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久久99久久精品免费看蜜桃,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va视频,精品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人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病?;颊咦o理措施

病?;颊咦o理措施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病危患者護理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病?;颊咦o理措施

病?;颊咦o理措施范文第1篇

[關鍵詞] 糖尿病足;老年;高危因素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10(b)-0154-03

糖尿病足(DF)多見于老年糖尿?。―M)患者,混合型DF占45%~60%,缺血型DF約占10%,神經型DF占25%~44%。早期預防能夠降低DF高危人群的發(fā)病率,早期診斷及治療可以降低老年DF患者的截肢率[1]。明確DF高危因素有助于改善早期預防效果,對于老年DF患者,應注意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環(huán)、營養(yǎng)神經、清創(chuàng)換藥、抗感染及給予支持治療,并運用護理干預措施。該分析了老年DM患者出現(xiàn)DF的高危因素及DF的護理措施,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該院2014年2月―2016年7月收治的119例DM患者,119例的癥狀、血糖、糖耐量試驗結果及HbAlc水平均符合2010年ADA制定的診斷標準,119例中合并有DF的患者為61例。61例的癥狀包括肢端麻木、發(fā)涼、刺痛或疼痛,下肢感覺消失或感覺遲鈍,間歇跛行或鴨步行走,下蹲或起立困難,足部出現(xiàn)感染、糜爛、血泡、水泡、潰瘍及壞疽等癥狀,伴有血管病變或神經病變。119例的一般資料完備,年齡均≥65歲,可與醫(yī)護人員溝通,愿意配合臨床研究。排除一般資料缺失、足部病變的原因為靜脈曲張、濫用藥物及酗酒者,血紅蛋白133 umol/L、AST及ALT高于正常值3倍以上、心功能嚴重損傷者。將61例DF患者作為DF組,將另外58例未合并DF的DM患者作為單純DM組。DF組中男47例,女14例;年齡為66~89歲,平均(78.4±6.1)歲;單純DM組中男42例,女16例;年齡為65~90歲,平均(77.2±5.8)歲。

1.2 方法

為了明確DF高危因素,回顧分析了DF組、單純DM組的臨床資料,包括DM病程、BMI、吸煙史、DM家族史,HbAlc、UA(尿酸)、TG(三酰甘油)、TC(膽固醇)、FIB(血纖維蛋白原),DN(DM腎病)、腦血管病、高血壓、DR(DM視網(wǎng)膜病變)、ASO(動脈硬化閉塞)、DPN(周圍神經病變)。對于DF組中的61例,應用了以下護理措施。

1.2.1 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 老年DF患者對于自身疾病的知曉程度較低,自理能力較差,住院時間長、醫(yī)療開支大,還可能出現(xiàn)截肢風險,因此容易導致社會功能及家庭功能缺失,面臨極大的心理壓力,應運用心理干預措施及實施健康教育。護士與老年患者交談時要認真聆聽,利用溝通技巧引導老年患者宣泄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并注意關心、理解老年患者,使患者能夠放松心理,同時指導老年患者的同事、朋友、家屬等給予精神鼓勵,必要時可照料患者的日常生活及提供經濟支持。為老年患者提供優(yōu)質的治療環(huán)境,盡量調低治療儀器或器械的音量,避免老年患者看到醫(yī)護人員搶救其他患者,以減少心理應急源,還可以鼓勵老年患者參加集體性活動,如聯(lián)誼會等,使老年患者能夠互相學習、互相支持[2]。實施健康教育時可采用一對一形式或小組教育形式,針對老年人的認知特點,在進行小組教育時采用了小游戲、看圖說話、放映幻燈片等方法,使老年患者在相對輕松的教育形式中有效掌握DF防治知識。在進行一對一指導時,可采用示教法、食物模型及DF護理箱等告知日常保健措施、足部護理方法。

1.2.2 飲食護理及運動干預調整老年患者的飲食結構及飲食習慣,早餐、中餐及晚餐所提供的熱量約占1/3,主食以250~350 g為宜,蛋白質提供的熱量應占20%左右,脂肪應占30%。嚴格限制甜飲料、冰淇淋、蜜糖及果糖等的攝入。合并腎病的患者限制主食、豆類及豆制品中植物蛋白,嚴格控制脂肪攝入量,以免加重血管粥樣硬化、冠心病及高血壓,盡量用植物油替代動物油。如需要增加給藥劑量或社會活動、體力活動強度增加時,需要對飲食結構進行適當調整,以免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或低血糖癥狀。鼓勵患者多攝入豆類食物、綠葉蔬菜,少油少鹽,禁煙忌酒,多攝入礦物質、維生素含量高的食物,注意補充微量元素及維生素D,以減輕骨質疏松及神經炎癥。在運動干預方面,應選擇下肢無需負重的鍛煉方式,在運動時應穿著透氣性好、柔軟及松緊適宜的鞋襪,要注意鞋的密閉性和透氣性,或穿著糖尿病定制鞋。足部潰瘍嚴重時,需要保護好傷口,注意臥床休息,采取力所能及的運動方式進行活動,以健側肢體活動為主,病情有所好轉時可在床上屈伸下肢,將患肢抬高30°~40°,鍛煉足部功能,以改善血液循環(huán)狀態(tài)及避免DF病情加重。

