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血脈傳承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靜脈血栓;髂股靜脈;腘靜脈;放射學;介入性髂股靜脈血栓形成(iliofemoral venous thrombosis,IFVT)是臨床常見的血管性疾病,臨床表現為:下肢腫脹、疼痛、壓痛和淺靜脈曲張,嚴重時出現肢體壞死。多發(fā)生于外科手術后、妊娠后期、長期臥床患者及高凝血癥患者,其急性并發(fā)癥為血管內的血栓脫落引起的肺栓塞(PE)和靜脈性缺血。臨床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為全身溶栓和外科血栓清除術,但前者風險大,易造成血栓脫落引起PE和出血,且效果不理想;而后者創(chuàng)傷大且復發(fā)率高。筆者2008年6月~2011年6月采用腘靜脈入路,行經導管接觸性溶栓術、血栓清除術、經皮腔內球囊或(和)支架成形術綜合治療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全組32例患者,男12例,女20例;年齡37~76歲,平均56歲;發(fā)生于盆腔手術后16例,外傷骨折術后5例,高凝狀態(tài)2例,長期靜臥1例,不明原因8例。病程2 d~2個月,其中,血栓形成7 d 內18例,7~14 d內6例,14 d以上8例,均為左下肢。全部病例均經超聲和血管造影確診為IFVT 。
1.2 方法
1.2.1 術前準備
術前除常規(guī)行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肝腎功能、心電圖、胸片等常規(guī)檢查外,所有患者行患側下肢靜脈超聲檢查,以明確診斷及初步判斷病變的部位、范圍,便于確定治療方案和手術操作?;颊呷朐汉笙刃衅は伦⑸涞头肿痈嗡剽}或(和)口服華法林抗凝治療,靜脈點滴紅花注射液和右旋糖酐注射液。
1.2.2 手術過程
1.2.2.1 下腔靜脈濾器植入術(30例) 永久性濾器28例,臨時性濾器2例,其中2例患者為髂靜脈受壓綜合征(iliac compression syndrome,ICS)未置入濾器。見圖1。
1.2.2.2 腘靜脈穿刺插管(32例) 患者取俯臥位,于腘窩處利用超聲探查腘靜脈及腘靜脈血栓形成情況。根據超聲探查情況選擇穿刺點(一般選擇腘窩上方3~4 cm處,腘靜脈血栓較縮松部位作為穿刺點),并用彩筆標注,然后利用18G穿刺針在超聲直視下沿超聲探頭方向縱行穿刺,一般均能成功。若患者腿部腫脹明顯,血栓較多時超聲很難探查穿刺針尖方向時,可以輕微擺動針尾,以便利于超聲確認針尖位置,當確認穿刺成功后,置入導絲和5F導管鞘,遂分段造影直至下腔靜脈,了解血栓軟硬度及長度,便于預測血管開通的可能性,并以此決定介入治療方案。見圖2,在超聲引導下穿刺患側腘靜脈后置管造影見:股-髂-髂總靜脈管腔充盈缺損,血栓形成,入下腔靜脈處管腔明顯變細。
男性,50歲,因左下肢腫脹、疼痛1周入院
圖2 超聲引導下穿刺患側腘靜脈置管造影
1.2.2.3 經導管接觸性溶栓術(32例) 經鞘管將溶栓導管置入血栓中,在30 min內注入尿激酶250 000 U,并留置導管行持續(xù)溶栓治療:750 000 U尿激酶加入到100~250 mL 0.9%氯化鈉溶液中,以尿激酶20 000 U/h 的速度注入,持續(xù)12~24 h(根據凝血指標PT、APTT、Fib 調整劑量和速度)后造影。溶栓期間囑患者抬高患肢,增加大小腿肌群的張力,使用彈力襪或繃帶包扎患肢等方法促進下肢的回流。每天造影觀察并根據溶栓進展情況,調整導管的位置,盡量使導管接近血栓。停藥指征:(1)凝血功能測定PT大于正常值的2.5倍,Fib明顯下降或ATPP、TT時間明顯延長;(2)患肢腫脹消退或明顯消退,造影證實血栓消失或明顯減少,血流通暢。溶栓治療期間要每日測量患肢膝,大腿中部及大腿根部周徑并作記錄,評價治療的療效。溶栓療效評價指標[1],(1)痊愈:無癥狀,下肢深靜脈壁光滑無血栓;(2)顯效:癥狀明顯緩解,下肢深靜脈造影回流通暢,但壁欠光滑,血管內徑大于70%;(3)有效:癥狀有所緩解,肢體略腫狀,造影有血栓殘留,血管內徑小于70%;(4)無效:癥狀及靜脈造影均無改善。
