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浪淘沙古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春天的江南,處處黃鶯鳴叫,綠葉中映著紅花,河邊村莊,山邊城郭,酒旗隨風搖動。南朝以來所建的許許多多座寺廟,又多少樓臺籠罩在迷蒙的煙雨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語文古詩三首教學案例資料,提供參考。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古詩,體會古詩的意境,了解詩句的意思,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
2.入情入境學習古詩,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學習的能力。
3.欣賞詩中描寫的美麗景色,激發(fā)學生對自然景物的熱愛,培養(yǎng)學生的愛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誦課文,理解詩句及整首詩的大意。
2.用自己的話寫一寫詩句描繪的景色。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當時的感情。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2.培養(yǎng)學生熱愛黃河、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我們偉大的祖國,山川秀麗,風景如畫。這節(jié)課我們要到黃河邊上,去聽聽黃河的濤聲,去看看黃河的氣勢。接下來,我們要學習唐代詩人劉禹錫作的詩《浪淘沙》?!境鍪菊n件2】(板書:浪淘沙)
二、自主學習
1.在學古詩之前,請同學來回顧一下古詩的學習方法?!境鍪菊n件3】
解詩題,知作者——誦古詩——抓字眼,明詩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課件4】自學提綱
1.“浪淘沙”怎樣理解?互相交流資料,了解作者劉禹錫。
2.將古詩讀正確、流利。
3.理解以下詞語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結合重點詞語說說古詩大意。
三、合作學習
1.《浪淘沙》是由九首詩歌構成的一組詩,這里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為七言絕句。后又用為詞牌名。
劉禹錫(772年-842年),唐代詩人,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稱劉柳,因參加永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邁,決不向惡勢力低頭。他的詩也寫得很有豪氣,白居易因而稱他“詩豪”。
2.指名朗讀古詩。
3.理解以下詞語的意思。
①九曲:彎曲,形容黃河彎彎曲曲的樣子。
②浪濤風簸:波浪滔天,大風顛動。
③天涯:天邊。
④直上:一直到達。
4. 學生連起來說說詩意。
(彎彎曲曲的黃河洶涌奔騰,卷來萬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風怒吼,仿佛來自天涯。如今可以沿著黃河直上九天銀河,一起走進牛郎織女的家。)
(適時板書:黃河雄偉壯美的景象)
5.【出示課件5】課文配套圖片 借用圖片理解。
四、質疑探究
1.【出示課件6】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椗?。”
2.品讀,深化理解。
牽??椗褐概@尚呛涂椗?。神話傳說中把它們說成牛郎和織女兩個人。自古相傳,織女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間,和牛郎結為夫婦。后西王母召回織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罰他們隔河相望,只準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鵲橋上相會一次。
這首絕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邊生活,牛郎織女生活的生河恬靜而優(yōu)美,黃河邊的淘金者卻整天在風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銀河,同去牛郎織女家,寄托了他們心底對寧靜的田園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現詩人奮發(fā)有為的精神和豪邁浪漫的氣魄。
(適時板書:奮發(fā)有為的精神 豪邁浪漫的氣魄)
五、小結檢測
這節(jié)課,我們欣賞了唐代詩人劉禹錫創(chuàng)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們的雙腳踏遍了祖國山川河流,用飽含深情的語言寫下無數千古不朽的名篇。課余請大家再收集有關的古詩讀一讀,去領略中華民族特有的古詩古韻!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讀懂《江南春》和《書湖陰先生壁》,體會詩人感情,感受古詩意境。
2.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 指名背誦劉禹錫的《浪淘沙》。
2. 談話: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劉禹錫的《浪淘沙》,領略了黃河宏大的氣勢,今天,我們再來欣賞一下江南的景色和鄉(xiāng)村風光。
3. 繼續(xù)用學習上節(jié)課古詩的方法來學習《江南春》和《書湖陰先生壁》。(板書:江南春 書湖陰先生壁)
二、學習目標
【出示課件7】《江南春》《書湖陰先生壁》自學提示:
1. 解釋題目,了解作者。
2. 有感情地朗讀這兩首古詩。
3.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理解重點詞語。
4.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大意。
第一部分:《江南春》
(一)合作學習
1.詩題“江南春”:顧名思義,江南的春天。全詩描寫了江南春天的綺麗景色。
2.介紹作者:杜牧(803年-852年),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詩以七絕最為出色。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3.讀準字音,注意節(jié)奏。
4.理解重點詞語,想想“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結合注釋理解。
5.說一說詩句的大意:春天的江南,處處黃鶯鳴叫,綠葉中映著紅花,河邊村莊,山邊城郭,酒旗隨風搖動。南朝以來所建的許許多多座寺廟,又多少樓臺籠罩在迷蒙的煙雨里!