1.2.3 對癥護理 配合醫(yī)生完成全身治療,如控制血糖、血脂及血壓,應用抗生素等,每天檢查老年患者的足部是否出現(xiàn)雞眼、紅腫胼胝、水泡裂口、特殊隆起等癥狀。指導患者按摩足部,按摩時應避免用力揉搓,皮膚無破損時可采用溫水泡腳,水溫控制在37 °C左右,時間10~20 min。如足部皮膚較為干燥,可涂抹適量護膚油,足趾間不可涂抹。有足部潰瘍,應進行傷口評估,評估患者的全身及局部狀況,進行Wagner分級,及時清創(chuàng),選擇適當?shù)姆罅?,保持傷口基底溫暖濕潤,促進傷口愈合。注意觀察傷口滲液情況,避免傷口周圍皮膚浸漬。注意相對禁忌癥(嚴重下肢缺血)。如有嚴重下肢缺血,應評估病情,給予血管重建。告知患者傷口愈合后應每1~3個月進行足部再評估,選擇合適的鞋襪,特制的鞋具,預防潰瘍復發(fā)。

1.3 統(tǒng)計方法

將兩組老年DM患者的基礎資料錄入SPSS22.0中,吸煙史、DM家族史、腦血管病及高血壓等計數(shù)資料以構成比表示,HbAlc、UA、TG及FIB等計量資料的描述形式為(x±s),采用χ2檢驗、t檢驗,P

2 結果

DF組、單純DM組的臨床資料對比見表1,兩組的高血壓史、吸煙史、TC及BMI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余觀察指標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 討論

該研究在對比單純DM組與DF組的資料后發(fā)現(xiàn),兩組的DM病程、HbAlc值、UA值、TG值、FIB值及DM家族史等存在顯著差異,提示引發(fā)DF的高危因素具有多樣化的特點。在DM病程較長時,血管及神經受到高糖損害的時間也就越長,細胞凋亡及氧化應激反應更嚴重,因此可增加DF的發(fā)生率,DF還會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有家族史的DM患者出現(xiàn)DF的概率較大[3]。HbAlc持續(xù)升高可嚴重影響血液微循環(huán),造成肢體末端缺氧或灌注不足,TG升高提示血脂代謝紊亂,在血脂代謝過程長期處于紊亂狀態(tài)時,不但會嚴重損害血管的氧化應激能力,致使血液出現(xiàn)高凝問題,還可能引起血管病變及DF。UA及FIB升高時,提示DM患者的代謝機制遭到進一步破壞,組織細胞與血液之間無法正常交換營養(yǎng)物質,造成組織細胞難以吸收營養(yǎng)物質及正常排出代謝產物,進而導致肢端出現(xiàn)缺血、水腫癥狀,增加細菌感染發(fā)生率及引發(fā)DF[4-5]。此外,該研究還證實了腦血管病、DR、ASO、DN、DPN均與DF的發(fā)生存在關聯(lián)。在DM患者出現(xiàn)神經病變或血管病變時,可引起供血障礙,并導致肢體遠端血運異常、血管透明變性、增生大量內皮細胞,造成管腔變窄,進而加重肢體遠端的缺氧、缺血狀態(tài),從而引起DF。如老年DM患者出現(xiàn)DF,應及早進行護理干預,通過心理干預、飲食干預及運動干預等控制病情,延緩病理生理變化,同時應強化DF對癥護理,避免足部組織破壞及缺血癥狀進一步加重,預防發(fā)生截肢。為該研究的61例老年DF患者提供上述護理干預后Wagner分級明顯改善,提示DF病情得到有效緩解。綜上,誘發(fā)老年DM患者出現(xiàn)DF的因素包括病程延長、神經及血管病變等,為緩解DF患者的病情,需要做好護理干預工作。

[參考文獻]

[1] 康爍,田素齋,高俊香,等.基于保護動機理論的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血糖監(jiān)測的影響[J].中國護理管理,2016,16(2):242-246.

[2] 佘敦敏,朱妍,馮尚勇,等.血清25羥維生素D_3與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相關性[J].中華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14,7(3):240-243.

[3] 劉寧,葉小珍,盧斌,等.初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羥維生素D水平與胰島α細胞及β細胞功能的相關性[J].醫(yī)學研究生學報,2016,29(1):57-61.

[4] 張名揚,呂肖鋒,張微微,等.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腦梗死患者血糖波動對體內氧化應激水平的影響及意義[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4,17(7):784-787.

