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抗結核藥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耐藥菌的流行病學
建國初期,我國一些大城市結核病的患病率約為5 000/10萬,死亡率約為300/10萬。《美國醫(yī)學會雜志》發(fā)表一份報告指出,截至2003年全球肺結核發(fā)病率仍以每年大約1%的速度增長。目前,我國結核病疫情在全球屬高發(fā)地區(qū),是全球22個結核病高負擔的國家之一,結核病人數(shù)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印度。
全球結核病呈持續(xù)上升趨勢,結核菌耐藥或耐多藥情況的增加是主要原因之一。2004年3月24日世界衛(wèi)生組織了《全球抗結核病藥和的耐藥監(jiān)測第3次報告》,該報告提供了77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肺結核患者的檢測數(shù)據(jù),幾乎每個國家與地區(qū)均有確診的耐多藥結核病患者。中國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確認為耐藥肺結核的重點地區(qū)。我國于1984/1985年及1990年第2次、第3次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耐藥率分別為56.1%、34.7%。其中,耐多藥比例高達5.7%~10.0%。2000年全國第4次結核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肺結核患者結核分支桿菌初始耐藥率為18.6%,繼發(fā)耐藥率為46.5%。
耐藥結核病產生的原因
造成耐藥結核原因較多,最主要原因是用藥不合理、間斷用藥和對結核病人管理不善。資料表明,國內有的地區(qū)已知涂片陽性肺結核病患者中,未執(zhí)行直接督導治療者占50%,非結核病防治機構制訂的方案不合理或不規(guī)則治療占87.7%,患者不重視或經(jīng)濟困難等原因中斷治療者占1/3。
藥物治療進展
現(xiàn)代化學療法幾乎能治愈所有的新發(fā)肺結核病人,以異煙肼和利福平為主的聯(lián)合化療方案,其療效是可靠的?;瘜W療法的關鍵是選擇用藥和制訂方案。
可供選擇的抗結核病藥物目前抗結核一線藥物多為1944~1966年通過傳統(tǒng)隨機篩選得到。
鏈霉素的使用開始了結核病治療的化學方法。鏈霉素通過干擾結核桿菌蛋白質合成的作用,從而殺滅或者抑制結核桿菌生長。鏈霉素的缺點是易損害聽覺神經(jīng),引起眩暈、耳鳴、聽力下降,嚴重時出現(xiàn)耳聾,長期使用不良反應較大。所以要謹慎使用,嚴密觀察。
異煙肼對代謝活力強的結核菌作用更強,口服安全性高,不良反應很少,因不良反應致病人無法承受而必須停藥的病人是極少數(shù)的。
1965年利福平的研制成功,為短程化療提供了有效藥物,也使肺結核病的治療療程大大縮短,治愈率提高。利福平對結核菌的各種變異菌株,無論細菌的代謝能力強弱,細菌是在細胞內還是在細胞外,都有強的抑制和殺滅能力。本品口服后吸收迅速、血藥濃度高,可快速分布到全身各器官組織和結核病灶內。利福平不良反應主要是一過性的轉氨酶升高。但因利福平有致畸胎使用,孕婦禁用。
乙胺丁醇有抑制人型和牛型結核桿菌的作用。本品口服后,2~4小時可達最大血藥濃度。在體內通過腎臟從尿和通過腸道由糞便排出。乙胺丁醇主要用于對鏈霉素和對氨基水楊酸鈉有反應或禁忌的病人。
吡嗪酰胺的特點是受pH值影響很大,在pH7.0和pH5.0時,對結核肝菌的抑制濃度是250 mg/L和15 mg/L,與利福平和異煙肼合用有明顯的協(xié)同作用,可以達到很高的治愈率。
二線藥物有對氨基水楊酸、對氨基水楊酸異煙肼、氨硫脲、乙硫異煙胺、丙硫異煙胺、卷曲霉素、阿米卡星等,在首選一線藥物治療失敗或者耐藥的情況下,可以選擇二線藥物,給予再次治療。
