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久久99久久精品免费看蜜桃,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va视频,精品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人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交際法

交際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交際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交際法

交際法范文第1篇

如今,世界各國聯(lián)系日漸頻繁,與來自不同國家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不僅涉及到語言還涉及到文化,跨文化交際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一個重要特征。因此,加強跨文化交際的分析、教學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刻不容緩。

在交際語言教學法(以下簡稱交際法)教學過程中,若能將目標語言的文化引入課堂,依據(jù)不同的教學目標設定不一樣的教學活動,把語言和文化有機地融入到教學活動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即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敏感性并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通過采用交際法與文化引導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外語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容忽視。

二、交際法概述

交際法起源于二十世紀60年代晚期的英國傳統(tǒng)教育并在80年代初期逐步得到推廣。它以Hymes(1972)提出的交際能力理論為理據(jù),即交際能力不但應有語言知識。還應注意語言運用的得體性。Littlewood(1981)也提出“交際語言教學最明顯的特征之一就是交際法不僅注重語言的結構,而且還注重語言的功能?!币虼私浑H法必然強調學生的課堂實踐,這就要求將課堂教學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入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教學中是策劃者、引導者、促進者和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是課堂的主角,他們在教師精心設計的情景與場景中進行小團體式的、相互間的或有教師介入的對話和語言交流,因而達到學習掌握和實踐語言的目的。

三、跨文化交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涉及到文化和交際。文化是社會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總稱。交際的概念盡管與文化不同,但卻與文化密不可分。任何時候人們之間的交往都是交際。實際上文化是通過交際而得以學習、表現(xiàn)、傳播和保留的。

跨文化交際這一術語是美國人類學家Edward T,Hall在其經典著作The Silent Language中首次使用的。跨文化交際是指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流,能夠順利地和不同國家的人們交流的這種能力即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缥幕浑H能力屬于跨文化交際學研究的范疇。它既不是Chomsky所指的語言能力,也不是Hymes所言的交際能力,“它是指跨文化交際環(huán)境中的交際能力,即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進行交際時具有強力的跨文化意識,善于識別文化差異并排除文化干擾,并成功地進行交際的能力”。

四、在交際法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首先就要讓學生了解,在當今社會中,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種“需要”。其次。應搞清學生學習外語的動機。所謂動機,就是一個人發(fā)動和維持活動的心理傾向。再次。引發(fā)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對目標文化的了解和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敏感性和對文化的深層思考能力。最后,不僅要讓學生正確的掌握語言形式。還要掌握語言形式的功能,讓學生能在不同的場合,根據(jù)不同的對象。按照不同的要求,用合適的語言形式進行跨文化交際。筆者認為應注重以下三方面:

1 適當?shù)恼n前內容導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標準不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國家在人際交往時行為溫和婉轉:而西方國家則力求言語表達詳細清楚確切。交際法中的教師要對中外文化有較強的洞察力、理解力和融會貫通的能力,對中外文化做適當?shù)恼n前內容導入以方便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比如:教師在介紹如何打招呼時就可以在“你吃了嗎?”和“How are you?”間解釋文化差異,同時可以提出“What’s the weather like?”這類的符合民族習慣的用語。

2 利用交際法多彩的課堂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教師可以選取具有實用性、趣味性和時代性的教學材料,盡量為學生提供逼真的語言環(huán)境和應用語言的條件去進行教學。例如,可以采取結合圖片講解課文、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看電影,對比中國和英美文化中的形象和標識,就某一價值觀發(fā)表自己的評價等,在輕松、自然、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中使學生始終處于主動積極的語言實踐中。適當、合理、有序的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是幫助學生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輔助手段。

3 應該注意的是,采用交際法教學的老師自身應具備良好的素質,除了要掌握有關目標語言的足夠的詞匯和語法知識。還要了解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并能組織學生參加各種課堂活動來學習目標語言及文化。作為課堂活動的總設計師和組織者,教師還必須在課前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在教學活動中要不斷變換自己的角色:介紹所學內容時是示范者,進行操練時是組織者,練習時是裁判員,鞏固記憶時是幫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行為舉止及文化底蘊是十分關鍵的。