病危患者護理措施范文第2篇

論文摘要:目的 探討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的有效護理干預措施,以預防跌倒的發(fā)生率。方法 對102例老年精神病住院患者中發(fā)生過跌倒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針對跌倒原因制定相應護理干預措施。結果 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發(fā)生率為14.7%(15例),其中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跌倒(20.0%),跌倒原因自身和環(huán)境因素(33.3%),其次為藥物不良反應(46.7%)。 結論 對老年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間進行護理干預,可以減少跌倒事件的發(fā)生。

精神疾病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由于種種原因,許多患者在醫(yī)院住院時間,少則數(shù)月,多則幾年,甚至數(shù)十年。很多長期住院患者由于與外界環(huán)境接觸少,長期生活在一個封閉的環(huán)境里,機體功能狀態(tài)明顯衰退,另外,長期服用精神科藥物,所致副作用,特別是老年病人機體各器官功能逐漸減退,感覺遲鈍,行動遲緩,反應慢,更加容易發(fā)生跌倒,導致嚴重的身體損傷和自信心受挫。因此,探索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的相關因素及護男理干預措施,對避免糾紛,提高老年精神病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收住我院的老年精神病患者102例。入組標準:(1)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老年精神病診斷標準。(2)年齡≥60 a。共入組102例,其中15例發(fā)生過跌倒,發(fā)生率為14.7%。

1.2 方法 對發(fā)生過跌倒的15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針對跌倒原因制定護理干預措施。

2 結果

2.1 跌倒患者資料 男性6例,女性9例;年齡:60a~76a,平均68a;疾病種類:阿爾茨海默3例(20.0%),精神分裂癥6例(40.0%),器質性精神障礙1例(6.7%),心境障礙?躁狂發(fā)作2例(13.3%),心境障礙?抑郁發(fā)作2例(13.3%),癲癇性精神病1例(6.7%);服用藥物:氯丙嗪、氯硝西泮、喹硫平、利培酮。

2.2 跌倒后損傷情況 左股骨頸鑲嵌性骨折2例,右手橈骨骨折1例,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軟組織挫傷或皮下血腫。上述骨折病例男性骨折1例,女性骨折2例。除1.例愈合不良需要輪椅外,其余無明顯不良后果。

3 跌倒危險因素分析

3.1 病區(qū)環(huán)境因素 病室陳舊環(huán)境布局不合理,病室內無廁所,衛(wèi)生間置于走廊的一角,走廊內扶手,地面較光滑,浴室內無扶手,在集中洗澡時工作人員配備不足,這些因素都極易引起跌倒的發(fā)生。

3.2 生理因素 老年人由于下肢髖、膝、踝的退行性關節(jié)炎,導致步態(tài)和肌肉關節(jié)僵硬,腰背脊柱的勞損退變使脊柱對下肢的重新調整代償能力下降,老年過程導致的骨質疏松是老年人跌倒的重要危險因素。女性患者絕經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導致骨質疏松和代償性骨質增生,易引起跌倒。

3.3 藥物因素 老年患者服用鎮(zhèn)靜劑、精神類藥品、降血壓藥,影響平衡功能,容易跌倒。如抗精神病藥氯丙嗪常會引起性低血壓,抗癲癇藥易發(fā)生共濟失調,擴血管降壓藥導致血管擴張,心排出量減少,腦供血及供氧不足,容易出現(xiàn)頭暈跌倒。老年人由于下肢髖、膝、踝的退行性關節(jié)炎,導致步態(tài)和肌肉關節(jié)

3.4 疾病因素 精神癥狀不穩(wěn)定,興奮、沖動、行為紊亂及木僵均易導致患者跌倒。

3.5 其它因素 住院患者每日進餐、洗澡、洗腳等集體活動時間段,較易因擁擠而致跌倒現(xiàn)象增加。有些患者夜間上廁所,往往沒睡醒,時睜時閉著眼睛走路,容易跌倒;智力受損亦為跌倒的重要因素。

4 護理干預措施

4.1 評估危險因素 確立高危人群 對高齡體虛能活動,以往有跌倒史,定向障礙,自主活動受限,視力下降,排尿排便頻繁,經常臥床及有暈厥可能的患者均應特別予以關注。在患者入院時即填寫跌倒高危評估表來確立高危人群,并在患者一覽表、床頭做醒目的警示標記,采取預見性護理措施,避免意外受傷。

4.2 創(chuàng)造安全的病室環(huán)境 降低跌倒的發(fā)生率 病室的光線要充足,夜間病房開小夜燈。地面材料應防滑、平整、干燥,病床的高度以患者坐在床沿腳能夠到地為合適,病區(qū)做清潔工作時及時提醒患者注意行走安全,廁所、洗漱間、浴室需增設防滑墊,病房、走廊安裝橫向扶手,廁所、浴室安裝豎向抓桿,便于站立時借力。

4.3 安全管理

4.3.1 對護理人員進行防范跌倒的教育,樹立防跌倒意識,并通過真實事例敲響每個人的警鐘,增加主動護理意識,嚴格遵守各項操作規(guī)范,提高判斷力和預先性,不定時巡視病房,及時觀察每個患者的動態(tài)變化。

4.3.2 發(fā)現(xiàn)患者步態(tài)不穩(wěn)、地面滑,應及時給予扶助病負責交班,特別是對高危病人,應給予特別關注,及時檢查病人衣著,如鞋子能否防滑,褲子是否過長,夜間使用護欄。

