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仿古園林建筑施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園林工程;落架拆卸;施工技術;分析
為了保護古木結構建筑,對部分損壞的古木結構建筑采用落架維修。進行落架維修的項目應嚴格按落架維修的操作規(guī)程進行,注意做好拆卸前的施工準備工作,按操作要求進行詳細的拍照和編號,并制定詳細的施工技術方案,按設計要求和古建筑維修原則對構件進行修復和加固及更換;進行揭頂維修的項目應在瓦面拆除后,檢查木基層、檁條、梁架、柱及斗拱的損毀情況采取加固維修、重新更換等施工措施,對損壞的古建筑進行維修,延長建筑使用壽命,達到維修的目的。具體的主要施工技術如下:
1 瓦當類落架拆卸主要施工技術
瓦當類落架拆卸的一般順序為先從檐口開始,拆卸檐口勾頭滴水,之后,進行坡面揭瓦.為便于施工和拆卸后的瓦件傳遞,可以從檐口往上逐件逐層拆卸,一垅瓦筒,一垅板瓦的進行,以免損壞瓦件.坡面揭完后,依次拆卸正脊和山墻扶脊瓦。
1.1拆卸工具
拆卸瓦件所用工具為:瓦刀,小鏟,小撬棍等,禁止用錘頭,以免對瓦件造成新的破壞.輔助工具包括木爬梯,吊籃,安全繩等。
瓦件拆卸后,應隨即從施工架上運走,放在安全場地,分類碼放整齊,自屋頂向下運送瓦件,可裝在籃子,箱子等,用人力自腳手架上抬至地平.在高度不超過3~3.5米時,也可采用溜槽,使瓦件順溜槽滑落至地面。
1.2拆卸注意事項
1),拆卸工作首先注意的是施工安全,包括施工人員安全和建筑結構安全,施工人員安全主要是在拆卸過程中,應避免高空滑落,墜落等,建筑結構安全是指在拆卸時可能會由于屋面椽木,屋檁存有殘損,造成安全隱患,拆卸前應檢查加固,另外避免野蠻施工,損傷屋面結構或瓦件。
2),由于板瓦質脆,容易破碎,拆卸時,應盡可能不要踩上去,可借助于木爬梯或者在屋面下搭設平臺實施拆卸。
3),拆卸瓦件時,應配合影像記錄,以備研究原來鋪設做法和下階段修繕時參考。
1.3清理瓦件
清理瓦件的工作,包括兩道工序,一是清理瓦件上的灰跡,又稱"剔灰檫抹",用小灰鏟小心慢慢除去瓦件上的灰跡,還要用抹布擦試干凈;另一道工序是挑選分類,根據瓦件的名稱,規(guī)格,殘損程度等進行分級分類,匯集入倉碼放。瓦件的品格通常分為三種類型:可用瓦件,可修瓦件,更換瓦件。
1),小青瓦
缺角不超過瓦寬1/6的(以鋪設后不露缺角為準),后尾殘長在瓦長2/3以上的,列為可用瓦件;斷裂為兩段槎口能對齊的,列為可修構件;其余殘碎的列為需要更換的構
2),滴水瓦:滴水瓦關鍵在于保留較完整的滴水,根據滴水保留與殘損程度按如下標準判斷:殘損尺寸參照上述小泥瓦標準,需要注意的是,瓦件前部的雕飾,如花紋殘而輪廓完整,應列入可用瓦件,輪廓殘缺或色鈾全脫,一般列為更換瓦件.