五、結語

交際法范文第2篇

關鍵詞:交際教學法;口語教學;交際能力

中圖分類號:H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5-0291-02

一、引言

隨著我國對外交流的不斷發(fā)展,各行業(yè)都需要不僅具有較強專業(yè)知識,同時能用英語流利交流的人才,口語交際能力越來越受到重視,同時,社會對學以致用的語言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國傳統(tǒng)英語教學模式都造成了相當數(shù)量學生的啞巴英語。如何提高大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已成為大學英語教學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交際教學法以提高人的交際能力為初衷,對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有很好的啟示和實際指導意義。

二、交際教學法形成的理論背景

英語交際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又稱功能法或意態(tài)法,源于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D.H.Hymes)(1972)提出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學說。他指出,一個人語言的好壞,不僅僅在于他能否造出合乎語法的句子,還包括他能否恰當?shù)厥褂谜Z言的能力。因此,人的語言能力應該是他的交際能力,而且交際能力并不表現(xiàn)在一個人對語言形式掌握得有多好,而在于他運用語言參加社會活動的能力有多強。

威多遜(Widdowson)在《語言教學交際法》(1978)中提出了在文本和語篇中語言體系與交際價值之間的關系問題。對此,他強調不同意圖的語言交際行為的重要性,因為它體現(xiàn)了使用語言的能力。

卡納爾(Canale)和斯溫(Swain)在1980年提出了交際能力三分說。而卡納爾(1983)再將它修改為交際能力四分說模式:語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社會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語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

進入90年代,Bachman(1990)從語言測試的角度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語言交際能力模式(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他認為語言交際能力就是把語言知識和語言使用的場景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并解釋意義的能力。語言能力是一個動態(tài)的概念,不僅包括對知識的掌握,而且包括在交際時對所掌握的知識的運用,這就是語言交際能力的真正涵義。交際教學法就是在這樣一些理論基礎之上發(fā)展起來的教學思想,隨著研究的深入,它在理論上也得到逐步完善。

三、交際法的主要特點

(一)教學內容用真實、地道的語言材料來設計不同情境

例如,做客,看病,推銷產品等,使學生能夠把課堂上學過的東西正確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二)教學過程交際化

交際法強調以學生為主體,而不是教師主宰課堂。教師的責任是給學生提供真實的交際情景創(chuàng)設良好的外語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主動地去學習真實交際中所使用的語言。因此,教師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知識傳播者,而是課程的設計者(designer),教學進展的控制者(controller),課堂活動的參與者(participant)和教學效果的評估者(assessor)。

(三)不忽視教授語法

交際法不是以語法為綱,但它不排斥語法講解。它把語法項目按功能和意念加以整理,讓語法形式服從于語言功能。

(四)認為學生犯錯誤是正常的

外語學習必然會有一個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發(fā)展過程。因此,犯錯誤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xiàn)象。教師應充分意識到這點,以免中斷學生的思維,影響學生內容的表述。

四、實施交際法教學,培養(yǎng)學生交際能力

(一)把英語口語教學的立足點轉移到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上來

交際能力不但應具有語言知識,而且還應具有運用語言的能力,尤其應注意語言運用的得體性。教學過程就是交際過程,這是因為教學時師生之間的交際,是彼此之間進行思想,感情,信息交流的過程,教學的效果是雙方互動的結果。其次,通過課堂交際活動,使學生掌握,運用英語的能力。同時,師生雙方的認識活動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也就是說,教學為交際,教師必須在教學中注意把英語作為交際工具來教。