4.3.3 做好就餐管理,組織病人有序就坐,由工作人員分配食物,禁止病人四處走動,防止病人擁擠搶食,防范出現(xiàn)跌倒、噎食。

4.3.4 洗漱管理,病人洗澡時,為病人調節(jié)好水溫,協(xié)助擦洗,防止病人燙傷、跌倒,晨5晚洗漱時,安排專人守護,及時托干地面。

4.3.5 就寢前提醒病人先排便,減少因夜間如廁未完全清醒時可能發(fā)生的跌倒,易尿床的病人由夜班護士定時叫醒,協(xié)助如廁。對于夜間行走不穩(wěn)或軀體情況差的患者,可安置在靠近廁所的房間,必要時配備便椅或給予攙扶。

4.4 用藥護理 服用氯丙嗪的患者應定期監(jiān)測血壓,并囑咐患者改變時動作緩慢,對服用降壓、降血糖及鎮(zhèn)靜催眠類藥物時做好療效及副作用的觀察,對于遵醫(yī)囑使用有跌倒危險的藥物及意識模糊的患者,需要有人陪伴左右,并放置護欄,調低床的高度。

4.5 健康教育 向高危人群講授跌倒不良后果及預防措施,并將圖文并茂的宣傳展板張貼在每個病區(qū)的醒目位置,指導病人行走時抓好扶手,穿合適的鞋子,變換要慢,生活起居要做到3個30s,即醒后30s再起床,起床后30s后再站立,站立后30s再行走。研究表明,預防跌倒意識越強,則預防跌倒的行為越好,指導病員多參加戶外活動,如散步、做操、曬太陽,增強體質。

5 小結

對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的護理重在預防,不僅要遵循一般護理原則,而且更需要樹立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思想,針對老年患者的特點,加強生活護理,密切觀察早期用藥反應,正確評估老年人身體狀況,積極為其創(chuàng)造一個安靜、舒適、優(yōu)雅、安全的療養(yǎng)環(huán)境,同時對高危人群進行重點防護及相關健康教育,可有效地減少住院期間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的發(fā)生率。

【參考文獻】

病?;颊咦o理措施范文第3篇

【關鍵詞】 手足口?。晃V匕Y;急救;護理

手足口?。╤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多發(fā)于5歲以下幼兒,主要病原菌是柯薩奇病毒組16型和腸道病毒71型,以手、足、口腔部位出現(xiàn)皰疹或水皰為特征,重者如不及時治療可以引發(fā)腦膜炎,腦炎,心肌炎,肺水腫。有文獻報道HFMD流行時伴隨較高的死亡率[1]。2008年4月21日至5月24日阜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收危重患兒23例,經積極搶救和精心的護理,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兒23例,年齡5個月~3歲,女6例,男17例,發(fā)病時間為3~5天,機械通氣14例,機械通氣天數(shù)1~20天。

1.2 臨床表現(xiàn) 患兒有持續(xù)高熱、肛溫39 ℃~40 ℃,昏迷、抽搐、口吐白沫,口唇及四肢末梢發(fā)紺,呼吸急促或不規(guī)則,咳白色或粉紅色泡沫痰,面色蒼白心率增快或減慢,脈搏減弱或消失。

2 急救和護理

2.1 做好急救的各項準備工作 (1)物品:每個床單元基本配置:監(jiān)護儀;吸引裝置、給氧裝置、多功能插座;輸液泵兩臺,注射泵兩臺,呼吸機一臺,簡易呼吸器一個;床頭柜用物;電極片、吸氧管、吸痰管、約束帶。另備小兒喉鏡兩副,氣管插管用物,除顫儀,心電圖機,眼底鏡,亞低溫治療儀,冰帽等。(2)藥物:鎮(zhèn)痛、鎮(zhèn)靜、激素類、止血劑、血管活性藥物和常用搶救藥。

2.2 外觀預測指標在護理方面的重要性 本組EV71感染危重患兒病情進展迅速,變化快,臨床物理檢查是預測病情的主要手段,血壓、脈搏常用于監(jiān)測血流動力學的變化,脈氧監(jiān)測血氧飽和度,反映呼吸功能,且患兒多存在四肢末梢循環(huán)差,手足發(fā)冷表現(xiàn)明顯。應盡早篩選出患兒病情加劇的發(fā)生,縮短患者與搶救的時間差。

2.3 搶救措施 (1)氧療;(2)大劑量激素沖擊;(3)丙球使用;(4)抗病毒;(5)改善末梢循環(huán)(多巴胺,654-2 );(6)脫水降顱壓;(7)危重患兒CPR機械通氣。