(板書:江南美景 煙雨樓臺)
(二)質疑探究
1.重點詞句 【出示課件8】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2.品讀,深化理解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的統(tǒng)稱,均設故都于江南,是我國歷史上朝代時間存在較短的時期。由于佛教迎合了當時統(tǒng)治階級,方便他們統(tǒng)治人心,鞏固江山。于是當權者大興建設寺廟,僅集中在建康一地的南朝寺院就有幾百座,是當時人民的一項極為沉重的負擔。它不僅占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勝之地,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來建寺造塔和雕鑄佛像,還要養(yǎng)活十幾萬的和尚和尼姑,使得當時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現在大江東去,南朝的統(tǒng)治已經滅亡,那些荒的當權者也已經不在了,只留下了當年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所以我們從后兩句詩中,不僅讀到了江南春雨的美,也讀到了詩人慨嘆南朝的滅亡,借古喻今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板書:憂國憂民之情)
第二部分 《書湖陰先生壁》
(一)合作學習
1. 解題:《書湖陰先生壁》是作者訪問朋友湖陰先生,被湖陰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圍清新環(huán)境所吸引而寫下的詩,并將它題寫在湖陰先生的墻壁上。“書……壁”,即題寫在墻壁上的詩。
2. 了解作者: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
3.理解重點詞語:
長掃:即常掃,指經常打掃。
畦:這里指種有花木的一塊塊排列整齊的土地周圍有土埂圍著。
一水護田:指一條小河環(huán)繞田野流過。
兩山排闥送青來:排,推的意思;闥,指門。這句采用擬人手法,說兩座青山推開院門,送來莽莽青翠。
3. 說說詩句的大意:茅屋檐下經常打掃得干凈,一畦畦的花木是主人親手栽種的。一溪流水環(huán)繞著綠油油的農田,兩座青山破門而入送來了莽莽青翠。
(板書:院里:茅檐 花木 院外:一水 兩山)
(二)質疑探究
1. 【出示課件9】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2. 品讀:第一二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第三四句表現了主人的高潔。
(板書:景美人更美)
三、總結拓展
1.黃河的磅礴氣勢,江南的美麗春色,鄉(xiāng)村的青山綠水,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們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為我們的祖國而驕傲。
2.描寫自然風光的詩還有很多,同學們在課下可以自己找來讀一讀,背一背,積累下來。
板書設計:
浪淘沙
黃河雄偉壯美的景象
奮發(fā)有為的精神
豪邁浪漫的氣魄
江南春
江南美景 煙雨樓臺
憂國憂民之情
書湖陰先生壁
院里:茅檐 花木
院外:一水 兩山
景美人更美
教學反思
《古詩三首》選編了《浪淘沙》《江南春》和《書湖陰先生壁》三首詩歌。從內容上看,都是描寫自然景色的;從形式上看,都是七言絕句。
我是這樣安排教學的,第一節(jié)課教學劉禹錫的《浪淘沙》,基本教學步驟是導入后,出示自學提綱,讓學生釋題、了解作者,熟讀古詩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理解重點詞語,說說詩句的大意。接下來,學生合作學習,按照提示逐步完成練習,教師檢查指導。最后的環(huán)節(jié)是質疑探究,抓住重點句子,深入理解,從中讀懂詩句蘊含的感情,進而深刻理解全詩。
第二課時,按照同樣的學習方法來學習第二首和第三首詩。學生在掌握了學習方法后再來學習新課,沒遇到什么障礙,可謂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我認為這一課的教學還有很多的不足,首先是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熱情沒有充分調動起來。學生和教師之間缺乏溝通。在個別問題提出后,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這也是造成學生思維阻礙的一個原因。第二是對教材的解讀能力不夠。