新的抗結核病藥物氟喹諾酮類藥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藥物。此類藥物包括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加倫諾沙星,共同特點是抗菌譜廣,對結核菌活性強,組織滲透性強,分布廣泛,能進入細胞內,殺滅巨噬細胞內的耐多藥結核桿菌。該類藥物與其他抗結核藥物無交叉耐藥。喹諾酮類藥不宜與利福霉素類聯(lián)合應用,因為后者是一種強力的細胞色素P450誘導劑,可促進氟喹諾酮類從血漿中清除。二者短期聯(lián)合用于一般感染性疾病影響尚小,但長期聯(lián)合應用于抗結核則難免降低療效。
利福霉素類新藥包括利福布汀和利福噴汀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抗菌譜廣(包括非結核分支桿菌),抗分支桿菌作用強,細胞內殺菌活性好。利福霉素類之間有交叉耐藥性,毒副作用大體相同。利福噴汀是我國最先研制使用的高效、長效抗結核藥物,口服吸收好,半衰期較利福平延長4~5倍,每周服藥1次,臨床治療效果與利福平相似。
新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如羅紅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抗結核桿菌作用比紅霉素強,共同特點是對酸穩(wěn)定,口服易吸收,組織穿透性好,組織細胞內濃度高于血藥濃度,并有中等長的半衰期。此類藥中羅紅霉素抗結核桿菌作用最強,阿奇霉素適用于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AIDS)并發(fā)的結核病,因為它還可兼顧防治AIDS患者的其他機會感染(如大腦弓形蟲癥、隱孢子早回腸感染等)。
其他新的抗結核藥如CGI-17341屬于硝基咪唑類藥物??菇Y核活性可與異煙肼和利福平相似,且與異煙肼、利福平和鏈霉素無交叉耐藥。吩嗪類藥物曾用于治療麻風病,近年開始用于治療多藥結核病,其中以氯苯吩嗪活性最強。還有一種新型2-芳基喹啉類藥物,體內外試驗表明比現(xiàn)有抗結核藥物作用更強,對多種分支桿菌和耐藥結核桿菌顯示出很好的治療效果。
正在研究開發(fā)的抗結核病藥物利福霉素衍生物是一類重要的抗結核藥物,對利福霉素的結構進行改造,得到了一系列高效、長效藥物。
關鍵詞:肺結核;抗結核藥物;不良反應;臨床分析
這幾年肺結核的發(fā)病率逐日上升,伴隨著各種抗結核藥物的廣泛臨床應用,各種藥物的不良反應也開始逐漸呈現(xiàn)出來。本次研究針對本院的232例肺結核患者在接受抗結核藥物治療的過程當中所發(fā)生的不良反應情況進行分析,并以此作為依據(jù),從而制定出合理有效的防范與治療措施[1]。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肺結核患者232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其臨床的病癥特征以及實驗室的各項內容檢查結果表明,該232例患者皆符合相關文獻的診斷標準,并且對全部患者皆使用規(guī)范化的抗結核藥物治療(強化期間: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1次/d,為期2個月。鞏固期間:異煙肼,利福平;1次/d,為期4個月),在患者接受治療期間所出現(xiàn)的各種不良反應癥狀。在232例患者當中,男性患者為127例,女性患者為105例,平均年齡為(54.2±9.7)歲,其年齡超過50歲的患者有180例,年齡低于50歲的患者有52例。
1.2方法 所有參與研究的患者皆采用常規(guī)化的抗結核藥物治療方案(強化期間: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1次/d,為期2個月。鞏固期間:異煙肼,利福平;1次/d,為期4個月)。如果一旦肝臟功能出現(xiàn)損害表現(xiàn)的時候,務必立即停止用藥,馬上給予保護肝臟的治療方案,等到患者的皮疹全部消失之后,可以逐漸加藥,并需密切觀察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自身的過敏情況,要停用所有會引起過敏的藥物或者是將現(xiàn)有的抗結核藥物治療方案進行調整。如果患者出現(xiàn)周圍神經(jīng)炎的癥狀時可以加用鹽酸維生素B6,癥狀便可以得到顯著緩解,無需改變現(xiàn)有的抗結核藥物治療措施;如若患者出現(xiàn)視神經(jīng)炎的癥狀時,務必要馬上停用乙胺丁醇,其不良反應便可以逐漸得到恢復。
