習,進一步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提高自身歷文獻閱讀能力、質疑能力、論文寫作能力。

小學語文教育理論范文第5篇

(一)人際交往上的孤獨感

有些學生由于在中學時一心撲在學習上,過著“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生活,這樣的學生一般很少和同學交流,也沒有什么業(yè)余愛好??杀氖牵@樣的狀況還常常被老師和家長引以為傲,是好學生的標準。等他們考到大學之后,也很少主動與人交際,由于進了大學失去了中學那種模范的光環(huán),就變得更加孤獨,甚至產(chǎn)生自傲心理,覺得自己與眾不同,有種顧影自憐的感覺,總想著別人去主動接近自己,自己絕不主動接近別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孤僻內向的性格,不愿意投入到火熱的集體生活中去。還有一些學生由于自小被家人呵護,成為家中的小太陽,什么事都不會做,以至于進入大學后對自己的生活也不會打理,要么怕洗澡,身上出現(xiàn)異味;要么怕洗衣服襪子,影響其他同學,如果指出他的毛病,他還火冒三丈,拒不接受,這樣也引發(fā)了交際方面的孤獨,他自己不屑與人交往,別人也不愿意和他交往。也有些女生,仗著自己有三分美貌,就常常以絕代佳人的姿態(tài)孤芳自許,要么一言不發(fā),整天沉默著,要說話就是語言尖刻的“毒舌”,這也是一種心理問題。

(二)厭學心理

有些學生在高中就不想學習,產(chǎn)生厭學情緒,被家長逼著考大學,進入學校以后又故態(tài)復萌,對所有的學科都沒興趣。沒有家長的約束,就更加肆無忌憚,逃課,在課堂上心不在焉,精力都用在網(wǎng)絡上,男的全身心投入到游戲中,女孩則沉醉于淘寶;要么就將精力用在戀愛上,根本不為以后的就業(yè)著想。也有一部分學生本來也是愛學習的,在高中經(jīng)歷了一番痛苦的磨練之后,進入大學發(fā)現(xiàn)學習環(huán)境相對輕松,緊繃的神經(jīng)一旦松懈下來,反而產(chǎn)生了厭學情緒,覺得考上大學不過如此。還有的是因為社會上大學生就業(yè)壓力的影響,使他們覺得讀大學和不讀沒多大區(qū)別,因此也失去了學習動力,開始厭學。除了以上兩個心理健康問題之外,還有一些心理問題也困擾著學生,例如有的學生因為個頭矮,容貌欠佳而產(chǎn)生自卑;有的因為家庭生活窮困,和有錢的同學相比產(chǎn)生較大的落差,總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

(三)學生心理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

造成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有幾個方面,一個是家庭,一個是學校,還有一個就是社會。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的家庭由于父母離婚,對孩子缺少教育,使孩子終日生活在戰(zhàn)戰(zhàn)兢兢中,以后就會形成孤獨不合群的性格;有的是過分溺愛,養(yǎng)成了唯我獨尊的個性,并且生活自理能力差。還有的家長在孩子讀幼兒園和小學時,孩子與人產(chǎn)生糾紛,家長總是在別人身上找原因,從來不在自己孩子身上找原因,這樣就使孩子養(yǎng)成了缺乏責任感的個性,錯的都是別人。在學校教育方面,主要是應試教育的影響,有些老師偏愛那些文靜的、愛學習的學生,對于他們的業(yè)余愛好都不了解,也不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各種活動,總將那些埋頭學習,不與人交流的學生當做模范表揚,使這類人一直以為自己不交際是種美德,以后就造成了他們孤傲的性格。有些學校在教學時只注重考試成績,對于文化課之外的課程干脆停止不上了,這樣的學生進入到大學后,對于一些有益的活動無法介入,也容易促使他們的心理問題產(chǎn)生。社會的影響主要是拜金主義流行,使那些家庭貧寒的學生產(chǎn)生自卑;也有的是對于外表美的推崇,使那些身材和容貌不佳的學生產(chǎn)生自卑。

二、高校語文教學中的心理教學實施優(yōu)勢

針對高校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糾正的方式并不是專門的心理疏導,而是要通過人文素質的提高來潛移默化地進行糾正和疏導,因此在高校語文教學中實施心理素質教育就是最好的選擇。