2.4 護理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暢:根據(jù)患兒情況給予吸氧吸痰,有14例患兒緊急氣管插管,接呼吸機持續(xù)正壓機械通氣,插管時多數(shù)有白色或粉紅色泡沫痰涌出,量多稀薄,不提倡早期氣道濕化,按需吸痰,經過機械通氣治療,患兒缺氧癥狀改善。(2)迅速建立至少兩路靜脈通道:患兒末梢循環(huán)差,四肢淺表靜脈很難一次穿刺成功,且輸液速度受限,最好采用頸外靜脈和腋靜脈穿刺,以保證藥物輸注,待病情稍改善再行深靜脈留置。(3)持續(xù)心電、肛溫等監(jiān)測:早期留置胃管進行胃腸減壓,減輕腹脹,留置尿管,記錄每小時尿量。(4)降溫與保暖:肛溫在39 ℃~40 ℃有14例。早期腦部低溫,降低腦細胞代謝,減少耗氧量,給予冰帽使用,注意保護好雙耳以免凍傷,同時遵醫(yī)囑給予鼻飼退熱劑或冰鹽水灌腸。有10例取得較好效果,4例無效再使用亞低溫治療儀,保持肛溫在37.5 ℃同時做好四肢保暖給予按摩和溫水泡手腳。(5)液體管理:應用微量泵輸液,嚴格控制液體入量,在血壓穩(wěn)定的情況下,3~4 ml/(kg·h),晶體膠體交替輸入。(6):頭肩抬高15°~30°,保持中位。(7)病情和藥物的觀察:①觀察神志、瞳孔變化。每日進行GLS評分,以判斷愈后情況;②心率血壓的變化有10例患者出現(xiàn)心搏驟停,有2例連續(xù)出現(xiàn)3次心搏驟停,經積極的CPR搶救,使患兒的病情得到了救治,有2例患兒在機械通氣吸痰的時候心率持續(xù)下降40次(由120次/min下降到80次/min)左右,無創(chuàng)血氧飽和度下降到80%左右,然后采用雙人操作吸痰,并用簡易呼吸器膨肺,在20 s內氧飽和度達到95%以上,心率恢復至110~120次/min;③應用血管活性藥物時單路輸液,并觀察血壓和微循環(huán)改善情況,及時通知醫(yī)生調整劑量,保持輸液通暢以免外滲引起局部壞死;④監(jiān)測血糖的變化:每兩小時測血糖一次,必要時應用胰島素泵控制血糖。(8)消毒隔離:空氣消毒機每日三次,每次2 h,接觸患者前后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劑,患者排泄物用1 000 mg/L有效氯浸泡30 min傾倒,專人專護床邊隔離。

3 結果

23例患兒,上機14例,CPR 3例,死亡3例,放棄1例,在治療2例,成功脫機8例,病危17例。

4 討論

EV71病毒感染不僅引起手足口病,而且可引起嚴重的并發(fā)癥,如腦炎、肺水腫、循環(huán)衰竭,且多發(fā)于5歲以下兒童,1~2歲幼兒發(fā)病率較高[2]。病情變化迅速,嚴重威脅患兒的生命。及時有效的搶救和護理措施可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通過對本組患者的急救,我們體會到:首先要求ICU護士要有獨到的急救意識,敏捷的思維,對患者的觀察要有預見性,對患者的病情變化特殊的敏感性,真正做到瞬間判斷,正確估計,果斷處理,要有扎實的基本功,醫(yī)護人員要相互交流配合默契??傊琁CU護士必須提高對危重患者病情的鑒別的能力,贏得搶救患者的黃金時機,達到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病?;颊咦o理措施范文第4篇

【關鍵詞】危重患者;護理記錄;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1-0286-02

危重患者護理記錄是護理人員對病危、病重患者住院期間護理過程的客觀真實記錄[1],其書寫質量是衡量護理文書質量的重要資料,也是最有可能涉及醫(yī)患糾紛隱患的部分[2]?,F(xiàn)將2012年11月―2013年8月病案中150份危重患者護理記錄單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及對策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資料來源于2012年11月―2013年8月病案中150份危重患者護理記錄單,依據(jù)河南省《醫(yī)療機構病歷書寫規(guī)范》、2011年《醫(yī)療機構表格式護理文書書寫規(guī)范》及我院護理質量評價標準與方法。

2 結果

病案中危重患者護理記錄單書寫有問題共計146份,主要問題大致有6大類。

3討論

3.1存在的主要問題

3.1.1字跡潦草、任意涂改、涂刮,診斷簡寫或診斷前后書寫錯誤,修正診斷后未記錄改正。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寫為“冠心病”;“一氧化碳中毒”簡寫為“CO中毒”;診斷為“急性腦栓塞”而護理單中錯記為“急性腦梗塞”。

3.1.2入院時病情評估不全面,如腦血管患者“口角向右歪斜、伸舌不配合、淺感覺減退、左側肢體活動受限”無記錄。

3.1.3醫(yī)護記錄不一致,如醫(yī)生記錄“口唇輕度紫紺”,護理記錄“口唇紫紺”;醫(yī)生記錄“患者為嗜睡狀”,護理記錄“患者為淺昏迷狀”;醫(yī)囑“臥床休息”,護理記錄“絕對臥床休息”。

3.1.4醫(yī)護搶救記錄不符,病情發(fā)生變化時護士未及時記錄,入院時醫(yī)師有搶救記錄而護理單無記錄,如:“急性腦出血患者入院時給予搶救,立即采取脫水降顱壓、留置導尿、重癥監(jiān)護”等措施護理單無記錄;醫(yī)師記錄“患者頭暈,調整硝酸甘油滴數(shù),癥狀緩解”,護理單無記錄。

3.1.5護理單前后記錄自相矛盾,如前面記錄為 “神志清、口角向右歪斜”,后面記錄為“神志不清、口角向左歪斜”。

3.1.6病情發(fā)生變化時未采取護理措施或采取護理措施后無效果評價,如“血壓208113mmHg、215107mmHg”未采取護理措施,“咳嗽后氣喘給予沙丁胺醇氣霧劑后”,無“用藥效果”記錄。