在第一句中的“綠映紅”中的“映”字,學生體會得很好,學習完第二句后,我想讓學生通過對比體會前兩行的江南的明朗絢麗之美,但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的引導還不夠巧妙,讓學生體會得不夠細,其實這兩種美也是相互映襯的,可惜我沒有點到。
關鍵詞:婉約詞;整體論;個體意象;整體意象
1.引言
格式塔心理學 ( Gestalt psychology)又叫做完形主義 ( Gestaltism) , 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重要流派之一, 它的創(chuàng)立者提出完形心理學派 ( Gestalt school) , 觀察心理現象的整體 ( whole) , 形式 ( form) , 即德文 Gestalt 一詞, 音譯為 “格式塔” , 意譯為 “完形”[1]格式塔理論的核心是整體論 ,即:整體由部分構成,不能通過各部分的分析來認識整體, 整體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格式塔理論給我們的啟示是, 要認識一個事物, 首先應該從整體著眼 ,然后再考慮各部分之間的關系,進而考慮各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系。
2.格式塔意象與古詩詞英譯
格式塔的整體性原則對古詩詞的英譯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首先,針對古詩詞本身來說,中國的古詩詞善于使用意象,喜歡寓情于象,以象傳境。[2]象即為“意象”,“境”即為意境。古詩中的意象和意境是兩個基本概念。意象包括個體意象和整體意象。個體意象體現為詞句或短語,整體意象體現為篇章。[3]整體意象類似于意境。因此古詩詞著重傳達“整體意象”。而整體意象作為個體意象的綜合,源于個體意象又高于個體意象,而整體意象和個體意象也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其次,古詩詞作為一種藝術的表達方式勢必包含語言信息以外的美感因素,不管是譯者在閱讀和理解原文本的過程,還是讀者在閱讀和理解譯文本的過程中,語言認知和美感體驗是同時發(fā)生的,在理解譯文語言所傳遞的各種意義的同時,對譯文本所蘊含的情景因素如背景、語氣等的情感體驗也會伴隨而來。從這層意義上來說,閱讀和理解的過程也是一個審美的過程。而一般情況下人們的審美體驗往往都遵循一種“自上而下”的整體建構,即從整體到部分,這表現在閱讀詩詞譯作的過程中,會對其中的一個詞語,一句話,甚至一節(jié)內容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意象,立體的視覺圖像作為完整意象將會在腦海中形成,然后再根據這一完整意象進一步認識個各個局部成分的意義。[4]所以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如果整體美感沒有把握好, 就不可能實現用文字傳達美,如果部分沒有翻譯好 ,就影響到整體的美感再現。而這種整體美感體驗就取決于譯者對原文的格式塔意象再造 ,它不是任何一個語言個體成份或個體的相加所產生的, 而是藝術形象整個畫面所呈現的。婉約詞意象豐富,作者多以物傳情,每一首詞都是一副美麗的畫卷。本文試圖以李煜的《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為例,從格式塔意象再造的角度,分析三個譯本在傳達“整體意象”,在還原整體美感上的得與失。
3.《浪淘沙 ? 簾外雨潺潺》的意象再造
在英譯婉約詞的過程中,格式塔意象對詞義選擇有很大的參考價值。譯文的整體意象的實現過程, 或者說藝術意象的語言再造,是每個局部成分有機結合在一起的結果。然而每個局部個體美感色彩的選擇均依附于它所存在的整體 ,一個詞或一個短語可以有很多種意義 ,也可以包含不同的情感色彩,只有當它與特定的語境,意象格式塔組合搭配,才能實現最和諧最恰當的美感。由此個體意象既附屬于所從屬的整體意象,同時又結合為完整的格式塔意象。所以,本文試圖從個體意象的再造得失的角度對三個不同的譯本的整體意象進行比較與分析。