1.3觀察指標 患者應該在臨床醫(yī)生的指導之下進行化療,并且每個月患者都需要到醫(yī)院的門診進行隨訪,還應該將患者的消化道癥狀、末梢神經(jīng)炎的表現(xiàn)、視力的改變狀況以及過敏性皮癥狀況、精神狀況等等進行詳細的記錄,并且需要密切檢查患者的肝腎功能情況以及血尿常規(guī)情況,以X線或者肺部CT的影像學進行檢查。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組研究資料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
2 結果
患者其不良反應的表現(xiàn)主要為肝臟腎臟功能受到損傷,消化道發(fā)生病癥,視神經(jīng)發(fā)炎以及藥物疹癥狀等等,18~50歲的患者其肝臟功能受損害等癥狀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幾率要明顯低于50~75歲的患者(見表1)。
3 討論
肺結核乃是臨床上一種非常常見的多發(fā)性病癥,一般常規(guī)性用來治療肺結核的藥物為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以及吡嗪酰胺[2]。其治療的療程大多比較長,一般為6~12個月,所以在治療的過程中可能會導致非常多的不良反應[3-4]。
綜上所述,對于年齡較大或者有基礎性疾病的患者在接受抗結核藥物的治療時,必須根據(jù)其患者的自身差異性來調制合理的用藥方案,一旦出現(xiàn)藥物的不良反應時,必須即刻調整其抗結核藥物的應用劑量,并且積極地采取正確的處理應對措施來將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緩解[5]。
參考文獻:
[1]李廣松.結核病患者抗結核治療致不良反應的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6(08):165-166.
[2]胡職權,麻浩琪.涂陽肺結核患者抗結核治療不良反應分析[J].海峽預防醫(yī)學雜志,2006,12(01):73-74.
[3]龍浩.老年肺結核患者應用抗結核藥物治療過程中并發(fā)不良反應的護理分析[J].健康之路,2013,12(12):380.
關鍵詞:肺結核;抗結核藥物;肝功能損害;葡醛類酯片;益肝靈軟膠囊
[中圖分類號]R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4-0288-01
肺結核患者行抗結核藥物治療過程中,藥物性肝損害是其最為常見的毒副反應之一,也是導致患者中斷治療的重要因素。在藥源性肝損害患者中,抗結核藥物所致的肝損害患者例數(shù)在總人數(shù)中占居首位,若臨床不能給予及時、有效治療話,則會延誤患者治療時機,增加肺結核疾病的傳播與流行。因此,在給予患者行抗結核治療時,有效保護患者肝功能是臨床急需解決問題。本文選取肺結核患者150例,在抗結核治療過程采用益肝靈軟膠囊進行肝功能損害預防性治療,旨在探討預防肝功能損害的有效途徑,現(xiàn)將具體內容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肺結核患者300例,將其按住院編號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150例與對照組150例。15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92例,女58例;年齡在19-81歲,平均年齡為42.7±10.6歲。患者肺結核類型分為:原發(fā)型49例;血行播散型16例;繼發(fā)型85例。15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89例,女61例;年齡在25-76歲,平均年齡為43.5±10.2歲。患者肺結核類型分為:原發(fā)型52例;血行播散型14例;繼發(fā)型84例。排除標準:合并有高血壓患者;合并有糖尿病患者;合并有腫瘤患者;合并有精神類疾病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檢驗后,差異沒有顯著性意義(P>0.05),其數(shù)據(jù)與資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抗肺結核治療方法:吡嗪酰胺0.5g口服,日3次;異煙肼0.3g、乙胺丁醇0.75g、利福平0.45g,日1次口服。采用全程督導方式指導患者常規(guī)治療;采用住院治療方式對患者行強化期治療,患者治療時間需達6個月至1年。