3.2原因分析

3.2.1 150份危重患者護理記錄單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是:護士法律意識淡薄,自我保護意識不強,對危重護理記錄的重要性認識不夠。

3.2.2護士責任心不強,工作粗心大意,馬虎應付,個別護士對工作缺乏責任感,書寫護理記錄單時不專心、不認真,導致錯寫、漏寫或少寫。

3.2.3醫(yī)護溝通、協(xié)調不到位,醫(yī)生和護士對事物的判斷不一致,對同一問題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不及時溝通很容易造成記錄不一致。

3.2.4管理者對護理文書書寫的質量重視不到位,尤其是如今以表格護理文書書寫為主,不重視病危護理文書書寫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監(jiān)控,臨床工作中重操作輕書寫,對于錯記、漏記或記錄不全的現(xiàn)象未及時糾正。

3.2.5缺乏經驗及??浦R,部分年輕護士工作經驗少,專科護理知識不足,護理文書書寫能力差,不能客觀、真實、全面、準確地觀察和記錄患者的病情變化、治療及護理等。

3.3對策

3.3.1護士應加強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診療護理常規(guī)、護理文書書寫規(guī)范的學習,并落實在工作中。讓每一位護士認識到護理記錄在醫(yī)療糾紛舉證中的重要作用,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做到客觀、真實、準確、及時、完整地記錄患者情況,確保護理記錄的法律效力[3]。

3.3.2加強醫(yī)、護、患溝通,避免醫(yī)護記錄不符,護士發(fā)現(xiàn)醫(yī)護記錄不一致時,要主動與醫(yī)生核實,避免因醫(yī)護雙方在收集患者資料過程中,信息來源的誤差而產生醫(yī)護記錄不符,同時護士要深入病房,多與患者溝通,客觀真實的收集資料,才能做到記錄準確、真實[4]。

3.3.3加強護理人員的業(yè)務素質培訓,護理管理者要以網(wǎng)絡、講課、外出進修等多種形式對護士進行培訓,加強??浦R學習,提高護理文書書寫質量,對護理文書書寫存在的問題要及時進行討論分析、積極采取整改措施。

3.3.4護理部、護士長、科室質控小組要經常對護理文書書寫進行檢查督導,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修改。護理記錄不能自相矛盾,要遵循客觀事實的原則,不能主觀臆斷,做到前后呼應,確保記錄連續(xù)性、時效性。

參考文獻:

[1] 河南省醫(yī)療機構表格式護理文書書寫規(guī)范.豫衛(wèi)醫(yī)〔2011〕106號

[2] 閆素芝,蔣建芳,許碩葵.484份死亡病案中危重患者護理記錄缺陷分析與對策[J].中國病案,2013,14(8):10-11.

病?;颊咦o理措施范文第5篇

【關鍵詞】主動脈氣囊反搏;護理;危重癥冠心?。徊l(fā)癥

主動脈內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是一種左心室機械輔助循環(huán)裝置,主要是通過減少心肌耗氧及改善冠狀動脈灌注為心臟提供生理學的支持。自1962年Moulopoulus等提出主動脈球囊的概念起,IABP已在臨床上廣泛應用。研究表明合理應用IABP進行輔助,可顯著癥冠心病患者病死率[1-2]。但在IABP使用中,約10%~15%的患者會出現(xiàn)出血、栓塞、感染等并發(fā)癥[3],部分患者躁動可致IABP無法正常工作。而通過細致觀察護理,能幫助患者減少并發(fā)癥,順利通過置管期,提高搶救成功率。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納入2012年8月~2013年8月應用我院急診ICU收住的IABP治療的冠心病危重患者48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15例、急性心肌梗死行PCI術16例,冠心病復雜病變介入治療保護性使用17例。男性28例,女性20例,平均年齡(67±13)歲。

1.2 IABP應用方法 經左(或右)股動脈穿刺置入IABP導管,根據(jù)患者身高選擇不同大小球囊導管,在導管室透視下放置球囊導管,若床旁放置,測量胸骨角經臍至穿刺點距離,估測導管置入深度。導管置入后連接Datascope 98型主動脈球囊反搏機,以心電圖觸發(fā)模式1:1反搏(心電圖信號不佳者改用壓力觸發(fā)模式),每小時用肝素鹽水沖洗導管中心腔(肝素5000IU+生理鹽水500ml)。待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24h后考慮逐漸降低反搏比例撤離。拔出導管后股動脈穿刺點壓迫30min,加壓包扎24h。

1.3 護理措施與方法

1.3.1 心理護理 在應用IABP前反復向患者及家屬解釋其必要性、有效性和安全性,講解術中如何配合,教會患者如何放松。

1.3.2 崗前培訓 使用前請工程師為所有護理人員授課,使每位醫(yī)務工作者掌握IABP的相關知識。

1.3.3 IABP監(jiān)測 ①選擇最佳心電圖導聯(lián):連接一個“R”波向上的最佳ECG導聯(lián),并貼牢電極片避免脫落或接觸不良,確保QRS波幅>0.5mV。②保證傳感壓力腔通暢:每30min 進行一次加壓沖管(每次5ml),持續(xù)時間≥15s,每12h更換1次肝素鹽水,各種導管保持通暢,防牽拉,防打折。③常見報警及處理方法:常見性報警和警告性報警,包括觸發(fā)、漏氣、導管位置、驅動位置、低反搏壓、氮氣不足等。