《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詞作。這首詞作于李煜被囚汴京期間,抒發(fā)了由天子降為臣虜后難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對南唐故國故都的深切眷念。整首詩的大意是: 門簾外傳來雨聲潺潺,濃郁的春意又要凋殘。羅織的錦被受不住五更時的冷寒。只有迷夢中忘掉自身是羈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時的歡娛。獨自一人在太陽下山時在高樓上倚靠欄桿遙望遠方,因為想到舊時擁有的無限江山,心中便會泛起無限傷感。離別它是容易的,再要見到它就很艱難。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紅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對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間?!颁粩嗟拇河辍?,“寂寞零落的殘春”,“薄薄的羅衾”,“不再的江山”,“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紅花”這些個體意象,它們互相交融滲透,在作品中“完形”為一個整體,有機地組成一個整體的格式塔意象,把清冷孤寂的意境細膩而又精致地描繪出來,字里行間流露出詞作者對往昔不再的感慨。原詩如下:
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
李煜
簾外雨潺潺,
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
無限江山。
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間。
以下分別是許淵沖、楊憲益、戴乃迭和Burton Watson 的英文譯本:
譯文一(許淵沖譯)
Tune: “Ripple Sifting Sand”
The curtain cannot keep out the patter of rain;
Springtime is on the wane.
In the deep night my quilt is not cold-proof.
Forgetting I am under hospital roof,
In dream I seek awhile for pleasure vain.
Don't lean alone on balustrades
And yearn for boundless land which fades!
Easy to leave it but hard to see it again.
With flowers fallen on the waves spring's gone away,
So has the paradise of yesterday.
譯文二(楊憲益、戴乃迭譯)
To the Tune of Lang Tao Sha
Without the blind the rain is pattering,
Last intimation of the spring.
These gauzy coverlets too little warmth at midnight bring
To one who in his dreams fancied he was his own once more,
Once fed and avid for the thing.
I'd lean upon the rail, but what's the worth?
Of hills to cross there is not dearth.
Visions of what I left so lightly bring me no more mirth
That fallen flowers faring home upon a running stream.
Heaven is high, and man is on earth.
譯文三(Burton Watson 譯)
Tune:“Ripples Sifting Sand: A Song”
Beyond the blind, the rain rattles down,
spring moods fading away,
yet the gauze coverlet can't keep off the fifth watch cold.
In dream I forget I'm a stranger here,
clutching at happiness for a moment.
Don't lean on the railing all alone,
before these endless rivers and mountains.
Times of parting are easy to come by, times of meeting hard.
Flowing water, fallen blossoms― spring has gone away now,
as far as heaven from the land of man.