1.2.2.4 經導管血栓抽吸術(12例) 經導管接觸性溶栓后,如仍發(fā)現較多縮松、大塊血栓,導絲導管較易通過的軟血栓,置換7~9F導管鞘,以大腔導引導管頭端抵住血栓,利用50 mL注射器通過導引導管用力抽吸,保持負壓,抽出導引導管,沖洗后重新置入,反復抽吸數次,并用紗布過濾,觀察抽出血栓的情況。經上述治療后再次造影如仍發(fā)現有附壁血栓,量大時無溶栓治療禁忌證繼續(xù)行溶栓治療;量少時可以經足背淺靜脈行溶栓治療。
1.2.2.5 球囊擴張成形術(PTA)(8例) 對經導管接觸性溶栓、血栓抽吸術后,造影示:髂股靜脈仍明顯狹窄或閉塞,利用鉆擠法使導管導絲通過狹窄或閉塞的髂股靜脈段直至下腔靜脈,置換較硬導絲后,經鞘管置入8 mm或10 mm球囊對狹窄閉塞段作PTA。見圖3、4,可見:經導管接觸性溶栓、取栓后患者腘-股靜脈血栓大部分清除,但髂-股靜脈狹窄,遂經患側置入10 mm×4 cm球囊行股-髂靜脈擴張。術后見圖5。
男性,50歲,因左下肢腫脹、疼痛1周入院
圖3 經導管接觸性溶栓、取栓后血栓大部分清除
男性,50歲,因左下肢腫脹、疼痛1周入院
圖4 經患側置入球囊擴張
男性,50歲,因左下肢腫脹、疼痛1周入院;球囊擴張成形術后復查造影見:股-髂靜脈血流較前明顯通暢
圖5 球囊擴張成形術后復查造影所見
1.2.2.6 下肢深靜脈支架(stent)植入術(4例) 對PTA后仍殘留>30%的狹窄和髂股靜脈受壓綜合征者[2]或血栓清除不滿意(包括陳舊頑固性血栓伴血流動力學異常)者應行血管內支架(stent)植入,所選用的stent直徑較鄰近血管腔大10%~15%,覆蓋狹窄上下各1 cm。支架置入后仍有明顯狹窄者,可再次行球囊擴張。見圖6,球囊擴張仍可見殘余狹窄,遂給予髂靜脈支架植入。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利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秩和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結果
32例患者中,29例在超聲引導下,俯臥位穿刺股靜脈均一次獲得成功;3例因患肢腫脹明顯,皮膚張力較大,又由于床旁移動超聲探查能力有限,穿刺未獲得成功。后經抗凝、足背靜脈溶栓治療后,腫脹有所消退、皮膚張力減輕后再次超聲引導穿刺均獲得成功。
30個濾器均一次置入成功,成功率為100%,且術中、術后隨訪均未發(fā)生肺栓塞(PE)。其中2例患者經頸靜脈將臨時性濾器取出,取出的濾器中發(fā)現小塊狀的血栓存在,血栓送檢病理結果提示均為混合性血栓。
2.2 深靜脈血栓治療結果
溶栓效果觀察:32例中,17例(53.1%)血栓完全溶解(痊愈),7例(21.9%)血栓大部分溶解(顯效),5例(15.6%)血栓部分溶解(有效),3例(9.4%)血栓無清除,癥狀無改善(無效)。溶栓有效率(即痊愈和顯效所占比率)為75.0%。
采用單純溶栓的18例中,溶栓程度達到痊愈者10例,顯效者2例,有效者4例,無效者2例,其中痊愈+顯效者占66.7%(12/18)。溶栓+取栓治療12例,溶栓程度達到痊愈者5例,顯效者4例,有效者1例,無效者2例,其中痊愈+顯效者占75%(9/12)。32例患者中,2例為ICS,行PTA+支架置入后患者達到痊愈。單純溶栓和取栓+溶栓兩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4.624,P=0.316 > 0.05)。
2.3 溶栓程度與病程的關系
治療時病程在7 d以內者18例,7 d以上者14例,兩組溶栓效果比較見表1。
表1 溶栓程度與病程的關系(n)
利用SPSS 13.0軟件,采用秩和檢驗,對兩組患者的溶栓效果進行比較,χ2= 73.000,P=0.028 < 0.05,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4 不良反應
3 例留置導管在溶栓過程中,穿刺部位出現較明顯滲血,暫時停用UK,只用低分子右旋糖苷和復方丹參注射液維持擴容、抗凝,滲血停止。所有患者溶栓期間,生命體征平穩(wěn),未出現血尿、腦出血及胃腸道出血等現象及PE 癥狀(多次床邊攝胸片檢查未見異常),前述出血并發(fā)癥均發(fā)生在單純溶栓患者,在終止或暫停溶栓治療后自行停止,均無必要輸血處理。
2.5 隨訪情況
患者隨訪2~12個月,平均為5個月,血栓完全清除患者無臨床癥狀復發(fā)。1例血栓部分清除隨訪期內癥狀反復。所有患者未發(fā)生PE。28例永久性濾器置入的患者隨訪期間,攝片未發(fā)現濾器明顯移位、傾斜、變形,超聲或造影檢查提示:下腔靜脈血流通暢。