對照組患者在抗結核治療過程中采用葡醛類酯片(國藥準字:H14020790)進行肝功能損害預防性治療:葡醛類酯片4片口服,日3次,至患者抗結核治療結束止。
觀察組患者在抗結核治療過程采用益肝靈軟膠囊進行肝功能損害預防性治療,(國藥準字:H20030581)進行肝功能損害預防性治療:益肝靈軟膠囊2??诜?次,至患者抗結核治療結束止。
1.3評價指標
無損害:患者肝功能各項檢測指標均在正常范圍內。輕度肝損害:谷丙轉氨酶檢測值在80-120U/L;總膽紅素檢測值在2倍正常上限與3倍正常上限之間。中度肝損害:谷丙轉氨酶檢測值在120-200U/L;總膽紅素檢測值在3倍正常上限與5倍正常上限之間;患者伴有肝損害臨床癥狀與體征。重度肝損害:谷丙轉氨酶檢測值超過5倍正常上限;總膽紅素檢測值超過5倍正常上限。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軟件對資料與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樣本構成比行卡方檢驗,并采用百分率表示,統(tǒng)計學差異顯著性設定為P
2結果
2.1兩組患者肝功能損害發(fā)生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輕、中、重度肝損害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肝功能無損害發(fā)生率高于對照組P
2.2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未出現(xiàn)明顯不良反應癥狀,治療過程中患者的腎功能、血常規(guī)均無明顯性改變。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無明顯差異P>0.05。
3討論
肺結核臨床治療原則為:早期、規(guī)律、適量、聯(lián)合用藥。吡嗪酰胺、異煙肼、乙胺丁醇、利福平、等聯(lián)合應用是目前臨床治療肺結核最為有效方法之一,而利福平、異煙肼、吡嗪酰胺均是通過腎臟排泄、肝臟解毒的藥物,均存在著較大的肝毒性。三種藥物聯(lián)合應用,更加重了肝臟的負擔,少數(shù)患者在抗結核治療時,可發(fā)生重度肝損害,從而影響結核化療的順利進行,嚴重時可引發(fā)患者出現(xiàn)肝功能衰竭癥狀,危及患者生命與健康。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西利賓胺對初治菌陽肺結核患者抗結核藥物致肝損害的預防效果。方法:242例初治菌陽肺結核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均應用“2HRZS(E)/4HR”方案抗結核化療,觀察組加用西利賓胺,對照組加用肝泰樂。結果:觀察組藥物性肝損害發(fā)生率為6.6%,抗結核化療中斷率為4.1%,調整化療方案率為1.6%;與對照組的19.2%、14.2%和9.2%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結論:西利賓胺可顯著降低初治菌陽肺結核患者抗結核藥物所致肝損害的發(fā)生率,并可減少因抗結核藥所致肝損害而造成的不規(guī)則化療發(fā)生率。
肺結核患者在接受抗結核化療期間可出現(xiàn)藥物性肝損害,進而可致部分患者不得不中途停藥,影響正規(guī)化療進行。既能有效化療而又可減少或避免肝損害的發(fā)生,近年來,我們對初治菌陽肺結核患者在抗結核藥物治療的同時,予西利賓胺或肝泰樂同服以預防藥物性肝損害,并對其效果進行對比觀察?,F(xiàn)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2001年1月~2003年12月我所收治的肺結核住院患者242例,男167例、女75例;年齡18~72歲;患者均具備下列條件:①為初治肺結核,臨床表現(xiàn)有發(fā)熱、乏力、盜汗、消瘦等肺結核常見癥狀,X線胸片示肺部有結核浸潤影,痰涂片檢查結核桿菌陽性;②痰培養(yǎng)證實結核桿菌對異煙肼(H)、利福平(R)、鏈霉素(S)、乙胺丁醇(E)及吡嗪酰胺(Z)敏感;③無上述藥物及一般抗生素過敏史;④無精神、神經(jīng)病史;⑤無免疫缺陷病或使用免疫抑制劑史;⑥非孕婦及哺乳期婦女;⑦無心、肝、腎功能異常及糖尿病史;⑧不嗜酒及近3周內未使用解熱、鎮(zhèn)靜劑等影響肝功能的藥物;⑨患者同意治療方案。按1998年肺結核分型標準[1],Ⅲ型215例、Ⅲ﹢Ⅳ型27例。