全詩第一節(jié)展現了四個意象:“潺潺不斷的春雨”,“寂寞零落的殘春”,“薄薄的羅衾”和羈留他鄉(xiāng)的“客”。
譯文一和譯文二在表現“潺潺的雨聲”這一意象時,都用了“patter”,而譯文三則使用了“rattle”,相比之下,“rattle”破壞了全文的意象,用在此處不合適。原因在于,“潺潺”有幽靜的意思,綿綿不斷的春雨輕輕的拍打在窗戶上,更能襯托出一種孤寂的景象,代表著作者綿綿不斷的哀思,“patter”形容的雨聲是相對安靜的,但“rattle”形容的一般是猛烈的,大聲的雨點敲打窗戶的聲音,所以“patter”更符合全文的基調。此外,譯文一將“潺潺的雨聲”譯作名詞短語,而譯文二采用了正在進行時,此處譯文二更好。原因在于在此句中,“Without the blind the rain is pattering”譯者很好的將靜止的窗簾和“雨正在下”這兩個一靜一動的動作很傳神的結合起來,很好的表達了原文“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情景。所以綜合比較,譯文二在 “雨潺潺”的翻譯中很好傳達了原文的意境。
譯文一和譯文三在表現“闌珊的春意”這一意象時,都將其譯為過程性的意象,譯文一“on the wane”,譯文三“fading away”似乎更忠實“闌珊”的本意,即“將盡,將殘”的意思。但本文認為譯文二更好,因為從全詩的感情看,作者想表達的是對寂寞凋零的殘春的哀嘆,“l(fā)ast intimation of the spring”中“l(fā)ast”更能反映殘春的落敗之象,似乎就剩下這綿綿的春雨還暗示作者處在春天,更能反映作者悲苦的心境。所以以此看來,譯文二更佳。
譯文二和譯文三在表現“羅衾”這一意象時,都將其譯為“紗狀的床罩”,而譯文一將其譯為“被子,被褥”。“羅衾”指的是“稠被子”,似乎翻譯成“被子”更佳忠實原文,但結合全文的背景看,作者作為被囚禁的亡國之君,必然不會受到優(yōu)待,“被子”使人會聯(lián)想到“溫暖”,顯然與作者凄苦的心境不符。這一譯法也可以從下文的“不耐五更寒”得到驗證,所以譯成“紗網的床罩”更能使讀者感同身受作者身體和心里的寒冷,有利于傳達原文的整體意象。
在對待“客”的意象時,譯文三的“stranger”似乎與原文中的“客”更為對應,對這里的客并不是普通的外地人的意思,結合全文感情,作者是被囚禁在此處,被迫呆在遠離故土的地方,是大宋的階下囚,所以“stranger”與全文的感情基調不符。譯文一和譯文二中,譯文一通過形象的比喻,表達自己有一種“想走又不能走”的無奈之情,而譯文三通過“his own once more”又表達了對之前的自己的追憶,夢里的美好追憶與現實的冷酷景象作對比,更家突顯了作者內心的失落與無奈,從而更佳符合全文的意境傳達。此外,譯文一和譯文三都使用了第一人稱,譯文二使用了第三人稱,古詩詞英譯中人稱代詞的增補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作為語言差異的關鍵因素,敘事主體是否用代詞符碼呈現于譯文必然關系到詩歌美學價值的損益問題”,[5]考慮原詩孤寂、凄冷的整體意境,用第一人稱 “I”敘述自己在夢中的幻想似乎能更直接深刻地表達出作者心中的孤苦與無奈。
全文第二節(jié)展現了四個意象,“欄桿”,“無限江山”,“流水”,“落花”。
對于“欄”,這一意象的翻譯,三個譯本都譯出了“欄桿”的意思,但相較之下,譯文三更佳,原因在于“railing”多形容金屬制成的欄桿,詞作者當時出于被囚禁的狀態(tài),金屬制成的欄桿不由讓讀者聯(lián)想到關押囚犯的監(jiān)牢,所以此處譯為“railing”更符合原詞凄苦的的格式塔意象。
譯文三的翻譯從表面上看,更能與原詩中的 “無限江山”形成對應,但是考慮原詩孤寂、凄冷的整體意境,作者似乎并不是冷眼旁觀這無限的江山,而是充滿了感情。譯文一和譯文二從感彩上來看,譯文一表達了作者對故國江山的無限渴望,而譯文二更能表現作者的想看而不能看的悲苦,汴京距金陵甚遠,中間有無數(not dearth of)山脈的阻隔,所以只是欲見不得,徒增奈何而已。由此譯文二更符合原詞的整體意象。
譯文一和譯文二把“流水”“落花”整合為一個意象“花落在流水中”,譯文三將其分譯為兩個意象。相比之下,譯文一和譯文二的譯法將兩者很傳神的結合起來,構成了一幅完整的圖像,而譯文三割裂了畫面的整體感。而譯文一和譯文二相比,譯文二的“faring home”是點睛之筆,作者深陷牢籠無法回家,只能寄托落花帶著自己的哀思,隨著江水代自己流到故鄉(xiāng),更充分表達了作者悲涼的心境,很好的傳達了全文的格式塔意象。