3 討論
3.1 超聲引導下腘靜脈穿刺途徑的優(yōu)點
在超聲直視下行腘靜脈穿刺大大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避免了盲穿腘靜脈造成的脛神經及腘動脈損傷,避免了多次穿刺給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及痛苦。有些學者采取經患側淺靜脈注入造影劑,并在大腿中部扎上止血帶,待腘靜脈顯影后在透視及路圖引導下穿刺腘靜脈。筆者認為患肢腫脹明顯時,足背淺靜脈很難穿刺。況且腘靜脈血栓較多、顯影不良時穿刺的成功率較低,需要多次穿刺且步驟繁瑣,且絕大多數患者都存在腘靜脈血栓,大大增加了脛神經及腘動脈損傷的危險性及患者的痛苦。
3.2 經腘靜脈介入治療有以下優(yōu)點
(1)順下肢深靜脈血流方向,藥物充分接觸性溶栓,充分發(fā)揮了介入溶栓濃度高的作用。(2)操作方便,靜脈瓣膜損傷小。腘靜脈內插管及器械操作過程中順靜脈瓣膜方向移動,可減輕或避免對靜脈瓣的損傷,防止引起靜脈瓣膜功能不全,保護深靜脈瓣膜功能是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必須注意的要點之一,是降低下肢靜脈栓塞后綜合征發(fā)生率的重要因素,直接影響患者的預后[2]。(3)路徑短,操作簡便。操作路徑為腘靜脈-股靜脈-髂靜脈-下腔靜脈,介入器械在相對較直的管腔移動,便于操作,在PTA及支架置入時定位準確,不易移位。
然而經對側股靜脈穿刺行患側髂股靜脈逆流插管在尋找髂總靜脈開口時常有的困難,導管頭較易進入側支,且進入髂外和股靜脈后,靜脈瓣可影響導管導絲的通過,強行通過則會造成靜脈瓣損傷。逆流插管在置入自膨式支架時定位亦較困難,支架上端的位置難以準確把握。經頸靜脈插管至患側髂股靜脈遇到的困難同經對側股靜脈途徑。此外,在導管導絲及較粗的長鞘、導引導管經過下腔靜脈濾器時,會使濾器產生一定程度的晃動,有引起下腔靜脈內膜損傷的可能[2-4]。
3.3 經對側股靜脈濾器置入的價值
PE是深靜脈血栓溶栓及機械取栓的嚴重并發(fā)癥,且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患者自身存在PE的可能,在導管接觸性溶栓和PTA過程中,PE的危險性大大增加。研究證實,不在濾器保護下溶栓,致命性PE的發(fā)生率高[5]。鑒于此,每例患者在行介入治療前行下腔靜脈濾器置入是必要的。急性較局限性血栓,或考慮在短期內經介入治療可以使靜脈血管開通,可采用臨時性下腔靜脈濾器。對于慢性期或廣泛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須置入永久性下腔靜脈濾器[1,6]。濾器可經股靜脈、肘靜脈及頸靜脈三種途徑置入。經股靜脈有以下優(yōu)點:(1)操作簡單、直接;(2)血管粗,可進行各種類型濾器置入。經肘靜脈需放置外鞘管直徑較小的類型。經頸靜脈置入時,需行頸內靜脈穿刺,患者較痛苦。經肘靜脈及頸靜脈放置濾器,操作距離較遠,且需通過右心房,操作過程較復雜。本組2例臨時性濾器取出后發(fā)現小塊狀白色血栓(為混合性血栓)這阻止了PE的發(fā)生。本組2例患者未置入濾器,但患者均為ICS,未行溶栓和取栓治療。本組資料顯示:30例患者濾器置入后,經隨訪無一例發(fā)生術后PE,更加進一步證實了上述觀點。
3.4 綜合性介入治療的價值
傳統(tǒng)對IFVT治療方法包括全身溶栓結合抗凝治療、手術取栓。前者多用于急性期血栓,且溶栓藥物用量大,易導致出血。對亞急性、慢性血栓效果差。后者創(chuàng)傷大,效果不理想、易復發(fā)。隨著介入技術的廣泛應用,經導管接觸法溶栓、經導管取栓已成為治療IFVT 首選方法。多中心研究表明:導管直接接觸法溶栓治療與全身溶栓治療相比,在患者生存質量、血管復通、保存血管功能等方面后者明顯優(yōu)于前者[7-9]。文獻中急性或亞急性深靜脈血栓,局部溶栓有效率為72%~82%[10-11],與全身溶栓比較效果明顯要好。筆者的總有效率(痊愈+顯效)為75.0%,其中單純溶栓有效率為66.7%,取栓+溶栓為75.0%,兩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筆者的經驗:單從效果看,溶栓+取栓并不明顯優(yōu)于單純溶栓,但較單純溶栓,其溶栓時間縮短,尿激酶用量減少,從而在避免溶栓治療中出血這一嚴重并發(fā)癥有重要意義。