交際法范文第3篇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隨著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al Pulpose)的興起,語言理論界和教學界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外語教學界的主流——聽說法和情景法——逐漸被交際法所取代。喬姆斯基(Noam Chomsky)的“生成”理論、海姆斯(Dell Hymes)的“交際能力”理論、韓禮德(M.A.K.Halliday)的“功能”理論以及威爾金斯(D.A.Wilkins)的“意念”學說等,在外語教學界引起強烈的反響,并得到普遍贊同。交際法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

交際教學法的概念與理論基礎

交際教學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也叫“意念法”(notional approach)或“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20世紀70年代美國社會語言學家戴爾·海姆斯提出)。其核心思想是:語言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使用目的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語言教學的內容不僅包括語言結構,而且要包括表達各種意念和功能的常用語句。

交際教學法的基本原則與現(xiàn)代外語教學理論發(fā)展的特點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這主要是由交際法的理論基礎決定。而以下兩個理論可以說是交際法賴以建立的支點:Dell Hymes的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理論。他認為,語言能力是一種處世的能力,即使用語言的能力。交際能力是指一個人對潛在的語言知識和能力的運用,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合乎語法;適合性;得體性;實際操作性。M.A.K.Halliday的功能語言學理論。他認為,語言是表達意義的體系,不是產生結構的體系。他從語言運用的角度提出語言具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語篇功能(textual runetion)?;谡Z言學理論基礎的交際法,強調學生交際能力的提高,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優(yōu)勢與誤區(qū)

較之其它教學法不同的特點及優(yōu)勢。交際法的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要求學生能夠在不同的交際場合運用所學語言與不同的對象進行有效得體的交際;交際法強調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課堂的主角,要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交際法強調語言的流利性(fluency),忽略語言的準確性(accuracy),要求教師鼓勵學生大膽開口說話以培養(yǎng)交際能力,而不需要急于糾正學生出現(xiàn)語言錯誤,以免影響學生的思路和積極性;交際法以交際活動為課堂主要方式,選用的材料應具有真實性,根據(jù)人們處理這些真實材料的行為方式提供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有雙人活動(pair work)、小組活動(group work)、班級活動(class activity)、角色扮演(roleplay)、短?。╯hort play)、采訪(interview)等,讓學生在真實自然的語言環(huán)境中運用語言知識;交際法重視對目的語(target language)國家文化的學習,同時注意介紹中西文化差異和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知識,以便進行有效且恰當?shù)目陬^或書面交際,避免受本國文化的影響,在交際過程中出現(xiàn)理解的誤差或差異。

不難看出,交際教學法的這一系列特點使之具有不可比擬的優(yōu)點。首先,它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與互動性。其次,它注重學以致用,倡導讓學生在與人交際的過程中學習英語,有助于真正培養(yǎng)其語言的運用能力。另外,它轉變了傳統(tǒng)語言教學中學生的角色和單一的教學模式。

在實踐教學應用中,由于面臨著理論與實踐的問題,很多教師走入了交際教學的誤區(qū):把交際能力狹隘地理解為口頭表達能力,而忽視對學生書面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一些教師在運用交際教學法時,忘記了聽、說、讀、寫全面發(fā)展的原則,把課堂教學重點放在組織口語訓練上。學生對所學的新知識技能得不到及時鞏固,基本功不扎實,學生運用英語的綜合能力也會下降。

對交際中語言錯誤聽之任之。一些教師認為交際教學法強調的只是語言的流暢性,而不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學生無法認識到表達中出現(xiàn)的錯誤。

過度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忽視或否定教師的作用。交際教學法倡導以學生為中心,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情況隨時調整教學的方式、方法。所以,不少外語教師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中心的做法,轉入以學生為中心,避免教師滿堂灌的教學形式。但是又把精講多練中的精講理解成少講,甚至不講,缺乏對語言知識的系統(tǒng)講解,以及對文化背景和交際原則的介紹:把多練簡單地理解成增加練習的數(shù)量和時間,忽視了練習形式的多樣性和內容的豐富性。