4.總結
格式塔意象的再造成功意味著審美體驗得到有效的傳達。譯者在理解原文的過程中,每建立一個格式塔意象就意味著獲得對原文某一相對獨立的整體的審美體驗 , 進而得到相對完整的情景氛圍、人物情感、或語氣色調。在翻譯的過程中移植這一審美體驗 ,進而使譯文以一幅完整的藝術畫面的形式出現在譯文讀者面前,使譯文讀者能夠獲得與原文讀者相同或相似的審美體驗。[6]對于文學翻譯來說 ,這種整體美感體驗出自于譯者對原文的格式塔意象再造 ,它不是一個語言個體成份或個體的相加所產生的 , 而是藝術形象的整個畫面所呈現的。
通過對比原詩與譯文,本文發(fā)現譯文三更多與原詩在在字、詞以及個體意象上形成了一一對應的關系,卻沒能很好地傳遞出全詩的整個意象。譯文一對原文中一些意象進行了適當的轉換和整合,也將全文的感情基調考慮在內,但與譯文二相比還有所欠缺。只有譯文三在比較完整的復原了原文的格式塔意象的同時,充分表達出了原詩中悲涼孤獨的意境以及詞人濃濃的思國之情,所以格式塔意象再造的角度看,以譯文二最佳。所以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通過個體意象的成功再造進而有機結合,才能在語言轉換的同時,塑造一個完整、和諧的情景畫面,使譯文讀者獲取語言意義與情景因素雙重體驗,這無疑為古詩詞翻譯的實踐與評價提供了有益的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劉莉瓊. 從格式塔意象看古詩 《江雪》 的翻譯[J]. 北京郵電大學學報,2005(1).
[2]夏洋洋,顏靜蘭. 格式塔視角下漢詩英譯的象、境整合[J]. 河南理工大學學報, 2013(1).
[3]孟瑾,馮斗. 古詩格式塔意象和意境的傳遞[J].外語學刊,2005(4).
[4]姜秋霞,權曉輝. 文學翻譯過程與格式塔意象模式[J].中國翻譯,2000(1).
[5]龐秀成. 中國古典詩歌翻譯敘事 “主體”符碼化的理論和實踐問題[J].外國語,2009 (3).
[6]姜秋霞. 文學翻譯中的審美過程 : 格式塔意象再造[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12).
[7]邵惟,邵志洪. 格式塔意象在類比語篇翻譯中的再造[J].上海翻譯,2013(4).
[8]潘衛(wèi)民,李巍. 格式塔理論對翻譯教學的啟示[J].上海翻譯,2007(2).
[9]劉宓慶.翻譯美學導論[M].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
[10]夏之放.文學意象論[M].汕頭大學出版社,1993.
1.根據拼音和工具書,讀熟10首古詩詞。
2.根據注釋和其他工具書,大致了解10首古詩詞的意思。
3.背誦古詩詞。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組展示背誦成果,可用比賽的方式,也可用考試的方式(比如:看圖吟相應的詩詞)。
2.全班交流10首古詩詞的大意。
教師相機檢查學生對下面句子或詞的理解: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誰?“萁”喻誰?
②“鳥鳴澗”是什么意思?詩里寫的是什么時候的景色?
③“一片冰心在玉壺”是什么意思?“冰心”“玉壺”象征著什么?“孤”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④“時時舞”“恰恰啼”是怎樣的景象?
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明是說石灰,實際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⑥《竹石》中贊美的是竹子,哪句話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
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么意思?哪些詞與現代意思不同?帶有“白日”的詩還有哪首?
⑧《已亥雜詩》中表達作者愿望的詩句是哪句?表達了什么愿望?
⑨”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笔鞘裁匆馑??你能舉出與這句詩意思相反的詩句嗎?
⑩《卜算子》一詞中,“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還能背誦一首《卜算子》嗎?