因為出血這一并發(fā)癥,其發(fā)生率與溶栓藥的用量呈正相關;因此,在保證療效的前提下減少溶栓藥的用量非常重要。筆者的另一結果顯示:發(fā)病在7 d以內者,效果要明顯好于超過7 d者,說明對IFVT的早期治療能提高溶栓效果。本組病例中,2例ICS患者者行支架置入后,造影顯示:血流通暢,臨床達到痊愈,隨訪未見復發(fā)征象。這一結果顯示:對ICS直接行支架置入是必需的。3例無效者,均為ICS伴深靜脈大量血栓形成。其中1例行綜合性介入治療后,深靜脈血栓部分清除,但支架置入后堵塞,再次行PTA和溶栓治療,支架仍不通暢,究其原因本患者伴有全身凝血系統(tǒng)疾?。沽字ㄐ纬删C合征);另1例導絲導管未能通過髂股靜脈狹窄段,行溶栓+取栓治療,血管未通暢,遂請外科手術治療。
本組病例未發(fā)生嚴重并發(fā)癥。留置導管及導管鞘應固定好,防止移位。穿刺點需要加壓包扎,注意觀察以防止或及時治療滲血。定期檢測凝血酶原時間和纖維蛋白原,發(fā)現異常及時調整。在插管及使用器械除栓過程中,操作手法忌粗暴,需確保在血管內進行。
[參考文獻]
[1] 王建華,王小平,顏志平. 腹部介入放射學[M]. 上海: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1998:40-44.
[2] 顧建平,何旭,樓文勝,等. 經腘靜脈穿刺介入治療髂股靜脈阻塞[J]. 中華放射學雜志[J].2005,39(12):921-924.
[3] 徐克,馮搏,蘇洪英,等. 經頸靜脈髂-股靜脈血栓清除術的臨床應用[J]. 中華放射學雜志,2001,35(10):768-771.
[4] Grossman C,Mc Pherson S. Safety and efficacy of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for iliofemoral venous thrombosis (Review)[J]. AJR,1999,172(3):667-672.
[5] Matin M. PHLEKO-/PHLEFI-study[J]. Vasa,1993,49:1-39.
[6] Cragg AH.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lysis:a new approach to obtaining access[J]. JVIR,1996,7(2):283-284.
[7] Comerota AJ. Quality of life improvement using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iliofemoral deep venous thrombosis[J]. Rev Cardiovasc Med,2002,3(Suppl 2):61.
[8] Meissner MH.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cute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the venous registry[J]. Rev Cardiovasc Med,2002,3(Suppl 2):53.
[9] Elsharawy M,Elzayat E. Early results of thrombolysis vs anticoagulation in iliofemoral venous thrombosis: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Eur J Vasc Endovasc Surg,2002,24(3):209.
[10] Mewissen MW,Seabrook GR,Meissner MH,et al.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for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report of a national multicenter registry[J]. Radiology,1999,211(1):39-49.