強調語言的運用。而忽視詞匯和語法教學。一些教師認為交際教學法只重視語言的使用,而忽視詞匯和語法的講解。語法是重要的,沒有語法,我們與別人交流時,語言就沒有邏輯性。所以把語法教學從訓練交際能力中分離開來是錯誤的。

走出誤區(qū),讓交際教學法更好的服務于大學英語教學。首先,在教學中教師應將語言結構性知識與功能性知識并重。語言形式與語言意義同等重要,語言意義是教學的最終目的,語言形式是達到這一目的的必要手段,偏重任何一方都無法實現(xiàn)對英語語言的學習和使用。其次,教師應積極轉變角色,變主體為主導。課堂上,教師應組織教學活動,控制教學進度,鼓勵并提示內向膽怯的學生并適時地參與到活動中給以引導及糾正。

更好的運用交際教學法

對交際教學法有正確的認知。要將其運用到英語教學實踐中,必須與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實際相結合。首先,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一直是在一個非英語的環(huán)境中進行的,因此,我們的英語教學只能是一種把英語作為外語的教學,這與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國家有本質的區(qū)別。其次,隨著我國高等院校招生規(guī)模的擴大,大學英語教學絕大多數(shù)是在六、七十人以上的大班進行的,盡管教師想方設法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英語環(huán)境,但大容量的班級卻常使這種努力大打折扣。此外,不少學生在中學里只學了一些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很少接受過系統(tǒng)的聽、說、讀、寫訓練,他們已習慣于一套不太科學的外語學習方法,進入大學后,很難一下子糾正過來。不少學生閱讀能力尚可,但用英語表達思想的能力欠佳便是例證。因此,教師宜遵循循序漸進、范圍廣泛、由易到難的原則開展交際法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課堂教學是語言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搞活課堂教學,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交際法主張教師設計和創(chuàng)造交際環(huán)境,啟發(fā)學生思維,促進學生參與交際活動。教師是交際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和引導者,同時教師也是反饋信息的收集者。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明確交際就是交際活動的主體這一概念,在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必須圍繞這個核心。課前,作為交際活動的策劃者,教師應考慮到學生參與交際活動的動機、興趣及實際語言能力:課上,作為交際活動的組織者,教師應促使交際活動發(fā)生,按預定計劃發(fā)展:課后,作為反饋信息的收集者,教師應及時了解學生對交際活動的體會和建議,總結和改進教學方法。

交際法范文第4篇

【關鍵詞】交際教學法問題啟示

一.引言

交際教學法(CommunicativeApproach),又稱交際(法的)語言教學(CommunicativeLanguageTeaching),最初人們稱它為意念法(NotionalApproach)、功能法(FunctionalApproach)或意念功能法(NotionalfunctionalApproach)。1972年薩維農(S.J.Savignon)提出交際能力語言教學的思想,1978年蒙比(JohnMunby)發(fā)表《交際大綱設計》,威多森(H.G.Widdowson)發(fā)表《作為交際的語言教學》,標志著交際教學法的正式確立。交際教學法自誕生以來,便受到許多學者和語言教師的青睞,自20世紀70年代末引入我國以來,使根深蒂固的語法―翻譯法受到巨大沖擊,人們開始用一種新的標準去審視外語教學體系。

二.交際教學法的特點。

1.功能和意念相結合。語言學習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交際能力,從日常學習生活的情景中選擇典型材料,學習表達和理解不同功能所需要的語言。

2.語篇是教學的基本單位。語言教學由句子的機械操練轉向語篇在交際情景中的實際運用,要求教學法中的句型操練是在語篇上下文中為表述意義和交際功能服務的。

3.教學過程交際化。利用外語組織課堂進行教學,通過交流討論和角色扮演實現(xiàn)外語教學過程交際化。學生在言語交際活動中不僅要求語言形式的正確性,而且還應注意場合、符合說話人的身份等,得體地使用外語。