三、講述關于10首古詩詞的逸聞或故事。
如:曹植的故事,于謙的故事,鄭燮的故事等。
四、有機聯(lián)系,拓展讀《江畔獨步尋花(黃獅塔前江水東)》《春望》
第二板塊
一、根據10首古詩詞進行超聯(lián)想,分類復習古詩詞
送別詩──
《芙蓉樓送辛漸》《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聯(lián)想到: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王維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李白
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白居易
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李白
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高適
……
詠物言志詩──
《石灰吟》《竹石》
聯(lián)想到:
詠鵝(鵝鵝鵝)駱賓王
風(解落三秋葉)李嶠
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賀知章
蜂(不論平地與山尖)羅隱
墨梅(我家洗硯池頭樹)王冕
寫景詩──
《鳥鳴澗》《江畔獨步尋花》
聯(lián)想到:
江南(江南可采蓮)漢樂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王之渙
春曉(春眠不覺曉)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見人)王維
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李白
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李白
早發(fā)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李白
絕句(兩個黃鵬鳴翠柳)杜甫
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jié))杜甫
絕句(遲日江山麗)杜甫
江畔獨步尋花(黃師塔前江水東)杜甫
江雪(千山鳥飛絕)柳宗元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張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劉禹錫
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劉禹錫
憶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杜牧
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凈無苔)王安石
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蘇軾
惠崇春江曉景(竹外桃花三兩枝)蘇軾
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楊萬里
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葉紹翁
鄉(xiāng)村四月(綠遍山原白滿川)翁卷
首先是畫。我沒日沒夜地翻網站,轉論壇,下載收藏了不少好畫,有古代仕女百圖,黃均、彭連熙工筆畫,華三三川唐人詩意圖,王叔暉的工筆人物,戴敦邦的水滸圖,吳昌碩的花卉圖,梁啟德神話人物白描圖,花鳥、人物栩栩如生,山水清新自然。閑時打開欣賞,清心悅目。
其次是曲。在古曲網和一些古典論壇,那些古曲被我搜了個遍,望江南,春江花月夜。出水蓮,高山流水,還有口哨,葫蘆絲,琵琶曲。有天無意中闖進一家語文網站,竟尋到一些古典詩詞的吟唱和改編的瞎子。真是意外驚喜!有幾首是陳小奇作的詞,《大浪淘沙》,《白云深處》,《夢江南》,《灞橋柳》等等,曲調婉約深情,又有鄧麗君演唱的宋詞卡二首,溫柔典雅,別具幽幽情懷。琴簫合奏的締《雨霖鈴》《如夢令》更是令人如癡如醉。夜深人靜,捧一杯茶,閉目,聽上二十多分鐘的古琴曲《廣陵散》,身心疲憊頓消。
再次是古詩詞曲的吟誦。在網主下載一些陳少松先生的古詩吟唱,雖不甚解,但和著音樂聽來,只覺聲音流轉圓美,鏗鏘悅耳。戲曲朗誦則另有味道:你記得跨青溪半里橋,舊紅板沒一條,秋水長天人過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樹柳彎腰……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必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伴著泠泠古箏,那穿越時空的聲音充滿滄桑,深沉渾厚,聽這套《桃花扇》中的[北新水令],仿佛置身百余年前的金陵,掩淚撫古傷今。