【關鍵詞】 主動脈;穿透性潰瘍;體層攝影術;X線計算機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827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803-02
主動脈穿透性潰瘍(Penetrating Atherosclerotic Ulcer,PAU)與主動脈夾層(Aortic Dissection,AD)相似,臨床上都可以表現為胸痛和或背痛,缺乏特異性,診斷較困難,此類病的影像診斷,研究較少[1-5]。本文通過回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12例穿透性潰瘍的MSCT血管成像檢查資料,旨在評價其在主動脈穿透性潰瘍中的診斷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2例主動脈穿透性潰瘍,男9例,女3例,年齡35-80歲不等。主要臨床表現:突發(fā)胸痛和或背部疼痛。其中8例有明確的高血壓病史。
1.2 檢查方法 全部病例均使用GE Lightspeed16層螺旋CT機掃描,先平掃,后增強,行胸腹主動脈聯(lián)合掃描,非離子型造影劑80-120mL,高壓注射速率3.5-4.5mL/s,延時30-35S開始掃描。掃描參數為:螺旋掃描方式,120kV,200mA,層厚2.5mm,螺距1.0,重建層厚1.25mm,間隔0.625mm,重建后數據傳至ADW4.2工作站,再行多平面重建(MPR)等技術顯示血管及周圍結構情況。
1.3 CT分型 參照典型主動脈夾層Stanford分類,累及升主動脈為A型,不累及升主動脈為B型。
2 結 果
12例AIH中,僅2例為A型,其余均為B型。
2.1 軸位CT平掃、增強及多模式重建表現 ①穿透性潰瘍增強掃描表現為增厚的主動脈壁(塊)內有造影劑充盈的龕影;②并發(fā)心包、胸腔積液共9例;③全部病例主動脈壁均有不同程度的動脈粥樣硬化改變。MPR、CPR均清晰顯示穿透性潰瘍的部位、累及范圍,以及并發(fā)癥(圖1a-b)。
3 討 論
3.1 病理學特點 穿透性潰瘍是主動脈粥樣硬化病變上的潰瘍穿透內彈力層,破入中膜稱之為PAU[3],PAU常見于進展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內。
3.2 總 結本組12例穿透性潰瘍的CT表現 ①穿透性潰瘍增強掃描表現為增厚的主動脈壁(塊)內有造影劑充盈的龕影;②并發(fā)心包、胸腔積液;③常伴有主動脈壁不規(guī)則增厚、鈣化等主動脈壁粥樣硬化征象。
3.3 MSCT血管成像及后處理技術對PAU的診斷價值 后處理技術包括MPR、CPR等技術。其中MPR是較常用的,可獲得任意平面二維重建圖像,同時顯示鄰近臟器的伴隨征象。CPR可使彎曲走行的血管在一個平面上顯示出來。本組病例采用MPR、CPR不同技術互補并結合軸位圖像,不僅能顯示穿透性潰瘍的部位和累及范圍,而且能對動脈壁的潰瘍和鈣化位置清晰顯示。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16層螺旋CT血管成像及重組技術對穿透性潰瘍診斷更準確,更快捷,對臨床診斷及方案選擇有重要的指導價值,可以作為此疾病首先檢查方法。
參考文獻
[1] Tsai TT,Nienaber CA,Eagle KA.Acute aortic syndromes[J].Circulation,2005,112(12):3802-3813.
[2] Yu T,Zhu X,Wang D,et al.Review of CT angiography of aorta[J].Radiol Clin,2007,45(3):461-483.
[3] Ganaha F,Miller D,Sugimoto K,et al.Prognosis of 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 with and without penetrating atherosclerotic ulcer:a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analysis[J].Circulation,2002,106(3):342-348.
關鍵詞:急診;靜脈穿刺;無回血;原因;護理對策