1.4 術后護理

1.4.1 護理 應用IABP治療患者要絕對臥床,使用氣墊床,取平臥或半臥位(小于45°),穿刺側肢體伸直,避免屈髖、屈膝,必要時使用約束帶,避免導管打折、扭曲,影響反搏。翻身時給予軸向翻身,1人負責穿刺側肢體,1人負責固定各種導管,避免肢體彎曲。骶尾部、足跟部每1h按摩1次,預防壓瘡發(fā)生。

1.4.2 心電、壓力監(jiān)測 觀察心率、心律及QRS波變化,注意有無出現(xiàn)心動過緩、心動過速或嚴重心律失常。準確觀察動脈收縮壓、舒張壓、平均壓、反搏壓與波型變化。

1.4.3 凝血指標 每(2-4)h監(jiān)測一次活化凝血時間(ACT),據(jù)此調整肝素用量,使ACT值保持在正常值的(1.5~2)倍,即ACT>180 s;保持血小板≥150×109/L。觀察有無出血傾向,如穿刺部位滲血、牙齦出血、咳痰帶血、血尿等。

1.4.4 尿量變化 準確記錄每小時尿量及24h出入量,留置尿管并保持通暢,定期復查腎功能。

1.4.5 足背動脈監(jiān)測 確定雙足背動脈搏動處并做標記,半小時觀察記錄1次雙側肢體溫度、顏色、動脈搏動情況。若肢體的溫度低,顏色發(fā)白,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則需要及時報告醫(yī)生處理。

1.4.6 防止感染 嚴格無菌操作,保持穿刺處清潔干燥,每天更換敷料一次,如有滲血隨時更換。遵醫(yī)囑按時應用抗生素,防止局部及全身感染的發(fā)生。同時密切觀察患者體溫及血象變化,如有感染征象,應注意排除IABP插管引起的感染,并予相應處理。

2.結果

2.1 一般情況

IABP輔助時間48-120 h,中位輔助時間62 h。術后心肌缺血、缺氧明顯改善,左心功能逐漸恢復,監(jiān)護室停留時間2-30 d,平均(3.9±2.2)d;術后出院時間5-28 d,平均(12.5±6.7)d;40例(83.3%)有效,死亡8例(16.7%)。

2.2 不良反應及處理

共發(fā)生不良反應15例(83.3%),①出血并發(fā)癥5例:血腫1例,經及時壓迫包扎處理后好轉。②球囊管移位2例,通知醫(yī)生及時重新調整球囊管位置后好轉。 ③ 3例患者由于病情重,均有不同程度的躁動,致電極片接觸不良,引起IABP終止啟動。給予心理疏導、適當鎮(zhèn)靜、及時更換電極片后IABP恢復正常。

3.討論

IABP是一種安全、有效的循環(huán)輔助方式,是重癥冠心病患者圍手術期有效的救治措施。本組重癥冠心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IABP的病死率為16.7%,明顯低于相關報道的接近30%[5]。IABP的應用極大提高了重癥心血管患者的生存率,但并發(fā)癥問題仍很突出。IABP能否改善患者預后與護理質量有很大關系,本組患者經過嚴格護理,無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現(xiàn)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3.1連續(xù)監(jiān)測和有效反搏

持續(xù)心電監(jiān)護,嚴密監(jiān)測心律、心率變化以及心電圖sT段和T波改變。監(jiān)護儀報警上下限調節(jié)適宜。留置深靜脈管監(jiān)測中心靜脈壓,測定經皮氧飽和度,記錄24 h出入量。觀察動脈壓力曲線圖判定IABP的有效性[6],并根據(jù)病情調整正性肌力藥物和擴血管藥物的使用劑量。反搏通常以心電觸發(fā)方式為主,選擇R波高尖、T波低平的導聯(lián),電極片牢固,不可放置在骨隆突處,必要時先備皮。避免信號干擾,防止導聯(lián)線或電極脫落。當心率>150次/分或

3.2、轉運和心理護理

患者采取平臥位或半臥位(30℃),注意保暖。置管下肢避免彎曲。作好皮膚護理,防止壓瘡發(fā)生,提高患者的舒適度。術前準備氣墊床,每2小時翻身時置管肢體伸直,與身體縱軸一致;每2小時行下肢被動功能鍛煉。妥善固定外露導管,防也導管扭曲、受壓稚移位,確保反搏有效?;诒窘M患者攜帶IABP在病房、重癥監(jiān)護室和手術室之間轉運流程的增加,轉運期間的護理顯得尤為重要。首先要保證IABP泵蓄電池電量、氦氣充足,確保導管連接緊密牢固,妥善固定導管,預留足夠長度。專人負責推送IABP機器,盡量保持機器與病床縱軸一致,機器離床不得超出30 cm,床位醫(yī)師及責任護士陪護,隨時監(jiān)測患者病情變化[7]。