還有一種是詩畫結合的。有次我尋到一曲周邦彥的《玉樓春》:桃溪不作從容住,秋藕絕來無續(xù)處,當時相候赤闌橋,今日獨尋黃葉路。煙中列岫青無數,雁背斜陽紅欲暮,人如風后人江云,情似雨馀沾地絮。首頁一冊書卷,幾瓣桃花,其后每句詞皆有一圖為襯,意境清美,被一種濃密深摯的情致包圍,數遍后不能移目,遂壓入箱底收藏。 一有次乘車出去辦事,車載廣播里一檔音樂節(jié)目,說到一位作曲者王健將二胡曲《二泉映月》填上詞,一聽之下,清妙不可方物,匆匆辦完事趕回上網,幾番尋訪,得到這首讓人九曲回腸的《憔悴琴魂》:
聽琴聲悠悠是何人在黃昏后身背著琵琶沿街走
陣陣欲風吹動著他的青衫袖淡淡的月光石板路上人影瘦
步履搖搖出巷口彎轉又上小橋頭
四野寂靜,燈火微茫隱畫樓。
操琴的人,似問知音何處有……
學生一旦缺少對必要的背景文化知識的認知,也就往往無法進行古詩文的閱讀與鑒賞。因此可以說,學生儲備的背景知識越豐富,閱讀鑒賞古詩文的水平也就越高。那么,在具體的古詩文教學過程中如何巧妙植入背景知識呢?筆者認為應該巧選時機,即善于抓住學生的興奮點。觀山不喜平,在背景知識介紹時也忌四平八穩(wěn),要選取恰當的時機,抓住學生感受的興奮點,才能獲得如高屋建瓴之效果。
一、課前植入背景知識,創(chuàng)設學生閱讀作品的情境
高中生的心理特點是易接受新鮮的知識。教師不妨可以精選和課文背景相關的對聯(lián)、小故事等在課前導入,這樣不僅可以巧妙地讓學生了解作家及其創(chuàng)作的時代環(huán)境,又能豐富認知,打開視界。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在教學新課之初,愉悅地進入創(chuàng)設的閱讀作品的情境中。
如教學《琵琶行》的課前導入時,可以補充介紹:白樂天去世,唐宣宗寫悼詩:“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唐憲宗李忱敬仰白居易的人品,又傾慕他的詩才,想拜他為相,后因他年事已高,且又多病只好作罷?!巴咏庖鏖L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中的“長恨曲”和“琵琶篇”分別指白居易的名篇《長恨歌》和《琵琶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琵琶行》,看看這首詩有何魅力讓“胡兒能吟”又讓皇帝極力稱贊?一個鮮活的故事,激活了一堂課,自始至終,學生抱著對白居易其人其作的極大興趣,保持著高昂的情緒,學完了這首古詩。在課前導入類似這樣的背景故事,可以使學生從一開始就處于精神亢奮的狀態(tài)中,使課堂教學情趣盎然。
二、課中植入背景知識,引導學生體悟文章精妙的寫法
選入高中語文課本的古詩文大都蘊含了豐富的文化禮儀常識。然而大多數教師在課堂上往往會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這些文化禮儀常識,即便是介紹也是蜻蜓點水,一筆帶過,往往沒有預留充分的時間給學生細細體悟。其實課堂上教師無需多言,只要適當引入背景資料,學生就可以很快悟出作家用筆之妙。
如教學《鴻門宴》時,結合宴會上座次的安排,引導學生探究從座次看尊卑。探究項王東向坐以及劉邦北向坐的意蘊,可以補充背景知識:“古人之坐以東向為尊。故宗廟之祭,太祖之位東向。”“賓主位東西面,君臣位南北面?!保ā妒酚洝ⅰ罚┛梢姟皷|向”是賓主座次中的尊位。南向是君位,北向是臣位。由此可知居尊不讓的心理意蘊表現出項羽“自矜功”,而劉邦在不利的形勢下善于采取積極退讓的應變之策,展現了老練成熟、老謀深算的性格。學生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稍加思考,很快就悟出了作者寫作的妙處:在言明了劉、項二人的座次方位及其內在意蘊之后,再深入一步就會發(fā)現,這樣座位安排既給足了項羽的面子,也挽救了劉邦,顯然這樣的安排不是隨意為之的??梢娢恼轮锌此齐S意安排的一筆,實則是為故事情節(jié)張本。
三、課末植入背景知識,啟發(fā)學生解讀作家深邃的思想
古詩文大多意蘊豐厚,它們往往最大化體現了時代的進步,人的生存狀態(tài)、價值追求、精神世界。課堂教學進行到理解作品的主題思想這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深刻解讀作品中所蘊含的作家的深邃情感時,教師應引入作家特定的身世背景,可以讓學生更全面地解讀作品。