在急診患者的靜脈穿刺操作中,靜脈穿刺見回血是穿刺針成功刺入血管的重要判斷標志之一。然而,在急診患兒的臨床護理實踐中,經常會遇到患兒靜脈穿刺成功后無回血的現象。通常的處理方法是重新選擇皮膚進行穿刺,這樣增加了患兒的痛苦,也影響了患兒家長對臨床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降低了對臨床護理人員的信任度,不利于后續(xù)護理干預的開展[1]。本文對急診患兒靜脈穿刺成功后無回血現象出現的原因進行了分析,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院兒科急診收治的使用頭皮靜脈輸液患兒3584例為觀察對象。3584例患兒中,穿刺操作成功后未見回血的有72例,其中5例患兒出現穿刺成功后無回血現象2次或2次以上。這72例穿刺操作成功但未見回血的患兒中,重度肺炎患兒32例,腹瀉合并脫水患兒24例,高熱驚厥患兒11例,其他疾病患兒5例。
1.2方法
1.2.1操作方法 護理人員根據患兒的臨床癥狀,選擇易穿刺的靜脈,例如正中靜脈(正中靜脈是指患兒頭皮靜脈中比較粗大的一支,短粗而直,暴露程度比較充分)。給予患兒常規(guī)消毒操作后,用左手食指和拇指分別固定于穿刺靜脈的兩端,右手持針沿著患兒靜脈向心方向,快速刺入患兒的頭部皮膚,進入皮下組織后再沿著靜脈方向將針頭潛行刺入患兒的靜脈[2],見回血后可進行固定處理。
1.2.2分析方法 本次臨床研究分析選擇回顧性分析法,回顧性分析近年來急診患兒靜脈穿刺成功后無回血現象的原因,進行歸納總結;以臨床護理實踐為基礎,提出相應的護理干預對策。
1.3觀察指標 護理人員嚴格遵守正確的穿刺方法,給予患兒頭皮靜脈穿刺。在進行穿刺操作的過程中,頭皮針已經進入患兒的靜脈,有落空干且在患兒的血管內滑行順利,但未看見回血。進行反復擠壓頭皮針的近端輸液管后,仍然沒有看到回血?;純旱念^皮局部為發(fā)現隆起現象,松開輸液器開關固定針頭后靜脈輸注通常,患兒表情自然,無痛苦表情。直到靜脈輸注完成后,局部頭皮無水腫且無滲出現象。
2靜脈穿刺成功后無回血現象出現的原因
2.1疾病原因 患兒處于疾病狀態(tài)中,特別是病情較為嚴重的患兒,容易出現血流速度、血液粘稠度、血容量等臨床指標出現異常,導致患兒靜脈穿刺成功后未見回血現象。
2.2靜脈原因 患兒年齡偏小,頭皮靜脈多為網狀分布且尚未形成靜脈瓣,血管特點為血管細小、管壁薄、血管充盈不足,1歲以下患兒尤為明顯[3]。此外,患兒長時間接受輸液治療,藥物刺激血管,導致患兒局部靜脈的彈性極差,甚至出現了血管硬化現象,導致頭皮針刺入患兒的血管后,未見回血現象。
2.3心理原因 患兒在接受穿刺操作時,因內心恐懼、害怕疼痛而哭鬧不止,外周靜脈出現痙攣現象,血管收縮變細,管腔狹窄,穿刺成功后不見回血。
2.4護理人員原因 護理人員原因主要概括為以下幾點:①調節(jié)器位置低:調節(jié)器位置偏低,導致與頭皮針相連的液體減少,液體分子之間存在著間隔,液體向后壓縮較難,增加了回血阻力;②開關未關緊:受重力作用,頭皮針開口處形成了正壓力,與靜脈壓力產生了對抗作用,不易回血;③輸液瓶懸掛過高:見笑了靜脈壓與輸液瓶內壓的壓差,不易回血;④穿刺方法:小兒頭皮靜脈鑲嵌與顱骨骨縫內,無法阻斷靜脈血流,不易回血;⑤穿刺速度:護理人員穿刺速度控制不當,穿刺速度較慢,回血較為困難。
2.5其他因素 頭皮針型號偏??;環(huán)境溫度過低,患兒血管收縮;患兒過于肥胖,血管狹窄等。
3護理對策
3.1糾正疾病狀態(tài) ①肺炎影響呼吸功能的患兒容易出現血液循環(huán)不暢、血液流動速度減緩等現象,患兒在靜脈穿刺成功后未見回血現象,對于此類疾病患兒,應該及時糾正患兒的缺氧狀態(tài),改善微循環(huán);②腹瀉嚴重且伴有脫水癥狀的患兒,由于大量的體液流失,導致循環(huán)血量不足,淺表靜脈關閉塌陷,血液粘稠度有所升高。應該及時補充患兒的血容量,糾正循環(huán)血量不足的癥狀;③高熱驚厥患兒長期處在高熱狀態(tài),體內水分大量流失,迷走神經的興奮度降低,腸胃活動減緩,消化功能也隨之下降,最終導致患兒的血容量相對不足,末梢血液循環(huán)出現障礙,血流速度減緩,容易出現患兒靜脈穿刺成功后無回血現象,應該及時給予患兒液體補充,以糾正患兒的血容量不足現象[4]。
3.2規(guī)范操作 護理人員應該選擇粗直、彈性好、充盈、易于固定的頭皮靜脈進行穿刺,如而后經脈、前額靜脈等。根據患兒頭皮靜脈粗細,選擇型號相宜的頭皮針。正確執(zhí)行穿刺操作方法,熟練穿刺技術,膽大心細,又快又準,控制穿刺速度,提高成功率。掌握頭皮針假性阻塞的處理方法,輕輕轉動頭皮針,使用無菌棉球將針柄稍稍墊高,分開頭皮針的斜面與血管壁。
3.3輸液技巧 在進行穿刺操作時,要將調節(jié)器開關置于高處,減小回血阻力;將輸液瓶放置于低于穿刺平片處,增加穿刺的負壓,提高回血率。使用2ml注射液抽取2ml生理壓水,連接頭皮針,排氣,穿刺進入批復后,回抽注射器,增加負壓,促進回血[5]。其他技巧:接頭斷開法、輸液器反折法、熱敷法、靜脈擠壓法等[6,7]。
3.4心理干預 患兒輸液區(qū)可以張貼一些卡通人物形象,播放動畫片等,減少患兒對陌生環(huán)境和穿刺操作的恐懼。
參考文獻:
[1]陳虹宇,趙淑玲,李瑩瑩.小兒頭皮靜脈穿刺成功后無回血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2,03:111-112.