2桷板、檁子、梁架、木柱類落架拆卸主要施工技術
在工程施工中,由于拆卸施工工藝復雜,因此工作開始前項目部應由技術負責人進行施工技術交底,明確施工順序和施工方法及文物保護措施,專職安全員應進行安全技術交底,明確施工過程應當注意的安全事項,腳手架搭設到操作位置,吊裝設備的技術性能滿足施工要求,在各項準備工作完成后方可進行拆卸施工。
2.1木基層拆除
拆卸桷板飛椽、封檐板:封檐板在拆除時,小心用錘子、鑿子撥起,以減少損傷,然后用麻繩捆綁,吊放地面,送入倉庫內平放整齊。桷板飛椽撬起時,如果起點位置不正確,就容易造成折斷、裂口。拆除過程中一定要將撬扦插入釘卯部分,用力撬動,才不致弄壞飛椽。飛椽運到地面后,按不同層面分別堆放,壓放平整。
2.2檁條的拆卸
木基層拆除后,檢查檁條的受損情況,保留完好不需維修就可使用的檁條,拆卸需要到地面維修加固和嚴重損毀不能繼續(xù)使用的檁條;檁條拆除時應先拆開榫卯,將其移出原有位置,再用繩索吊至地面分類堆放;部分檁條拆卸后,梁架失去有效支撐,呈不穩(wěn)定狀態(tài),應根據情況進行臨時加固處理。
2.3梁架、柱部分構件的拆卸
因對柱的加固維修,需拆除部分梁架,在拆除整榀梁架時候應嚴格按落架維修的施工技術規(guī)程組織施工,制定詳細梁的拆除方案;拆卸前應做好認真的測繪工作,對各個構件進行拍照,并繪制測繪圖,在圖紙上標明拆順序,在構件底面用色筆進行編號,編號應清晰;拆卸梁架施工前,對梁上的彩繪和雕刻用拷貝紙、棉花和草繩包扎牢實,要防潮、通風、干燥;梁架構件都是榫卯結構,拆卸時,除穩(wěn)固架木外,除去縫隙內的污垢,用鐵撬全面起動(注意在鐵撬下墊塊硬木板,防止鐵撬將梁表面壓壞),不得先撬起一端,防止榫卯折損;構件的污漬除掃帚清掃外,可用大木錘輕輕震動,不能用撬和斧猛擊;抬動或懸吊構件時,繩索或著力點要置于兩端卯口以內,以免造成卯口部位的劈折;卸至架下和運往工棚的過程中,用用大平板車,盡量減少對榫卯的磨損;運至工棚后要嚴格按照梁架的縫隙、部位;進行妥善的保護。
3 其它施工要求
3.1根據設計要求和建筑物各部構件破損的程度,局部需要落架維修。落架拆除前首先應該進行普查摸底,弄清情況,所謂普查摸底,就是要對木構件進行逐一檢查,發(fā)現疵病時,確定修整方案。施工前需拍照、在施工圖上標記。對于需要落架拆除維修的部分,要認真把原有的建筑形式和結構作法搞清楚,把每個構件、每個部位的損壞程度及各部尺寸進行詳細記錄,完好的原構件,要妥加保存,留作樣板,以便據以加工,修配新構件。
3.2構件拆完后,清掃臺基,復核基礎軸線偏差,調整柱基位置軸線差與高低差。然后繪制平面圖,圖紙上的每一軸線都要編號,大木構件也要在圖紙上標明規(guī)定的位置號。原有標號要與平面圖的標號統(tǒng)一起來(標號由明間向兩邊分,由前檐向后檐分)。新添換的構件應在圖上將尺寸標寫清楚,以便配制。上述程序是針對比較重點的古建筑物而言的,一般古建筑可以根據情況從略。
3.3拆除帶有斗拱時,更要認真細致,因為斗拱物件繁多,榫卯比較復雜,很難拆除完整,添配也很費事,所以梁架如果沒有重大問題最好不要拆卸斗拱。如果工程需要必須進行斗拱拆卸時,要有人專門負責拆卸并做詳細記錄。逐件編號。除非在特殊,斗拱一般在梁架上不要拆散,在其它斗拱之上的構件拆除完畢后,用繩將斗拱捆綁結實,然后一攢一攢的拆下,運到一旁再開始整修工作。各科斗拱、各攢斗拱最好不要混雜在一起,要按照建筑物的方位標明位置方向,以防錯亂。
3.4各種構件在拆卸運輸時,不得由上往下扔接,搬放時也要注意不要碰損構件,要最大限度地保持構件的完整,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4 結束語
總之,在古木結構建筑落架拆卸施工中,主要是進行保護性拆除,因此在施工中應該根據不同的工程特點,采取不同的施工工藝和施工措施,靈活處理具體存在的施工問題?!?/p>
參考文獻
《溫故1942》影視街仿古建筑。它的構造特點主要是:現代結構與傳統(tǒng)木構架分離;外立面貼木柱;墻體
包木板等。通過對其仿古構造分析,尋找一些現代仿古建筑技術。
關鍵詞:仿古建筑;傳統(tǒng)建筑風格;混凝土結構;木構架
中圖分類號:TU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重慶,簡稱巴和渝,別稱山城、霧都、橋都,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國家中心城市。重慶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曾在1937到1944年間,作為中華民國戰(zhàn)時首都,遠東反法西斯指揮中心?!稖毓?942》影視街位于重慶兩江新區(qū)的龍興鎮(zhèn),是重慶兩江國際影視城一期建設的核心部分,按照1∶1的比例重建了一條民國時期風格的老街(圖1),前期定位滿足馮小剛《1942》劇組拍攝取景要求,建設300長的民國期間街道,總計66棟建筑,風格主要以重慶民國時期建筑風格為主,穿插川東民居于其間,重點突出民國時期重慶城市街道特色。重現1942年重慶陪都時期的街道原貌。拍攝的戲將是1942年10月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的特使溫德爾·威爾基訪問重慶,重慶人民不懼日軍飛機轟炸,夾道歡迎的場景(圖2)。