242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122例,男84例、女38例,年齡18~72歲,平均37.2歲;對照組120例,男83例、女37例,年齡19~70歲,平均63.6歲。兩組中老年、病情較重及伴有基礎病的患者比例相近,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化療方案:兩組均選用2HRZS(E)/4HR化療方案:H300mg,1次/d;R450mg,1次/d;Z750mg,2次/d;S750mg1次/d或E750mg,1次/d,肌內注射。觀察組同時服用西利賓胺(煙臺只楚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50~100mg,3次/d;對照組同時服用肝泰樂200mg,3次/d。
肝功能檢查及肝損害判定:患者均于化療前檢查肝功2次,以除外原發(fā)性肝病及乙肝病毒攜帶者;強化期每1~2周檢查1次;鞏固期每月檢查1次;化療期間如出現(xiàn)惡心、嘔吐、納差、腹脹等癥狀時,隨時復查肝功。以谷丙轉氨酶(ALT)>30U/L定為肝損害。
1.3中斷抗結核化療標準及重新調整化療方案標準
以ALT≥90U/L,并經(jīng)短期強化保肝治療(強化保肝治療選用甘利欣、肌苷、維生素C等靜脈給藥,但觀察組仍繼續(xù)服用西利賓胺)后ALT仍進行性升高定為中斷抗結核化療標準;以應用抗結核藥后出現(xiàn)重度肝功能異常以及因肝功異常停用抗結核藥物并行保肝治療后各項指標正常、而恢復原化療方案后短期內又出現(xiàn)肝功能異常定為重新調整化療方案標準。
2結果
2.1發(fā)生肝損害情況比較
兩組肝損害多發(fā)生在化療后1~8周,其中觀察組有8例(6.6%)轉氨酶升高,升高幅度在56~228U;對照組有23例(19.2%),升高幅度在88~336U。兩組比較,肝損害發(fā)生率有統(tǒng)計學差異(χ2=8.61,P<0.01)。
2.2中斷或重新調整化療方案情況比較
觀察組中斷化療者有5例(4.1%),對照組中斷化療者有17例(14.2%),兩組比較,中斷化療率有統(tǒng)計學差異(χ2=7.42,P<0.01);觀察組最后調整化療方案者有2例(1.6%),對照組最后調整化療方案者有11例(9.2%),兩組比較,最后調整化療方案率有統(tǒng)計學差異(χ2=6.74,P<0.01)。
2.3致肝損害的藥物
依據(jù)肝功監(jiān)測和再次投藥結果分析,兩組共有31例肝損害歸因于抗結核藥中的Z、H和H+R。其中觀察組分別為2例、3例、3例,對照組分別為5例、7例、11例?;颊咭岳夏?、婦女、病情較重者居多(24例),一般狀況尚好的中青年患者占少數(shù)(7例)。
2.4肺結核轉歸
治療結束時,觀察組有119例按初訂方案完成療程,初治失敗及短期復發(fā)3例,初治成功率為97.5%;對照組有114例按初訂方案完成療程,初治失敗及短期復發(fā)6例,初治成功率95.0%。
2.5不良反應
觀察組服用西利賓胺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3討論
異煙肼、利福平及吡嗪酰胺是目前臨床推薦的肺結核短程化療的基本藥物,但這3種藥物對肝功能有一定影響,可導致藥物性肝炎的發(fā)生。據(jù)統(tǒng)計,應用異煙肼、利福平及吡嗪酰胺治療肺結核發(fā)生可逆性中度轉氨酶升高者的比例為15.0%~30.0%;另有報道此3種藥物用于肺結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其肝損害的發(fā)生率可達50.0%。