[2]賈丹.小兒頭皮靜脈穿刺成功無回血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2,11:139.
[3]楊秀云.小兒頭皮靜脈穿刺成功后無回血的判斷及處理[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4,24:3234-3235.
[4]韓霄,王文妍,毛積分.老年患者外周靜脈穿刺無回血的原因及對策[J].中華災害救援醫(yī)學,2014,09:533-534.
靜脈穿刺見回血是穿刺針成功刺入血管的最重要的判斷標志之一。但在臨床工作中,經常遇到小兒頭皮靜脈穿刺成功后無回血的現象,而護理人員往往采取重新選擇頭皮靜脈進行穿刺,這樣既給患兒造成二次穿刺的痛苦,增加護患之間的矛盾,又造成血管的破壞,增加穿刺的困難,甚至貽誤搶救及治療的最佳時機。
1 臨床資料
2009年7月-2010年6月,本科門急診患兒20701次小兒頭皮靜脈輸液中有127例患兒153次發(fā)生了小兒頭皮靜脈穿刺成功后無回血的現象,其中同一患兒出現此種現象2次或2次以上者11例。
2 穿刺成功后無回血的判斷
護理人員按正規(guī)程序進行操作,穿刺過程中護理人員明顯感覺到頭皮針進入靜脈(有落空感或針頭已在靜脈所在范圍內),且再將針頭向前推進時無阻力,但無回血,打開輸液開關,靜脈點滴通暢,穿刺局部無腫脹,患兒無疼痛及不適,靜脈點滴能夠順利完成。
3 原因分析
3.1 患兒因素
3.1.1 靜脈因素
3.1.1.1 自身特點
小兒頭皮靜脈呈網狀分布且無靜脈瓣[1],大多數血管細小、管壁薄且血管充盈不足,尤以1歲以下小兒為甚。
3.1.1.2 血管彈性差
慢性病長期輸液、化療患兒,長期藥物刺激造成局部靜脈彈性差,甚至血管硬化,致頭皮針進入血管后不回血。
3.1.2 血液因素
3.1.2.1 血容量不足
劇烈嘔吐、腹瀉及大量出血易造成有效循環(huán)血量不足,致淺表靜脈管壁塌陷,而造成穿刺成功無回血現象。
3.1.2.2 血液流速緩慢
危重患兒大多呼吸循環(huán)衰竭,末梢血液循環(huán)不良,血流緩慢,不易回血。
3.1.2.3 血液呈高凝狀態(tài)
中重度脫水的患兒血液黏度高;先天性心臟病右向左分流時,血氧飽和度降低,紅細胞代償性增加,血粘度增高;DIC的患兒血液呈高凝狀態(tài),加之頭皮針細小,容易堵塞針孔,造成不回血。
3.1.3 心理因素
患兒恐懼、疼痛等,外周靜脈痙攣,血管收縮變細,管腔變窄,不易見回血。
3.2 操作者的因素
3.2.1 調節(jié)器因素
3.2.1.1 調節(jié)器位置低
調節(jié)器越低,與頭皮針相連的液體越少,由于液體分子間存在間隔,液體向后壓縮越難,回血時阻力增大。
3.2.1.2 開關未旋緊
一定要旋緊調節(jié)器的開關,使調節(jié)器與頭皮針之間的液體形成密閉系統(tǒng),否則因重力作用,頭皮針開口處形成正壓,對抗靜脈壓力,不易見回血。
3.2.2 輸液瓶的高度
穿刺時輸液瓶掛的太高,靜脈壓和輸液瓶內壓壓差減小,不易見回血。
3.2.3 穿刺的方法
小兒頭皮靜脈穿刺時無法扎止血帶,穿刺者只有用左手拇指、示指固定被穿刺患兒的血管兩端,右手持靜脈頭皮針沿靜脈向心方向平行刺入[2],且小兒頭皮靜脈又鑲嵌于顱骨骨縫內,無法阻斷靜脈血流,所以不易出現回血。
3.2.4 穿刺的速度
受慣性的影響,進針的速度越快,越易見回血;進針的速度越慢,越不易見回血。
3.2.5 頭皮針
3.2.5.1 型號
頭皮針型號越小,靜脈回血的阻力越大,越不易見回血。
3.2.5.2 位置