3.3 下肢缺血或栓塞的護理

每1小時觀察術側下肢血運,包括肢端顏色、溫度、感覺。觀察時與對側下肢做比較。如發(fā)現(xiàn)術肢有蒼白、疼痛、冰涼、麻木、足背動脈搏動弱等現(xiàn)象,應考慮肢體缺血。每次搬動病人后應檢查氣囊導管的位置并觀察反搏波形。加強肢體護理,可每2~4小時做肢體被動按摩,促進肢體血液循環(huán)。注意保暖,可以適當提高室內溫度,但勿使用熱水袋加溫,因為皮溫升高會更加加重術肢的缺血及缺氧。對于躁動不安使用約束帶者應加強觀察,防止應病人躁動后引起局部壓力過高導致回血,一旦發(fā)生,應立即回抽血液,并使用肝素加壓沖管,必要時使用鎮(zhèn)靜類藥物,約束帶松緊適宜,每2小時放松1次,保持肢體末梢血運良好,處于功能位。為保持管路通暢,應隨時觀察導管連接處有無血液反流,保持管中無血,以防血栓形成[8]。

3.4出血及血腫的護理

有效抗凝治療是IABP使用過程中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出血的護理也是十分關鍵的。護理關鍵點為應避免反復穿刺靜脈,可采用靜脈留置針;如需采集動脈血,盡量從球囊導管中抽取血標本。在進行動、靜脈穿刺尤其是動脈穿刺之后,必須延長壓迫血管的時間。若為上肢,應避免在穿刺側反復進行血壓的測黿,以免造成血管的滲血。臨床觀察:術后應嚴密觀察病人的生命體征,評估病人的脈搏、呼吸、血壓;觀察傷口處敷料有無滲血,及時更換;嚴密觀察有無突然出現(xiàn)神志模糊、肢體活動不利等表現(xiàn),警惕顱內出血可能;觀察有無鼻出血、牙齦出血;觀察傷口有無出血,皮膚、黏膜有無出血點;注意有無嘔吐咖啡色液體、解柏油樣便及血尿等情況。一旦發(fā)現(xiàn)出血征象應立即告知醫(yī)生,及時給予相應措施。觀察穿刺部位周圍皮下有無隱性出血,可用皮尺測量大腿腿圍并進行對照,如發(fā)現(xiàn)血腫可以用不褪色的記號筆在血腫邊緣做好標記,及時發(fā)現(xiàn)血腫擴大傾向,采取相應措施控制出血[9]。

3.5感染的護理

預防感染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嚴格無菌操作是首要原則,在進行插管、更換敷料、拔管等操作時,都要嚴格執(zhí)行無菌技術,接觸病人前后要仔細洗手。預防穿刺處感染,穿刺部位用3 M透明敷貼代替?zhèn)鹘y(tǒng)的紗布敷料以便于觀察局部有無紅、腫或化膿情況。更換方法為由下向上掀,消毒導管穿刺處周圍皮膚,觀察有無滲血滲液,并保持局部清潔干燥。若污染則隨時更換,以減少感染的發(fā)生。安排病人入住監(jiān)護病房,減少或限制探視;每日觀察體溫變化,監(jiān)測血常規(guī)變化,根據(jù)醫(yī)囑正確使用抗生素。增加病人蛋白質和熱量的攝入,以增加抵抗力,減少感染發(fā)生可能。

綜上所述,IABP的有效應用依賴于護理工作的細致認真,對患者的嚴格護理能夠使患者順利度過置管期,了解IABP的工作原理和相關并發(fā)癥,作好IABP的術前配合和術后監(jiān)護,及時地觀察相關指標的變化,采取綜合性護理干預措施,提高危重癥冠心病患者的搶救成功率。

參考文獻:

[1]沈冬焱,萬晦.在心臟手術圍術鵜中積極應用IABP[J].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03,19(5):302-303.

[2]Khan AL,F(xiàn)lett M,Yalamarthi S,et a1.The role of the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counterpulsation(IABP)in emergency[J].Surgeon,2003,1(5):279-282,

[3] 劉焱,葉苓,梁濤.主動脈球囊反搏術后病人的護理診斷及措施[J].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2005,24(6):295-297.

[4]莫安勝,林輝,陸衛(wèi)軍.主動脈內球囊反搏輔助循環(huán)聯(lián)合冠脈血運重建治療急重癥冠心病的療效分析[J].微創(chuàng)醫(yī)學,2009,4(6):630-632

[5]郭曉萍,齊書英.冠心病危重癥患者應用主動脈球囊反搏術的護理干預[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yī)學雜志[J].2013, 5(1):64-65

[6]郭加強.心臟外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31.

[7]彭彩虹,康磊.主動脈內球囊反搏在重癥冠心病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1,31(6):720-722.

[8]須慧華.主動脈球囊反搏術術后并發(fā)癥的護理研究進展[J].中華現(xiàn)代護理學雜志.2010,12(10):1237-1238

[9]楊明珠.主動脈內球囊反搏術后出血的相關因素分析與護理[J].現(xiàn)代護理,2007,13(17):1588-1589.

作者簡介:

蔣琳 ,本科學歷 ,職稱:護師,職務:護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