4.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外語課堂上,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學會學習的能力。交際教學法反對命令、強迫和機械的訓練,強調激發(fā)學習動機,消除焦慮情緒,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言語交際活動,不苛求糾正語言錯誤。

三.交際教學法存在的問題

交際教學法在短短時間內受到國內學者和教師的追捧,但是在實際教學實踐中,交際教學法存在一些問題。

(1)忽視對語法能力的培養(yǎng)。

傳統(tǒng)的語法-翻譯法過度重視語言形式而忽視交際能力,交際教學法提出后,教師著重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然而在交際教學法理論形成初期,一些外語教師沒有理解交際能力的真正含義,而是將語法能力與交際能力對立起來,認識不到交際能力的四個組成部分是相輔相成的,誤以為阻礙學生交際能力發(fā)展的根源是語法能力,即掌握大量的語法規(guī)則知識。因此,語法教學的地位急速下降,在教材編寫上,語法不要求有系統(tǒng)性和階段性,甚至被部分取消。沒有正確規(guī)范的語言形式作保障,就難以恰當理解語言的社會功能,更談不上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

(2)把交際能力狹隘地理解為口語表達能力,導致對筆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對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

首先,筆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變弱。一些教師忽視筆語在外語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忽略口筆語在本質和方式上的差別,教學原則與教學實踐相脫節(jié):“聽說領先,讀寫跟上”演變成“重聽說,輕讀寫”。的確,口語訓練如角色扮演,小組討論,辯論演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但是由于缺少筆語訓練,新知識技能不能及時鞏固發(fā)展。因此,聽說讀寫單項訓練的失衡會導致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下降。

其次,忽視對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交際教學法傳入中國之后,學生不再學“聾啞”英語,但學生講的英語詞匯貧乏、句型簡單、題材重復單調,學習興趣銳減。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是語言輸入不足,缺乏語言操練。學生少有語言材料的積累,交際時不得不借用漢語思維導致大量的中式英語表達出現(xiàn)。語言的準確性和流利性難有保證,更不用談語言得體性和多樣性了,交際自然難以順暢與和諧。

(3)過度以學生為中心,忽視或否定教師的作用。

交際教學法倡導以學生為中心,根據(jù)學生知識、智力、情感、個性等方面的要求隨時調整教的內容、方式、過程等方面。教師從以前的主導者變成旁觀者、課堂管理者、參與者或顧問,有時甚至需要擔任所有這些角色(Littlewood,1981)。這意味對傳統(tǒng)外語教學模式的挑戰(zhàn),也意味教師和學生在外語教學中的重新定位。不少外語教師改變以往教師滿堂灌的教學形式,但又把精講多練中的精講理解成少講,甚至不講,缺乏對語言知識的系統(tǒng)講解,以及對文化背景和交際原則的介紹;把多練簡單地理解成增加練習的數(shù)量和時間,忽視了練習形式的多樣性和內容的豐富性。結果課堂成了學生自由活動的場所,教師對學生的交際活動不提供指導和評價,導致學生沒有明確的目標導向,也不清楚自己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挫傷學生參與交際活動的積極性。

(4)實驗和運用的效果不盡如人意

迄今為止,針對交際教學法進行的各種實驗和教學實踐,都難以達到理想結果。就以交際法發(fā)源地歐共體為例,此法在那里已用了30多年,他們的目的語環(huán)境和教學條件是極其優(yōu)越的,但是1998年為止,/歐洲年輕人會講兩種以上外語者為數(shù)不多,在成年人中間,可用一種外語閱讀者,也只占45%(人民日報,1998年9月2日6版)。

四.交際教學法的啟示

任何理論的產生都不是偶然的,教學方法也不例外。交際教學法盡管不同于傳統(tǒng)教學法,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先進教學法。交際法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是必然趨勢,但各種教學法應該,優(yōu)劣互補,所以我們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學方法的一致,這樣會給教學帶來不利影響。廣大教育者應該根據(jù)我國學情不斷研究改進交際法,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法體系。

參考文獻

[1]Krashen,S.TheInputHypothesis,Issuesad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8.