因此,肺結核患者在抗結核化療時有重點地選用保肝藥物對于減少或避免因抗結核藥所致肝損害而造成的不規(guī)則化療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抗結核藥引起肝損害大多發(fā)生在用藥后的1~8周,其機制一般認為是變態(tài)反應和毒性反應[2]。而保肝治療在一定程度上可解除抗結核藥對肝功能的損害。西利賓胺化學名為水飛薊賓葡甲胺,主要含水飛薊素中的水飛薊賓,臨床研究證明,該藥可通過抗脂質過氧化反應而維持細胞膜的流動性,保護肝細胞膜,增強肝細胞膜對多種危害因素的抵抗力;同時,該藥還能增強肝細胞微粒體酶的活性,加速肝的解毒能力。本文結果顯示,在抗結核治療的同時選用西利賓胺,不論肝損害發(fā)生率,還是中斷或調整化療方案率,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性均非常顯著,說明西利賓胺能較好地減少肝損害的發(fā)生,避免不必要的停藥。
據(jù)觀察,大多數(shù)中青年患者服用西利賓胺50mg,3次/d,即可達到防治肝損害的預期效果;而考慮到老年、婦女、營養(yǎng)不良及病情較重患者是發(fā)生藥物性肝損害的危險群體,西利賓胺可予100mg,3次/d。臨床上在強調對患者進行抗結核化療的同時,加強保肝也極為重要。
[參考文獻]
關鍵詞:抗結核藥物;不良反應;臨床
隨著我國的醫(yī)療保健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近幾年城鎮(zhèn)等肺結核的重發(fā)區(qū)發(fā)病率明顯減少,相應的治愈率也不斷的提升,這些成就和衛(wèi)生部門實施的規(guī)劃中確定的標準及短程化療治療方案息息相關[1]。在我國目前治療肺結核的藥物主要為5種,部分患者在使用藥物之后會出現(xiàn)嚴重的胃腸反應、腎、肝等重要臟器損傷,甚至還會導致全身關節(jié)疼等情況[2]。為了更好的了解抗結核藥物可能導致的不良反應情況,我中心耗時一年通過對收治的肺結核患者進行相關的研究,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中心自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86例肺結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該組患者中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33例,年齡在39~57歲,平均年齡為(46.8±2.1)歲,病程在1~4年,平均病程為(2.4±0.6)年;體重在45kg~74kg,平均體重為(60.4±3.2)kg,其中初治患者73例,復治患者13例;單純的肺結核病患者78例,合并有其它疾病的患者8例。
1.2方法
1.2.1治療藥物 本次實驗所使用的藥物都是有沈陽紅旗制藥廠生產,由國家衛(wèi)生部統(tǒng)一招標采購并發(fā)放的板式抗結核免費藥物[3]。
1.2.2治療方法 所有的患者肺結核患者均按照《中國結核病防治規(guī)劃實施工作指南》的要求進行,均使用不住院短程的間歇治療方案,對于初次治療的患者采用2H3R3Z3E3/4H3R3的方案,第二次以后的治療則采用2H3R3Z3E3S3/6H3R3E3的方案,分別在雙日服用藥物,1次/d?;颊咴谥委熤靶枰M行肝、腎等功能的檢查和血尿常規(guī)檢查?;颊咴诜盟幬镏笕绻霈F(xiàn)有任何的不適癥應該將其癥狀進行詳細的記錄,然后交由我科的治療團隊進行處理。
1.3 ADR判定[3] ADR的判定依據(jù)的是《中國結核病防治規(guī)劃抗結核藥藥品不良反應標準》的相關依據(jù),主要分為胃腸反應、肝損傷、腎損傷、外周神經(jīng)損傷、視神經(jīng)損傷、中樞神經(jīng)損傷、骨關節(jié)損傷以及血液系統(tǒng)損傷等。患者在治療前沒有任何的不良反應情況,同時應該提供明確的臨床表現(xiàn)、用藥史、治療結果,不良反應的處理情況等。
1.4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本次的研究進行處理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表示,組價的數(shù)據(jù)檢驗采用?字2,P
2結果