穿刺時頭皮針的斜面與患兒靜脈壁相接觸,形成假性阻塞,造成穿刺成功后無回血。
3.2.6 環(huán)境因素
寒冷、消毒液的冷刺激使血管受冷收縮變細,不易見回血。
3.2.7 其他因素 胖瘦等。
4 護理對策
4.1 正確選擇頭皮靜脈,盡早開放靜脈通路
選擇相對粗直,有彈性,充盈,易于固定的頭皮血管,如顳淺靜脈、前額靜脈、耳后靜脈等。對危重、呼吸循環(huán)衰竭、中重度脫水的患兒,應盡快建立靜脈通路,迅速補充血容量,改善周圍血液循環(huán)。
4.2 頭皮針假性阻塞的處理
輕輕轉動頭皮針,或將針柄用棉球稍墊高,讓頭皮針的斜面與血管壁分開,一般可解除假性阻塞。
4.3 正確選擇頭皮針型號,提高穿刺熟練程度
根據小兒頭皮靜脈的粗細,選擇相應型號的頭皮針。平時要苦練靜脈穿刺技術,穿刺時要膽大而心細,對自己要充滿自信,不要因怕穿破血管而緩慢進針,要力求又快又準。
4.4 掌握輸液技巧
4.4.1 調節(jié)器高掛法
穿刺時將調節(jié)器開關盡量往高處放,這樣輸液管里的液體容積相對增加,回血阻力變小,易見回血。
4.4.2 低掛輸液瓶
穿刺時將輸液瓶稍低于穿刺平面,可增加穿刺的負壓,易見回血。
4.4.3 注射器回抽法
用2ml注射器抽2ml生理鹽水,與頭皮針相連,排氣,穿刺進入皮膚后,回抽注射器,形成負壓,易產生回血,這是臨床上最有效的一種方法。
4.4.4 輸液器反折法
穿刺針進入靜脈后,將輸液器近端反折,再松開,增加了負壓,易產生回血,這是臨床上最常用的方法。
4.4.5 接頭斷開法
穿刺時可將頭皮針與輸液器接頭斷開(保持接頭處無菌),由于輸液器內液體壓消失,易產生回血。
4.4.6 熱敷法
穿刺前可用小毛巾蘸點溫開水在頭皮靜脈處熱敷一會兒,局部熱敷能使局部組織溫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環(huán),血管擴張,靜脈充盈暴露,易產生回血。對小兒劇烈嘔吐、腹瀉、大出血、休克等導致周圍血液循環(huán)差,靜脈塌陷,難以穿刺的患者尤其適用。
4.4.7 靜脈擠壓法
穿刺時可在穿刺點前方將靜脈由近端向遠端擠壓(注意不要觸及頭皮針),由于給予靜脈外在動力,易產生回血。
4.4.8 嬰兒哭鬧法
患兒哭鬧時靜脈壓升高,易產生回血。
4.5 合理選擇穿刺部位,保護頭皮靜脈血管
對長期輸液、化療患兒要有計劃的合理選擇血管,嚴格遵循由細到粗,由遠端到近端,交替使用的原則,保護血管,減少穿刺困難。
4.6 心理護理
輸液區(qū)可以張貼一些可愛的卡通人物,放映兒童動畫片,減少小兒對陌生環(huán)境的恐懼,穿刺時做好小兒的安撫工作,使其盡量配合。
5 小結
在小兒頭皮靜脈穿刺中,我們除了要有過硬的穿刺技術外,還應在臨床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對穿刺成功與否做出正確判斷,這樣才能提高穿刺成功率。
參考文獻
《靈域》是在起點中文網首發(fā)的玄幻小說,作者是網絡逆蒼天,全文述了三萬年前,自稱為“神”的搏天族入侵靈域,百族慘敗,三萬年后,一個懷有搏天族血脈的失憶少年,靜候血脈覺醒的那天到來的故事。作者:逆蒼天,現已加盟縱橫中文網,了新書《萬域之王》,原起點A級簽約作家,完本作品有《無極魔道》,《大魔王》,《靈域》等。
文中人物謝靜璇為森羅殿巡察司,玄天盟謝家家主謝耀陽的女兒,參加試煉會,得到木族傳承,在金陽島通過木族強者遺體傳承突破到如意境初期,然后在赤瀾大陸南下游歷,后來行蹤不明。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