(一)語文教學中的心理教育優(yōu)勢

語文作為一門特殊的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還由于人文性,因為語文是記在人類文化的載體,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而不斷進步,是人類歷史文化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的工具性決定了語文具有記載、描述、解惑和探索的功能,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伴隨著語文教學中的聽說讀寫功能,可以領略豐富的人文思想和人文內涵。語文學習的這些特點為心理教育提供了條件,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借助語言向學生講解,與學生產(chǎn)生交流。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聽說讀寫等不同手段,將自己對文章學習的理解、認識和感悟都反映出來。這個過程帶著強烈的個人感彩,將自己的個性凸顯出來,使同學們看到了此人的個性特色。一堂語文課中,老師、學生、課文、課文作者以及文中人物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比較、質疑、參照、啟迪和吸收的相互作用,觀點相同的人會覺得找到了知音,觀點相悖的人會忍不住針鋒相對,據(jù)理力爭。這樣一堂課就成了語言的交流空間。高校語文教材所選取的內容都是經(jīng)過千挑萬選的優(yōu)秀作品,這些作品有的凝聚了人類的美好感情,有的蘊含了學者的思想精華,這些作品都是人類歷史文化發(fā)展中的優(yōu)秀成果。在學習過程中,作品中的審美理念和人文主義思想可以給人以思想上的啟迪,進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心理,給學生以正能量的教育。

(二)語文教學對心理教育的滲透

在語文學習中,通過語文的學習,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積極交往。像我國古典文學中的《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和《史記》中的《將相和》,通過對人際關系的正確處理,可以讓學生知道朋友之間的珍貴,以及在國家和個人之間的正確取舍,讓學生學會正確的分享,學會寬容和溝通。在語文學習中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激勵他們去自主學習,在課文中有許多古人通過努力學習用知識改變了命運,像頭懸梁錐刺股的蘇秦,囊螢映雪的車胤和孫康,鑿壁偷光的匡衡等。還有一些古詩也深刻揭示了少年時代學習的重要性,如“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等。還有一些作品可以用來激勵學生的意志,如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受過宮刑仍然堅持著書的司馬遷,為完成《游記》而堅持不懈的徐霞客以及周游列國的孔子等。語文學習中更多的是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的作品,像努力探索的屈原,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還有為了盡孝而棄官的李密,憂國憂家的杜甫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等,這些人都是具有擔當?shù)娜?,為國家,為人民或是為了家里老人都勇于犧牲自己的利益。通過學習,讓學生培養(yǎng)良好健全的品格。

三、高校語文教學中的心理素質教育實施方法

(一)高校語文教學中的心理素質教育實施的前提

在高校語文教學中實施心理素質教育,前提條件包括教師素質、師生關系和教學環(huán)境。作為高校語文教師,首先要具備優(yōu)秀的素質,這些素質包括有健康的心理素質,能及時調適自己的狀態(tài);要有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和教學手段,能吸引學生聽自己的課;還要具備教育和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寬容的心,愛自己的每一個學生。良好的師生關系也是建立在教師具有寬容的胸懷和極大的愛心基礎上的,只有教師愛學生,愿意傾聽學生的心聲,學生才會愛老師,認真聽他上課。這種關系不僅建立在課堂上,也包括在生活中,教師不僅要在學習上關心每一個學生,更要在生活上關心他們。教學環(huán)境應該以民主和寬松為主,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改善過去那種一人講課大家聽的傳統(tǒng)方式,讓學生自主討論學習,學生可以反對老師的觀點,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樣才能使學生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千萬不能因師道尊嚴而對學生的態(tài)度產(chǎn)生抵觸情緒。在語文學習中還可以采取多種形式,比如像教學一些戲劇劇本時,教師可以作為導演,知道學生排練一出話劇,讓學生深入到角色中體會人物的情感。還可以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將課文轉化成有聲有色的視頻,加深學生的印象。

(二)語文教學中實施心理教育的途徑

利用語文教學實施心理素質教育要從課堂中和課堂外兩個途徑入手。課堂教學實施心理素質教學主要通過對課文內容的學習,讓學生樹立起良好的品德,如善待別人,學會與人共處,明白交際的重要性,還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人在世上的價值不是因為外表的優(yōu)秀,而是對社會的貢獻;也不是有錢就是優(yōu)秀的,良好的品德比金錢更重要。還要學會善待父母,明白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要學會感恩。不僅要感恩父母,還要感恩每一個對自己有幫助的人。此外還要學會擔當,學會面對困難和逆境。這些在所選課文中都能學到。另一個途徑是來自課外實踐,可以讓學生走上社會,走進生活中,如參加志愿者活動,讓他們用實際行動去幫助別人,體會給予的快樂,這些活動可以加強學生的交流能力,也能幫助他們認識社會,了解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除了課外實踐之外,還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多閱讀一些經(jīng)典之作,了解前人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