2.1導致不良反應的因素 ①性別與不良反應的關系:本次研究中發(fā)生不良反應的患者共37例,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為43.02%,其中男性患者30例,占男性患者的56.60%,女性患者7例,占所有女性患者的21.21%,兩組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③年齡與不良反應的關系:本次研究中30歲以下的患者17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7.65%(3例);31~45歲的患者38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47.37%(18例);年齡在46~60歲的患者23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47.83%(11例);60歲以上的患者8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2.5%(5例)。60歲以上的患者和30歲以下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2不良反應主要的表現(xiàn)形式和處理結果 ①皮膚過敏:本次研究中有10例患者出現(xiàn)皮膚瘙癢,其發(fā)生率為11.63%;②肝功能損傷;肝功能損傷患者12例,所占比例為13.95%;③胃腸反應:惡心、嘔吐、食欲不振患者5例,所占比例為5.81%;④骨關節(jié)損傷:出現(xiàn)四肢關節(jié)疼痛的患者4例,所占比例為4.65%;⑤血液系統(tǒng)損傷:患者的白細胞計數(shù)降低的患者4例,所占比例為4.65%;⑥視神經(jīng)損害:視力模糊的患者2例,所占比例為2.33%。
3討論
在肺結核患者的治療過程中,5種抗結核藥物所導致的不良反應出現(xiàn)的時間是有差異的,一般的皮膚過敏、中樞神經(jīng)損害以及胃腸反應等情況會比較早出現(xiàn);而肝腎功能損傷則是在不斷的用藥過程中逐漸造成的,所以在治療開始的2個月間一定要加強對肝腎等臟器的檢查,嚴密關注患者的身體變化情況,如果出現(xiàn)不良反應情況應該立即進行對癥治療[4]。
相關的文獻資料研究表明,抗結核藥物所導致的不良反應情況主要的原因是患者不能堅持進行療程安排的治療方案,本次研究中我們剔除了不能堅持治療的患者,然后從患者的年齡、性別、體重等方面進行著手,經(jīng)過試驗研究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男性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略高于女性患者。一般的過敏反應會在服藥的當天出現(xiàn),所以應該及時對癥治療;肝損害的主要表現(xiàn)是患者血清中谷丙轉氨酶含量明顯升高,需要立即進行護肝治療和增加營養(yǎng);骨關節(jié)損害的主要表現(xiàn)是四肢關節(jié)疼痛,該種不良反應一般會在服藥后4d出現(xiàn),如果是視神經(jīng)損害患者會出現(xiàn)視線模糊,此時也應該及時的調整治療方案,停用乙胺丁醇使得患者的視力逐漸恢復[5]。
本次實驗86例患者共發(fā)生不良反應患者37例,絕大多數(shù)的患者在出現(xiàn)不良反應時,通過對癥治療和調整治療方案之后其癥狀都得到緩解和減輕,2例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在治療途中出現(xiàn)中樞神經(jīng)損害的情況,繼而中斷治療。
參考文獻:
[1]尹洪云,馬俊,何婭,等.小兒抗結核藥物治療255例不良反應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4,06(04):277-278.
[2]唐穎.抗結核藥物所致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分析[J].云南醫(yī)藥,2014,35(02):208-209.
[3]馮石.100例結核病患者抗結核治療致不良反應的臨床分析[J].現(xiàn)代養(yǎng)生,2014,20(08):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