[2]Littlewood,municativeLanguageTeaching:AnIntroduction[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1.

交際法范文第5篇

關鍵詞:高職高專英語 交際法教學 語法 語言功能

0 引言

受西方國家的一些語言學家所倡導的交際法的影響,我國的語言學家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也開始研究交際法的教學。教育部2007年7月修訂后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明確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新《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頒布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及新標準高職高專公共英語系列教材的使用要求教師不再使用傳統(tǒng)的“語法翻譯法”或單純的“結構法”教學,而采用“結構和功能相結合的方法”。盡管新標準的教材使用了若干年,但還是有不少教師對交際法究竟是什么仍感到撲朔迷離,甚至產生了一些誤解,因而不能較好地運用交際法的原則,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英國功能語言學家Geoff Thompson在《有關交際法的若干誤解》一文中,他列舉了較常見的四種誤解:①交際法就是不教語法;②交際法就是只教口語;③交際法就是伙伴活動(pair work),伙伴活動就是角色游戲(role play);④交際法對教師的要求太高。本文就此結合英語教師對交際法產生的誤解及原因進行分析。

1 對交際法的誤解及原因

誤解一:交際法就是不教語法 交際法以語言功能為綱,不以語法為綱,強調教學過程交際化,語言課程的內容不再由形式、詞語和句型來制訂,對學生所犯的語法錯誤不糾正,因為交際法認為糾正錯誤會影響學生交際的流利性。不少應用語言學家都認為純語法教學應該避免,因為語法知識是不能通過表述的規(guī)則傳授的,而必須在與目標語的接觸中潛意識地習得。在這種情況下,不少教師就錯誤地認為應用交際法就是不教語法。然而,交際法從來沒有反對對語法的直接關注,交際法不排斥語法,但怎樣教學生學會那必不可少的語法這一問題仍在研究。交際法觀點認為,一定數(shù)量的課堂時間用來學習語法,但這并不意味著簡單地回復到傳統(tǒng)的傳授語法規(guī)則的方法中,而是把語言的結構與語言的功能相結合,教學語法的目的是使學生更好地進行聽、說、讀等語言實踐活動,而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語法規(guī)則。現(xiàn)在多數(shù)教材都是通過實例教語法的。學生所聽到的和看到的是在一定情景之中使用的語言,基本的句型結構反復出現(xiàn),學生自己可以逐步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歸納出語法規(guī)則。因此,教師要做的工作是在可能的情況下,首先讓學生在可理解的語言環(huán)境中接觸新的語言。這樣他們先理解了語言的功能和意義,之后才引導他們來表達這一意義的語法形式。新知識的獲得過程是在他們內部進行的,而且為他們所駕馭。在當前強調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的形勢下解決好交際法與語法教學這一關系的問題是十分重要的,它將使英語教師更加放手地運用交際法,使學生真正掌握一門語言。

誤解二:交際法只教口語 對于大部分把口語視為第一的這種方法學習外語的學生來說,學習目的是用于交際,如:參加國際會議時能自如地與與會者自由交流,出國時能周游自如、和外國客人交談等,這是產生這一誤解的原因之一。在我國,外語教學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基本上是按照歐洲古老的“語法翻譯法”的路子走過來的,八十年代以來,我國外語教學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人們開始研究結構法和功能法,注重聽、說、讀、寫等能力的全面培養(yǎng),但不少教師對交際法的實質并不了解。另外,交際法強調學生要大量地、有目的地操練,這就很容易地被理解成這樣一條原則:教師講話時間應該減少,學生講話的時間應該盡可能地增多,把學生結成對子,令其相互交談以達到交際目的。這是產生誤解的另一個原因。