圖1 圖2
筆者有幸在2011年參加了《溫故1942》影視街一期工程建設。主要參與仿古建筑的方案與施工圖設計,認識到一些特殊處理方式。《溫故1942》影視街仿古建筑,外觀上體現當地傳統(tǒng)建筑風格,即川東民居風格,功能上滿足甲方提出的需求。建筑基本做法為:內部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包括柱、梁架、屋面板等,磚墻圍護;外部貼木板、木柱,混凝土屋面板上覆傳統(tǒng)屋面,使建筑具有傳統(tǒng)建筑風格。以下分別討論其構造特點。
1.現代結構與傳統(tǒng)木構架分離
《溫故1942》影視街仿古建筑賦予新的建筑功能,一般為餐飲、商業(yè)、住宿等。為有效節(jié)能,保證使用安全(防火、防盜),建筑主體內部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正立面部分為傳統(tǒng)木構造,側立面部分采用木板墻墻面。木屋面采用傳統(tǒng)構架,處理的關鍵要保證與混凝土屋面與傳統(tǒng)木構屋面搭接牢固。坡屋面與主體建筑的交接處,預埋木磚,將椽子釘于木磚上,并在交接處鋪防水卷材,防止雨水滲漏。
2.用框架結構建造傳統(tǒng)磚混結構建筑效果
由于汶川大地震的教訓,重慶從2008年起在主城區(qū)域禁止磚混結構體系建筑,《溫故1942》影視街從拍攝電影效果的真實性出發(fā),否決了外貼仿古劈開磚的原方案,要真實的再現陪都時期老重慶的街道風貌,我們決定采用框架結構,填充墻采用老青磚或者紅磚并且外挑梁邊線3厘米,再在梁和柱的位置外貼老青磚貼片的辦法(圖3),較好的解決了還原民國磚混結構建筑要求。
3.貼木柱
主體是混凝土結構,部分木結構民居為保證傳統(tǒng)建筑風格,在外部貼木柱(圖4),并加石柱礎或者地伏石。外貼木柱與室內承重柱沒有結構聯系,混凝土柱間距根據受力合理而定,而木柱根據傳統(tǒng)建筑柱距特點而定,故有幾處木柱與混凝土方柱無對位關系。為方便貼木柱,混凝土柱與墻體外側齊平。木柱與墻體連接時,在墻體預埋木磚,用螺釘將木柱斜釘于木磚。木柱與結構柱連接時,用防腐膨脹螺栓直接釘于混凝土柱上,螺栓做沉頭處理。
圖3 圖4
4.墻體包木板
重慶民居多采用板墻,為了仿這種形式,在填充墻砌筑完成后,表面貼木板。貼木板的主要地方有正立面墻體、窗框、門框等。大面積木板墻需用穿方與木柱連接,墻體里面可以加墻體保溫材料,按內保溫處理。木板間的拼貼用企口拼接(圖5),并注意木板橫向豎向的排列方式,符合傳統(tǒng)建筑特點(圖6)。
圖5圖6
5.傳統(tǒng)瓦屋面
混凝土屋面與傳統(tǒng)木屋面搭接部位的構件主要有,椽條、椽子、小青瓦,并做保溫隔熱層滿足現代建筑規(guī)范。先將椽條鋪于釘混凝土屋面板的木龍骨上,這樣做連接性好并可以防腐;混凝土屋面按照現在建筑屋面做法 先混凝土屋面上面找坡找平+防水層+保溫層+水泥砂漿苫背層+小青瓦。如果屋面坡度過陡,還需在水泥砂漿苫背層上加鋪鋼筋網,防止瓦面下滑。混凝土屋面也木屋面搭接處為重點處理部位。屋面出檐可以直接用椽條出挑,木屋面椽子伸入混凝土屋面不小于1.5m,檐口與外墻交接處,加釘1/2木檁條,掩飾混凝土結構。木檁條用膨脹螺栓,與檐口混凝土梁牢牢釘住。懸山屋頂的關鍵是山墻面的處理。傳統(tǒng)懸山,兩側山墻有出挑的屋面,可以看出挑的檁條及其他木構件。為了達到這種效果,符合傳統(tǒng)懸山屋面的外觀,該工程在混凝土屋面板上兩側擱置通2米長木檁條,并在兩側山墻面出挑屋面。這種做法可以節(jié)約木材且比較經濟實用。而且民居懸山山墻面出挑不多,600 mm~700 mm左右,這種構造可以達到承重要求(圖7)。
圖7
結 語
《溫故1942》影視街仿古建筑比較到位地把握了重慶傳統(tǒng)建筑形式,并且滿足現代功能要求,加設保溫層、防水層等,滿足現代建筑規(guī)范,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但建筑防火方面,為重現1942年陪都時期老重慶建筑風貌,消防間距局部無法滿足現行規(guī)范要求,是本項目的特殊性。
參考文獻:
〔1〕重慶老城. 何智亞. 重慶:重慶出版集團 重慶出版社,2010
〔2〕重慶抗戰(zhàn)遺址遺跡圖文集 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