這一誤解產生的結果是一些教師一味地追求口語教學,在課堂上不管學生是否聽懂,全部使用目的語進行教學,安全排斥本族語,對語法知識也一概不講,結果大部分學生只學會了一些口語,而語言知識學不透,并出現(xiàn)明顯的兩極分化。眾所周知,交際不單是通過口語,也不單是由書面語的方式進行的,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應體現(xiàn)在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上。用目的語教學是交際法所提倡的。在學習的早期階段先抓口語,使之成為教學手段,早日占領課堂,可以使教師教得生動活潑,學生學得輕松愉快。

誤解三:交際法就是伙伴活動(pair work),伙伴活動就是角色游戲(role play) 這一誤解不在于對“伙伴活動”本身的強調,而在于對角色游戲的應用范圍的錯誤理解。角色游戲固然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加交際性活動,但如果只是要求學生做些簡單的分角色朗讀或是簡單地讓學生按照教學內容進行扮演,這與結構法所使用的機械操練又有什么兩樣呢?角色游戲這一課堂活動有它的兩面性:一方面強調語言課堂中的活動應模仿真實世界,這種角色表演變成“真實表演”;另一方面強調,在追求深層現(xiàn)實主義的過程中,課堂教學應激勵每個學生對內心世界進行想像性的自我表達,這里角色表演便成為了“超真實表演”。而隨著學習者的逐漸成熟,把所學的語言知識自由地、真實地用于交際的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了。另外,交際法的本意是彌補結構教學法忽視語言運用的不足,而無論是課堂內的“角色游戲”,還是模仿真實情景的“角色表演”,都不能達到真實、自由地交際這一目的。因此,我們不但要把伙伴活動看作是一種有用的后續(xù)活動,而且要使伙伴活動延伸到學生能在語境中實現(xiàn)語言的交際價值,并根據(jù)語境信息,個人知識和語用規(guī)則來創(chuàng)造所要表達的思想和意思。

誤解四:交際法對教師的要求太高 交際法與較廣泛使用的翻譯法和聽說法相比對教師的要求更苛刻。在課堂上教師的角色應是組織者、顧問、交際伙伴。作為組織者,教師不能象用翻譯法一樣以自己為中心,而必須是以學生為中心;作為顧問,教師的教學內容無法預料,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較強的應變能力,不單是講解,還必須傾聽學生講的內容,并且盡可能身臨其境地和他們交談。此外,教師還應具有較高的語言能力和言語能力。對長期用貫了語法翻譯法教學、以自我為中心的教師來說確實很難適應交際法,因而認為交際法對教師的要求太高了,這是產生誤解的原因。我們得承認,交際法本身存在著許多無法解決的問題,如在不得不教一本絕非交際法的教材,要使用交際法確實有困難。但這種情況已越來越少了,現(xiàn)在的許多教材提供了非常切合實際、一目了然的交際法原則和課堂活動。用交際法上課,對于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能力的教師來說并不是太難,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就能很好地貫徹交際性原則。

2 結束語

當前對交際法的研究已進入了比較成熟的階段,交際法不僅改變了我們對語言的認識,而且改變了我們對學生和教師的認識。交際法并不是一種信手拈來就能按其原則直接使用的方法(method),而應該是一種教學途徑(approach),通過這一途徑掌握語言知識,通過這一途徑獲得交際能力。許多高職院校英語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把交際法與結構法有機地結合起來,采用了符合語言教學規(guī)律的教材,并將教學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譯等的語言交際的能力上。這就要求教師在訓練過程中不要過多地做語言形式的練習,要使語言形式與語言意義相聯(lián)系,要使語言形式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從而使語言技能發(fā)展成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是語言教學的最終目標,一切利于達到這一目標的有效方法都屬于交際教學法。

參考文獻

[1]Geoff Thompson.劉精忠譯.有關交際法的若干誤解[J].國外外語教學1996年第四期.

[2]陳靜. 交際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昆明大學學報.2003年01期.

[3]黃國文.Chomsky的“能力”與Hymes的“交際能力[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